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wèi)遼東地區(qū)有著名的遼東三杰,即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這三人對遼東的防御做出重要貢獻。然而,這三人,均受到排擠打壓,甚至死于非命。若“三杰”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滿清何以坐大并輕松入關(guān)?中國歷史或許就此改寫。
“遼東三杰”,以熊廷弼最早,且正處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經(jīng)守遼東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評價,最終還是敗于為官之性格。
有位知名政論家寫了篇《崇禎并發(fā)癥:自戀型領(lǐng)袖的誤國》,文章中認為,自戀刻薄的崇禎自以為是,連國家最后的名將熊廷弼、袁崇煥都敢殺。事實上,熊廷弼死于天啟五年,即公元1625年,為魏忠賢時期的閹黨所害,而崇禎皇帝是在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即位的。
天啟五年(1625)農(nóng)歷八月二十八日,秋分剛過。五更,天還未亮,處斬熊廷弼的圣旨到了。
前遼東經(jīng)略從容洗梳,整衣冠。他在獄里已經(jīng)待了三年。這一幕已經(jīng)在他心里已經(jīng)模擬過無數(shù)遍。
尸棄荒野。首級則被送往大明的九個邊鎮(zhèn)示眾。
熊廷弼手札
《明史熊廷弼傳》記載:“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歷二十五年舉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士”。
萬歷二十五年,熊廷弼參加鄉(xiāng)試,考取第一名,相當于現(xiàn)在整個湖廣地區(qū)的“高考狀元”。第二年,他又考中進士,擔任保定推官、監(jiān)察御史,成功步入仕途。之后熊廷弼以巡按的身份,來到遼東,他不畏權(quán)勢,彈劾李成梁放棄放棄寬甸六堡地區(qū),并建議在邊境地區(qū)屯田,得到萬歷帝的表彰。
熊廷弼身高一米八,有膽量,曉軍事,擅長左右開弓,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不過他脾氣火爆,稟性剛直,喜歡罵人,不甘謙恭下人,得罪的人也不少。
1619年,明朝20萬大軍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擊敗,朝野震驚,因熊廷弼熟悉邊事,所以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上書提出對策,萬歷帝十分欣賞,特賜尚方劍。別看熊廷弼是文人,但也有一身本領(lǐng),“有膽知兵,善左右射”。
《性氣先生傳》,熊廷弼自傳
天啟元年(1921),熊廷弼一辭職,遼東就失陷了。于是重新啟用熊廷弼。這是熊廷弼第三次入遼。他將遇到更大的麻煩:新任遼東巡撫王化貞。萬歷帝曾在駕崩前一個月談及遼事,說將敗于“文武不和”。一語中的。
王化貞和熊廷弼一樣,是強硬派。
但強硬的手法不一樣。廣寧之敗的定罪,包括后來的明史評價,王化貞“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軍事無能,且剛愎自用。
王化貞是激進派,認為目前局勢,后金有內(nèi)應(yīng)李永芳(撫順叛將,努爾哈赤的孫女婿)里應(yīng)外合,一側(cè)有蒙古軍在旁助陣,時機一到,一舉蕩平遼東,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熊廷弼則認為遼人不可用,李永芳不可信,蒙古人不可依靠,廣寧城里多奸細。他對今日戰(zhàn)局的判斷,應(yīng)收縮防線,堅守山海關(guān)。
按說經(jīng)略權(quán)重大于巡撫,熊廷弼又有天啟所賜的尚方寶劍,但熊廷弼手下只有五千人;王化貞駐守廣寧,手中有遼東兵權(quán),十三萬人。
更重要的是,熊廷弼朝中無人,而王化貞有兵部尚書張鶴鳴,老師又是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
經(jīng)略、巡撫不合,于是遼東前線“戰(zhàn)不戰(zhàn),守不守,笑啼不敢,而凡事牽制多”。(《明熹宗實錄》)
天啟二年元月,后金圍西平,戰(zhàn)事吃緊。22日,明軍在平陽橋遭遇后金軍,逃的逃,敗的敗。王化貞的心腹將領(lǐng)孫得功逃回廣寧,詐稱后金軍已到城邊,廣寧于是大亂——事實上,孫得功早已通過后金“內(nèi)應(yīng)”李永芳叛歸了后金。
這場未曾交火的“廣寧之戰(zhàn)”就在王化貞的倉皇出逃中落下帷幕。
“乃倉皇風鶴,偕化貞并馬入關(guān),其意以我固嘗言之,言而不聽,罪當末減。此則私心短見,殺身以此,殺身而無辭公論,亦以此?!?br>按理說廣寧之戰(zhàn),完全是王化貞的責任,但熊廷弼也遭到御史的攻擊,被逮捕下獄。在魏忠賢的主導下,最終天啟帝下詔將熊廷弼處死,之后還將他的首級“傳首九邊”,也就是在北方九個邊鎮(zhèn)進行巡回展示,下場比袁崇煥還慘。這還不算完,有個御史說熊廷弼侵吞軍費數(shù)百萬兩,于是熊家被抄家,財產(chǎn)不夠,親戚也被查抄。
后人感嘆熊廷弼案,稱“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時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讀之思之甚痛。閹黨本來計劃過幾年再把王化貞撈出來,但沒料到崇禎繼位后,干掉了魏宗賢,閹黨失勢,旋即王化貞也被斬于西市。
后來與熊廷弼同樣下場的袁崇煥曾有《哭熊經(jīng)略》詩流傳于世,吟詠之則淚落之:“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議經(jīng)略者終難抹殺其功,憐經(jīng)略者亦難掩飾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