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亮,男,1953年生,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F(xiàn)任河南中醫(yī)學院一附院腦病醫(yī)院副院長,兼任河南中醫(yī)學院眩暈病研究所所長、河南省眩暈病診療中心主任。對各種頭暈的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擅長治療腦血管病、眩暈、頭痛、失眠、焦慮癥、抑郁癥、重癥肌無力、帕金森病等神經(jīng)內(nèi)科疑難疾病。先后出版專著4部,發(fā)表醫(yī)學論文30多篇,獲得省級科技成果獎2項、廳局級科技成果獎2項、國家專利2項。
1.柴桂解郁方
【處方】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5克,人參5克,桂枝5克,芍藥5克,生姜各5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黃芪30克。
【功效】疏肝解郁,益氣鎮(zhèn)驚。
【主治】急躁易怒,恐懼,時倦怠乏力,獨處時有恐懼感,畏寒,納眠可,口中和,二便尚調,觀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2.歸芍地甲湯(張懷亮方)
【處方】當歸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山甲、連翹各12克,絲瓜絡、生黃芪各30克,皂刺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養(yǎng)血活血,透膿通絡。
【主治】多發(fā)性癤腫。
【加減】大便燥結者,加大黃9~25克;小便赤澀者,加木通15克;心煩急躁者,加焦梔子30克;舌紅者,加丹皮10克;苔黃口苦者,減黃芪,加黃連10克;苔白膩者,加生苡仁30克。
【方源】張懷亮《國醫(yī)論壇》(4)1987年
3.三調湯組成
【處方】柴胡10g,黃芩片9g,當歸15g,生白芍15g,炒白術15g,茯苓15g,枸杞子15g,炒酸棗仁15g,龍眼肉15g,炙甘草6g。
【功效】從心、肝、脾論治,具有疏肝清熱、養(yǎng)心健脾的作用。
【主治】治療因肝郁脾虛、心血不足等引起的不寐、頭暈、頭痛、焦慮、抑郁等疾病。
【加減】如患者乏力明顯,可加黃芪30g;陰傷明顯者,可加生地黃15g,麥冬15g;口黏者,加清半夏9g,陳皮10g,茯苓12g,即二陳湯;情緒不穩(wěn)定、喜悲傷欲哭者,加浮小麥30g,大棗10枚,炙甘草改為15g,即甘麥大棗湯;心煩急躁明顯者,可加茵陳30 g;失眠較重者,可加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多夢為一般夢者為心不藏神,可加朱砂1.5g或琥珀3g,分次沖服,如是噩夢為肝不藏魂,加珍珠母30g;潮熱汗出者,將柴胡換為川楝子9g,再加淫羊藿10g,巴戟天10g。
4.四調湯
柴胡10g,黃芩片9g,當歸15g,生白芍15g炒白術15g,茯苓15g,枸杞子15g,炒酸棗仁15g,龍眼肉15g,炙甘草6g 熟地黃15g,黃柏10g。
【功效】疏肝清熱、養(yǎng)心健脾 滋腎陰、清相火 以兼顧腎,故名四調湯。
【主治】治療不寐、頭暈、頭痛、焦慮、抑郁等疾病。
【加減】如患者乏力明顯,可加黃芪30g;陰傷明顯者,可加生地黃15g,麥冬15g;口黏者,加清半夏9g,陳皮10g,茯苓12g,即二陳湯;情緒不穩(wěn)定、喜悲傷欲哭者,加浮小麥30g,大棗10枚,炙甘草改為15g,即甘麥大棗湯;心煩急躁明顯者,可加茵陳30 g;失眠較重者,可加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多夢為一般夢者為心不藏神,可加朱砂1.5g或琥珀3g,分次沖服,如是噩夢為肝不藏魂,加珍珠母30g;潮熱汗出者,將柴胡換為川楝子9g,再加淫羊藿10g,巴戟天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