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秋雨一場寒。寒露時節(jié),天氣放晴。國慶7天,沒想到下了兩天雨,氣溫就驟然降下來了。如今最低溫度已經(jīng)是個位數(shù)了,雖然最高溫度還能保持在20以上,但也就中午時間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早晚的恓惶,不穿秋褲,真的不行了。
有人說,秋是思念的季節(jié),時逢霜寒露重,秋風不散吹眉彎,微涼,思念微微起。惦記的是夢想起航的地方,懷念的是深秋濃重色彩的斑駁。濱河兩路,到處都可以看到色彩的堆積,一行行,一簇簇,總是讓人感受到一種斑斕的絢麗。再加上鮮艷的點綴,讓人感受到了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總有一種感動在倏忽間來襲,這個季節(jié),注定了是這樣。
?
一抹清寒,秋深幾許。秋風悲畫扇,寒露凝色濃。秋靜美,落落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道,邂逅幾縷秋風。翻開一箋書信,一片泛黃的殘葉與秋風擦肩,脫離了枝椏的牽扯,不偏不倚,落入掌心。葉落無聲,終歸黃土,染一地的哀傷與蒼涼。總覺得秋季的光陰有份厚重感,花自飄零水自流,安詳而清幽,季節(jié)深沉。國慶節(jié)稀疏的秋雨,伴夾著絲絲縷縷的寒意,濕了風景,涼了時光,殤了婉約。
秋,越來越有深意。到了寒露節(jié)氣,大雁南飛,菊始黃花。月露清冷,梧葉飄黃。“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寒露時節(jié),涼氣加重,到了添衣加被的時節(jié)了。秋深處,滿目秋黃。落葉隨風,菊花滿堂,柿子枝頭笑,蟹黃味道長。大閘蟹可以吃了。城市的公園里已經(jīng)有了賞菊的契機,不經(jīng)意間落入眼簾的已經(jīng)是滿滿的黃色,暖暖的。
?
清晨的龍城,難免有霧乍起。到了寒露,冬天就不遠了。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心暖問安,披肩抵御薄涼。秋深了,記得加衣裳。秋極致的美好,它由淺入深地打動著,葉子是漸漸黃的,風是慢慢涼的。這時,在菊花里尋香。公園里的菊展,是另一種黃艷,點綴了深秋的暖色。
古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jié)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jié)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中秋之后天氣干燥易出口渴咽干唇燥皮膚干澀等“秋燥病”,應多吃水果,常喝開水綠豆湯、豆?jié){、牛奶等滿足肌體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干。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劉禹錫曾作秋詞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四望清秋入骨,景色燦爛、怡然,絕不像春色那般使人夢囈發(fā)狂。杜牧吟誦的“霜葉紅于二月花”,深秋楓林晚景在他眼里艷過那二月春花漫天。如此了落、脫俗的季節(jié),何來悲情?
《西廂記》里,崔鶯鶯在長亭送別郎君,心中縱有萬般不舍,卻奈何不了那“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只聽得那邊道一聲“去也”,這邊早已減了玉肌。寒露天里的華麗端然是不是溢于言表。寒露單衣嫌薄,指尖微涼,卻有容乃大。它包容了多少的小詞在里頭,橙黃、豐收、圓滿、秋高、氣爽、金風、玉露,秋就這樣漸入深邃。在這深秋的天空下行走,偶爾會突然手足無措、腳步躊躇。美景醉心,有微醺的感覺。
在寒露節(jié)氣,依照之前的習慣,還是準備了一枚24節(jié)氣的信封,做一枚節(jié)氣封,對一年24個節(jié)氣的紀念,恰好今年冬季組的節(jié)氣發(fā)行完畢,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24次奔波,能夠攢齊了一整套的節(jié)氣封,也算是對集藏的一種喜好和執(zhí)著。只是,倏忽間卻發(fā)現(xiàn),有三個節(jié)氣封不知道塞到了哪里?心有戚戚然。難道秋寒時,記憶也衰退了不成?寒意微襲,不知道何時它們也會自動地冒出來吧,好歹這么辛苦地堅持,總應該保持著一份完美,欣賞著一種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