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風水學以天地為觀察對象,以為人服務為目的。是實實在在的人本主義學問。風水的宗旨是謹慎仔細地考察和了解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研究風水不可以管中窺豹,而是應該從全方位的角度來觀察,總結(jié)為十大原則。
(1)全面整體原則
全面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huán)境的整體性。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jīng)口訣》巾主張: “陽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fā),水須圍抱作環(huán)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宅前有寬大的明堂是中國人理想的陽宅模式之一,無論是家庭住還是商店,前面有寬大的明堂有利于聚財。
(2)因地制宜原則
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zhì)也不一樣,建筑形式也不同。如西北地區(qū)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jié)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
就像蒙古包就是北方草原特有的風景線,這是適應當?shù)啬撩裰鸩荻拥慕Y(jié)果,體現(xiàn)了因地制宜的原則。
( 3)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蟠之勢。其四邊有秦淮人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
(4)觀察形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陽宅十書》指出:>任何一塊宅地表現(xiàn)出來的吉兇,都是由大環(huán)境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
(5)水質(zhì)地質(zhì)分析原則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zhì),有些可以讓人患病,有些可以治病。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zhì),掌握水的流量,優(yōu)化水環(huán)境。對地質(zhì)也很講究,認為地質(zhì)決定人的體質(zhì)?!渡胶=?jīng)》中就記載了不少地質(zhì)與身體的關系。風水師在相地時,常親臨現(xiàn)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zhì)、水質(zhì),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
(6)坐北朝南原則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北風。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中說: ¨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边@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當然也有部分地區(qū)坐南朝北,都是為了順應自然環(huán)境。
( 7)居中適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xié)調(diào),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xié)調(diào)。風水學認為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古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中都有典型的中軸線,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8)順承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由于季節(jié)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風向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fā)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兇。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陽宅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好居所。
(9)改造風水原則
如果環(huán)境不夠適宜,那么就需要人為的去改造風水。風水并非不可改變。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zhèn)玄武。北海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還有中華民族的驕傲——萬里長城,都是人為改造風水的典范,體現(xiàn)的核心都是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思想。
今日黃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