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本土考古一直未能確證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國的大量古籍文獻卻記載了大量上古和夏朝時期的人物名字、王表世系和重大歷史事件,這樣系統性記載必有來源。筆者從甲骨文、金文等對比埃及古文字,以及古埃及文化現象、器物等方面對比研究,結論夏朝國王與古埃及國王名字完全相同,歷史重大事件和夏朝一一對應,證實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均為信史(前兩千多年在古埃及、后三千年在中國),同時找到了漢字起源的象形符號原型。本連載四大部分:華夏起源、歷史破譯、遷徙猜想、后夏風云。
你質疑嗎?相信嗎?跟隨著筆者研究心得一探究竟吧。。。歡迎拍磚,理性閱讀思考,少些無理謾罵。。。
1. 文字單一起源
倉頡是中國神話人物,相傳為黃帝史官,他創(chuàng)造文字,俗稱倉頡先師、倉頡圣人、制字先師、制字先圣、右史倉圣人或倉頡至圣。傳說倉頡生有“雙瞳四目”?!?span>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fā),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圣人”?!?span>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秴问洗呵铩ぞ仄芬嘤涊d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百度百科解釋云,所謂的“倉頡作書”,并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并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chuàng)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guī)范的象形文字。傳說倉頡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chuàng)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這個人類“秘密武器”的創(chuàng)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淮南子》),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chuàng)舉。
但在中國本土卻并未找到甲骨文象形符號起源。而考古發(fā)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這是考古發(fā)現的世界上最早文字。顯然,被后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圖畫式象形文字。前3500到前2900年,是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現原型時期。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下圖是在蘇美爾城市基什遺址發(fā)現的基什石板,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大約烏魯克王朝中期,為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文字。古埃及文字與蘇美爾早期象形文字之間存在血緣關系,蘇美爾象形文字稍早一點,其圖畫文字和書寫形式也是后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來源。
世界文字都是單一起源的,文字的單一起源是人類文明單一起源的必然基礎。下圖先簡單勾勒世界文字單一起源大致框架。
2. 頡字原型
埃及象形符號書寫系統的形成是在前王朝即第0王朝時期,大約蘇美爾烏魯克象形文字出現時間同時期或稍晚一點。埃及書寫系統的形成與兩個神祗有緊密關系,分別是托特(Thoth)和賽斯哈特(Seshat),這還是一對夫妻?!兑蚓墶纷髡呖赡芟劝l(fā)現了Thoth名字與“頡”字的相似性,所以這個發(fā)現還是歸功于羅。托特(Thoth),又譯透特或圖特,是古埃及神話的智慧之神,同時也是月亮、數學、醫(yī)藥之神,負責守護文藝和書記的工作,他與太陽神拉一樣是自創(chuàng)神。相傳他是古埃及文字的發(fā)明者。美國作家埃里斯(Ralph Ellis)認為,由于托特信仰的排他性,托特信仰其實是亞伯拉罕諸教的來源,但這種說明仍然存疑。
托特通常會被描繪成鹮首人身,其名字意思和彎形嘴部,令人聯想起新月。有時候,托持也會被描繪成一只拿著新月的狒狒,因為狒狒在夜間活動,而且相當聰明,常用來代表托特神在人間的化身。托特神最重要一個形象是人身鳥頭,這個鳥實際上是埃及圣鹮,鹮科一種。鹮科(Threskiorothidae)是鸛形目的一科,廣泛分布于溫熱帶地區(qū),共有28種。鹮科包括鹮和琵鷺,中國生存有鹮科的5屬6種,其中最珍貴的是朱鹮和黑臉琵鷺,二者都是處于滅絕邊緣的世界級珍禽。中國的朱鹮又稱朱鷺,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它過去曾廣泛生活在中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遠東地區(qū)?,F在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中國地區(qū)的朱鹮也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們才在陜西省洋縣姚家溝重新發(fā)現了7只朱鹮,當時曾轟動世界。經過悉心保護,數量正在增加。朱鹮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羽毛白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體長約80厘米左右。鹮科中著名的種類還有美洲的紅鹮和澳洲白鹮,美洲的紅鹮全身火紅,是世界上最紅的動物之一。埃及圣鹮(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又名埃及圣朱鷺、埃及圣鷺、圣鹮,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拉克東南部及以往埃及的一種朱鷺。它們在埃及倍受尊敬,經常被制成木乃伊當做托特的象征。
托特神的形象鹮鳥與白鸛或者白鷺并非同類鳥,因為鸛與白鷺的嘴都是直的,而且沒有頸部下垂的長柳葉形羽毛。而鹮的嘴是彎的,頸部有長羽毛,這些特征是與托特神一致的。埃及圣鹮與中國朱鹮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在于頭頂的顏色,埃及圣鹮的頭頂顏色是黑色的,中國朱鹮的頭頂顏色是紅色的。這與古埃及夏人尚黑,而周人來到中國后,轉為尚紅或許也存在某種關聯。
在古埃及所有主要的場合中,托特神都可以出現,但是他通常出現在對死者的判決中。在古埃及許多墓葬壁畫描繪中,托特神一手拿莎草紙卷,一手拿筆在紙卷上書寫。托特的古埃及象形符號名字主要有三部分組成:鹮鳥、月輪、莎草紙卷軸,這是最能代表托特神的三樣東西。托特三種象形符號的組合正是漢字頡的古體字形。從“夏”字形成已經可以看到現在簡體的“頁”在漢字古體字形里實際是“鳥”形象。鹮鳥的象形與古體“夏”字的隼鷹鳥的象形很相似。而半月輪 莎草紙卷軸形成“吉”,多出來的一豎很可能表示“筆”。鹮鳥、紙卷軸、半月輪這三部分的位置與順序在古埃及象形符號描繪中是可以變化的。只要這三個符號組合在一起,就代表托特即“頡”,現代漢字則是把三個符號位置固定下來了。
兩個莎草紙卷軸加上一個筆就是“士”,這或許就是“士”的原初含義:拿筆在紙上寫字的人。再把月輪放下面,就行成了“吉”,再加上鹮鳥,就形成了“頡”,所以中國朱鹮又叫“吉祥之鳥”!有意思的是,周人金文中的一個“吉”字兩邊還有兩個蛇形,在古埃及神祗和法老的冠帽兩邊經常會有兩個或多個眼鏡蛇裝飾。雙蛇通常用來做保護意義,在后來漢字逐漸簡化中大部分被簡化掉。這種在名字符號周圍再加一些裝飾符號而形成的字形,可以定義為裝飾字,與圖畫字類似,本書后面也可以看到更多的裝飾字。
3. 倉、年原型
新浪博客網友倉頡鳥跡則把“倉”字與托特妻子賽斯哈特的象征符號聯系起來,因此他把倉與賽斯哈特對應起來。
賽斯哈特是古埃及的智慧、知識和書寫女神,她也被看作是一個抄寫員和歷史記錄員。她名字意思就是抄寫員,她也被相信發(fā)明了書寫。蘇美爾有位女神叫伊南娜(Innana),八芒星金星是伊南娜的符號形式。八芒星有時會與月亮畫在一起。到了古埃及,這種形象被稍加修改后,把這個符號專門分配給了書寫和智慧女神賽斯哈特(Seshat),成了Seshat頂冠象征。金星和月亮搭配,賽斯哈特理所當然成了月亮神托特的配偶和助手。
“倉”與賽斯哈特對應是準確的,但是倉的甲骨文字形并不完全是賽斯哈特頭頂上的的符號。我在解讀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的文物時,發(fā)現許多叫年鑒板的文物上都有一個棕櫚莖或棕櫚穗的符號。這個符號在古埃及象形符號系統中表示年。其音標為“rnpt 或rnp”,有“年”的輔音存在。按照蘇三的解讀,在東西方語言對應文字對比中,如果輔音相同,就可以認為是同音同源的。實際上這個符號確實就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符號的象形。
古埃及表示無窮或永恒之神Heh,也是一個人手持棕櫚莖的形象,他也常被描繪為青蛙形象。古埃及的記錄書寫神賽斯哈特(Seshat)則被描繪為手持棕櫚莖用筆在上面書寫進行時間記錄,棕櫚莖下面則有代表時間之神的Heh青蛙形象,青蛙爬在古埃及的“生之環(huán)”符號上。所以甲骨文“倉”字的原型實際上是賽斯哈特頭頂上的有蓋的八芒星符號與表示年的棕櫚莖符號組合,這個組合的意思就是表示賽斯哈特在做時間歷史記錄。
因此古埃及賽斯哈特女神和托特神分別就是倉和頡的原型,因此倉頡原本是兩個人的名字。賽斯哈特女神和托特神很可能是對真實歷史人物的神化,即倉和頡很可能是埃及真實的歷史人物,但遺憾還未發(fā)現有相關的考古信息。其實中國記載對倉和頡為兩個人也仍然有模糊的記述,即頡是黃帝的左史官,倉是黃帝右史官。只是因為倉頡并提,而使后人把“倉頡”誤以為一人。埃及眾神殿中有2000多位神祗,自倉(賽斯哈特)頡(托特)造字,埃及之后出現的許多神祗的名字都可以在漢字中找到,即埃及諸神就存在于漢字中,反過來說我們的每一個漢字都是有神性起源的!
4. 宋字原型與宋國
有網友爭辯甲骨文的“倉”是“宋”字,這就提醒了我做出判斷:賽斯哈特頭頂的有蓋八芒星就是“宋”字的原型。“宋”字就是賽斯哈特頭上的象征符號,這個符號音標為s,存在“宋”字輔音殘留。“宋”與“倉”的區(qū)別是:“倉”是“宋”和“年”(棕櫚莖)符號的組合。在東夷骨刻文中就已發(fā)現“宋”字符號,顯示古埃及人在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已經達到中國東部沿海。宋國(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國,都城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宋國地位特殊,與周為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繼承商文化。宋國從第一位國君微子啟至最后一位國君宋康王,歷經35君,時跨西周、春秋、戰(zhàn)國三個時期,長達755年。它的版圖最大時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國是華夏圣賢文化的源頭,處于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學派之發(fā)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國。宋國成為華夏圣賢文化的源頭,冥冥之中與賽斯哈特神祗存在精神上的遙遠關聯。
兵策儒劍
兵策儒劍,安徽六安人,現居北京,歷史文化學者,專攻古埃及歷史、夏商周三代歷史、甲骨文研究,近年頗多建樹,新的學術研究觀點正在編纂出版。
這里是學者薈,感謝你的閱讀。
更感謝你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