教育家杜威曾經(jīng)說過:“教育不是僅僅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種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道理幾乎在理論上沒有人不承認,但在實踐中又沒有人不違反”。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們在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首先家長應該“做道理”,比“講道理”管用很多。
點擊加載圖片
對小孩子講道理有用嗎?
1、孩子并不能明白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jīng)在《全腦教養(yǎng)法》這本書中寫過,人的大腦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理智層,主要幫助我們控住行為、情緒,讓人可以理智的看待問題,處理情緒,制定計劃等。
而下層為情緒層,主要幫助我們本能的進行一些慣性動作,比如呼吸、眨眼睛、情緒釋放等。
點擊加載圖片
而人類的大腦的發(fā)育規(guī)則是先下層再上層,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可以哭鬧、大笑、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是由于上層理智層還沒有發(fā)育好,孩子的控制情緒能力較弱,也沒有足夠的心智去聽家長的大道理,所以,講道理對于越小的孩子來說,就越?jīng)]有效果。
點擊加載圖片
2、孩子本身的情緒被忽視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jīng)在研究兒童心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小的時候,認知能力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感受局限于看到的,觸摸的到的一切。
曾在在網(wǎng)絡上流傳一個這樣的視頻,視頻中的以為國外的爸爸嘗試讓孩子安靜下來,可是不管爸爸怎么說,孩子都只會說一句:“你嫌我吵,就是不愛我了”。
點擊加載圖片
因為孩子沒有可以聽懂道理的能力,和孩子講道理只會讓他們覺得為什么爸爸媽媽會說自己呢?他們一定是不愛我了。
不要試圖用成年人的看法和道理去說服孩子,這是效果甚微的事情,也沒不要孩子正處于情緒激動的時候和孩子講道理,這個時候你說的所有的話,在孩子聽起來都像是噪音,可能會讓他們的情緒遲遲平息不下來。
點擊加載圖片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fā)火是下下策,那么什么才是上策?
1、關注解決孩子的情緒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理論,那就是“情緒耐受窗”,這個理論說通俗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有情緒的承受能力,在超出了這個承受能力之后,想要保持理性就會比較困難。
很多成年人在情緒受到影響的時候,都很難理智的看待問題,就更不要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了。
著名作家阿黛爾.法伯曾經(jīng)說過:“想要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就要直面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他們的情緒,然后再進行緩和。
點擊加載圖片
在孩子情緒是失控時,首先擁抱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不壓抑孩子的情緒
先傾聽,從孩子的情緒中了解孩子的需要
先穩(wěn)定情緒,再解決事情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點擊加載圖片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對于小孩子來說經(jīng)常會3分鐘熱度,在他們纏著家長要什么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趕緊把孩子抱離“現(xiàn)場”。
曾經(jīng)在一檔綜藝里面,戚薇夫婦的孩子Lucky,不想坐兒童安全椅,不管爸爸怎么說都不管用,這個時候戚薇拿出了口紅,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才讓Lucky乖乖地聽話了。
點擊加載圖片
3、家長“說道理”不如“做道理”
家長講再多道理也無法讓孩子切身體會到,不如讓孩子親身體會道理,才會讓他們實際感受到,明白道理。
泰國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想上學,講了很過道理都沒有用的媽媽覺得讓孩子親身體會道理,她告訴孩子,你可以選擇不去上學,但是就要去工作,人不可以無所事事。
點擊加載圖片
就這樣,小男孩和媽媽一起來到了街頭,搜集易拉罐和塑料瓶,然后再去換錢,一開始小男孩非常興奮,但是沒一會,他就開始喊累,可是媽媽堅持讓他做下去,走了3.5公里才換了2泰銖(約人民幣0.4)。
點擊加載圖片
累壞了的男孩和媽媽說自己還是想要上學,這位媽媽用“做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切身體會、明白了上學的道理。
點擊加載圖片
孩子在成長路上難免會有不好的行為出現(xiàn),這個時候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教育、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可能有些家長由于沒有太多經(jīng)驗,在教育孩子方面難免會力不從心,推薦家長們不妨借助書籍的力量。
點擊加載圖片
一套性價比超高的書籍:《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點擊加載圖片
5本貼近生活案例的書籍,幫助你正確引導孩子,解決孩子自卑、蠻橫、自私、厭學等一系列問題,做孩子的榜樣,正確引導孩子,讓你的孩子茁壯成長!
點擊加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