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又稱BEHCET綜合征、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是臨床上具有復發(fā)性口瘡、生殖器潰瘍和虹膜睫狀體炎,有時伴發(fā)結節(jié)性紅斑、血栓性靜脈炎、關節(jié)炎、胃腸道和中樞神經(jīng)損害的一種綜合征。病因不明,有人認為是病毒、鏈球菌、結核桿菌感染所致,變有認為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年齡多在30歲左右,男性數(shù)倍于女性,日本和地中海人發(fā)病率高。臨床上除表現(xiàn)為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虹膜睫狀體炎外,皮膚損害多發(fā)生于粘膜病變之后,包括丘疹、水皰、膿皰、毛囊炎、痤瘡、癤、結節(jié)性紅斑、多形紅斑樣損害等。
本病的治療,包括局部用藥(多對癥處理,如生殖器潰瘍選用高錳酸鉀外洗、皮質(zhì)激素軟膏外擦)、全身治療。全身用藥包括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內(nèi)服等,均有一定療效。
中醫(yī)稱本病為“狐惑病”、“陰瘡”等。常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陰虛,虛火內(nèi)熾,上擾口眼,下注陰部,外及皮膚;或因濕熱內(nèi)蘊口眼皮膚,下注肝經(jīng);久病往往氣血不足而濕熱未盡,開成正虛邪戀之局面。臨床治療,一般外治與內(nèi)治并舉,扶正與祛邪同用,必要時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即有利于臨床療效的進一步提高。
本節(jié)選介扶正解毒湯、。利濕解毒湯等經(jīng)驗方共8首,以備臨證選用。
1、 扶正解毒湯
藥物組成:紅參6克,黃芪30克,甘草10克。
若見濕熱重者,酌情加車前子、茯苓、黃芩、黃柏、虎杖。
治療方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另用藥渣局部外敷。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扶正解毒。主治白塞病。
臨床運用:共觀察34例。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28例;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在半年內(nèi)復發(fā)者)4例;無效(癥狀、體征略有改善,或無改善)2例??傆行蕿?4.1%。
經(jīng)驗體會:本組所治病例均經(jīng)用激素等西藥治療無效,而改用該方治療而獲效。可能與其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關,而本方旨在扶正以祛邪,以其久病必虛,故方中用紅參、黃芪、甘草補中益氣,健運脾胃,以化生氣血,正氣得旺則無容邪之地,病自可愈。
2、 利濕解毒湯
藥物組成:白背葉、木通各15克,地錦草30克,虎杖12克,生地20克,梔子、黃芩、黃柏、當歸各10克。
若舌、口腔嚴重潰爛者加人參或黨參、青黛;有眼部癥狀者,加密蒙花、夏枯草、菊花;生殖器損害明顯者,加赤小豆、苦參;骨節(jié)酸痛者,加羌活、雞血藤;皮膚有紅斑者,加澤蘭、莪術;心煩不寐者,加夜交藤、酸棗仁。
治療方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個療程,休息2天,再服第2個療程。共服30劑。
功效主治:利濕解毒,清熱涼血。主治白塞病。
臨床運用:共觀察30例,治愈(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膚癥狀全部消失)24例;顯效(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膚癥狀部分消失)3例;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改變)3例。
經(jīng)驗體會:白背葉又名白背桐是,苦、澀,微寒,有清熱祛濕、疏肝活血作用;地錦草性平,味辛,有清熱殺蟲,止血,利小便之功;虎杖、梔子、黃芩、黃柏、木通清熱利濕;當歸、生地養(yǎng)血涼血。共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效。證藥相符,故取效良好。
3、 溫補清泄湯
藥物組成:黨參12克,黃芪、苦參各15克,仙茅、赤芍、錦燈籠各10克,附片、黃芩各9克,肉桂、炒大黃各3克,淮山藥、連翹、益母草各30克,白花蛇舌20克。
若心陽虛者加桂枝、紅參;納呆者加山楂、谷麥芽、砂仁;胸悶者加薤白、陳皮、木香;多汁者加五味子、龍骨、牡蠣;熱重者加生石膏、寒水石、柴胡、金銀花、板藍根、竹葉;伴嘔吐者加半夏、竹茹;伴氣陰虛者加生曬參、玄參、生熟地;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濕重者加白術、蒼術、茯苓、藿香、佩蘭、淡豆豉。
治療方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同時服用免疫1號(水蛭粉2克,僵蠶粉1克。蟬衣粉0.5-3.5克,每日服2次。
同時配合挑治大椎法:先用2%普魯卡因局麻大椎穴,后用三棱針于大椎穴進行挑撥,挑斷皮內(nèi)纖維8-10絲,再加拔火罐。每周1次,10次為1個療程。另配服西藥維生素B6、E、氯奎等。
功效主治:溫補清泄,解毒扶正。主治白塞病。
臨床運用:共觀察16例,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15例,癥狀改善不明顯者1例。15例中有2例月經(jīng)前期仍有反復。
經(jīng)驗體會:本方所立溫補清泄之法是從《金匱》治狐惑病之方引進。據(jù)文獻報道,溫陽益氣藥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調(diào)整內(nèi)分泌,促進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清熱解毒藥能抑菌、 抑毒、抗病原等作用。溫補與清泄同用,能增強效應,也就是治標與治本結合,扶正以祛邪,以達到較為全面的治療效果。
4、 清瀉濕熱湯
藥物組成:酒炒龍膽草6克,炒黃芩、酒炒梔子、木通各10克,車前子、當歸、柴胡各12克,酒炒生地20克,甘草5克。
若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女貞子;癢劇者加苦參、白蘚皮;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濕重者加蒼術。
治療方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瀉肝火,降泄?jié)駸?。主治白塞病?/font>
臨床運用:共觀察21例。痊愈(潰瘍?nèi)坑?,臨床癥狀消失)18例;好轉(潰瘍縮小或消失,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但停藥后又復發(fā))2例;無效(潰瘍及臨床癥狀均未見減輕或加重)1例。療程最長者67天,最短者20天。
經(jīng)驗體會: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是清瀉肝膽實火,除下焦?jié)駸嶂魉?;黃芩、梔子苦寒瀉火;澤瀉、車前子、木通、丹皮淡滲利濕;火盛必劫陰液,故用生地、當歸滋養(yǎng)肝血,使邪盛而正不傷;柴胡升散上行,既有引以之意,還可防苦寒太盛而傷脾胃;甘草和中解毒,調(diào)和藥性,使火降濕熱祛而潰瘍得愈。
5、 解毒養(yǎng)陰湯
藥物組成:板藍根、半枝蓮各15-30克,大青葉12-30克,土茯苓、連翹12-15克,拳參、玄參各15克,鴨跖草30克。
苦便秘者加火麻仁、肉蓯蓉、全瓜蔞;脫發(fā)或頭發(fā)枯稀無光澤加何首烏、生地、女貞子;關節(jié)疼痛加桑枝、木瓜、烏梢蛇;舌質(zhì)紫暗,脈細澀,有雷諾癥加當歸、桃仁、紅花、雞血藤;五心煩熱或不規(guī)則低熱加用枸杞子、菊花、沙參、麥冬;氣虛便干與腹瀉交替加用補氣助陽藥物。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后分2次溫服。并用大補陰丸(選用上海或杭州藥廠秤),每次6克,每日2次。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養(yǎng)陰潤燥。用于干燥綜合征。
臨床運用:共觀察12例。顯效8例,有效3例,好轉1例。聞程最短1個月,最長者達6年(治療有斷續(xù)),多數(shù)病例用藥半年至1年。
經(jīng)驗體會:本組12例患者皆為服用過多種中西藥治療而療效校差者。而本方治則貫穿于治病求本之中,清熱解毒治其標,養(yǎng)陰潤燥治其本,故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6、 知柏地黃丸
藥物組成:山萸肉9克,熟地黃、生地黃、淮山藥、黃柏、丹皮、崩大碗、茯苓各15克,澤瀉、知母、徐長卿各12克,甘草10克。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勻,分2次服。再將藥渣加水煎煮,取汁漱口,洗外陰,洗后用雙料喉風散撒布患處,每日2-3次。
功效主治:滋陰降火,愈瘍止痛。
臨床運用:曾有何姓男青年,因唇、舌、陰莖龜頭及包皮均出現(xiàn)潰瘍疼痛而就診。半年來,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時癥伴發(fā)熱不適,眼澀,四肢關節(jié)疼痛,夢泄,消瘦疲倦等。臨床診斷為白塞病,證屬肝腎陰虛,虛熱內(nèi)擾。。改用本方配合局部用藥治療,20天后,癥狀體征消失而愈。其后續(xù)用知伯地黃丸(成藥)合昆明山海棠片鞏固治療2個月,隨訪10個月未再復發(fā)。
經(jīng)驗體會:本病類似中醫(yī)“狐惑病”。其病機多為陰虛火旺。此例所現(xiàn)諸證均可以之解釋。故擬知柏地黃丸為基礎,結合辯證加味,驗之臨床,效果顯著。其中所加崩大碗乃民間草藥,有清熱解毒,止痛療瘡,生肌愈潰之功;徐長卿,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之功,因此凡皮疹瘙癢、關節(jié)腫痛皆為首選。
7、龍雷清肝飲
藥物組成:雷公藤、龍膽草、苦參、菊花、柴胡、黃芩、丹皮、陳皮、甘草各10克要,枸杞子、生地黃、白芍各30克。
治療方法:水煎3次,每日1劑,早、中、晚空服,10劑為1個療程。另用外洗方(苦參30克,水煎外洗陰部,每日2次;菊花30克,水煎外洗目,每日2次;表黛散頻吹口腔)。若臨床治愈后,枸杞子早、晚各10克,滾開水浸泡,連湯帶藥食之;薏苡仁50克,合粳米煮粥食之,每日1次,服90-180天。
功效主治:清肝瀉火,涼血解毒。
臨床運用:共觀察26例,治愈(口腔、眼、外陰和皮膚以及各系統(tǒng)癥狀均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16例,好轉(口腔、眼、外陰、皮膚和全身癥狀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明顯進步)8例,無效(治療后癥狀未有改善甚至加重)2例。總有效率92.3%。
經(jīng)驗體會:方中龍膽草、苦參、菊花瀉肝清熱,化濕解毒;柴胡、黃芩相配樞轉少陽,疏肝清肝;赤芍、白芍、生地、丹皮涼血活血;陳皮固護胃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伍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潤肺;雷公藤一味,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完全適合于本病的治療,但劑量應掌握在10-15克,視病情輕重與體質(zhì)強弱酌量用之,未婚青年與肝腎功能異常者慎用或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