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而不僵 圓而不滑
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不達。外圓內(nèi)方,是修身處世的要義。方正做人,才可“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圓融做事,才可“左右逢源,任它古今東西往來;成竹在胸,盡我網(wǎng)羅天下英才”。
慈悲的方式:禪者、漁夫與蝎子
一位禪者在恒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是一只蝎子掉在水里,正在水里掙扎。禪者伸手把蝎子撈了上來。撈的時候被蝎子尾巴上豎起的毒刺蜇了一下。
他把蝎子放到岸上,繼續(xù)打坐。
過了會,他又聽到了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又是那只蝎子掉到水里了。他毫不猶豫地伸手把它撈了起來,當(dāng)然又被蜇了一下。
他繼續(xù)打坐。
過了一會,他又有了同樣不幸的遭遇。
旁邊的漁夫說:“你真蠢,難道你不知道蝎子會蜇人嗎?”
“知道,被它蜇了三次了?!?div style="height:15px;">
“那你還去救它?”
“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div style="height:15px;">
這時,他又聽到了蝎子在水里的掙扎聲。一看,還是那只蝎子。他毫不猶豫地伸出那只腫脹的手準(zhǔn)備去撈蝎子。
這時,漁夫把一支枯枝遞到他手上,禪者用枯枝把蝎子放到了岸上。這次,他的手沒有被蜇。
漁夫笑著對他說:“慈悲是對的,但是慈悲要有慈悲的方法。對蝎子慈悲,也要對自己慈悲?!?div style="height:15px;">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jù)時間、地點的轉(zhuǎn)換講求一定的靈活性,不能太“認死理”。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變化萬端的社會,如果我們不能智用善心,恐怕就很難保持住這顆善良之心。
有一個非常有善心的富翁,一直想為別人做點好事。于是他就在蓋房子的時候特別設(shè)計了很大的房檐,他想這樣那些無家可歸的窮人就可以在他的房檐下躲避風(fēng)雨。
房子建好后,的確有很多窮人來到他家,聚集在他的屋檐下。他們在這里支起爐灶生火做飯,使得房子附近煙霧繚繞;因為人很多,所以變得非常嘈雜,這搞得富翁一家苦不堪言。這給富翁一家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不悅之下,他的家人和這些人也有過多次口舌之爭,彼此鬧得很不愉快。
冬天到來以后,在一個暴風(fēng)雪突襲的晚上,一個老人在房檐下被凍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過口角的人都議論紛紛,罵他為富不仁。富翁一心想做件好事,卻遭到了眾人的唾罵。
后來,夏天到了,一次刮臺風(fēng)的時候,一般的房子都沒什么事,因為富翁房子的屋檐特別大,結(jié)果被掀了頂。那些聚集在屋檐下與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點幸災(zāi)樂禍的心理,就紛紛說這是報應(yīng)。
富翁吸取了教訓(xùn),重新修葺房屋的時候,他就把屋檐蓋得很小,并且把省下來的錢建了一間很小的房子。這間小房子雖然庇護的范圍比原來的房檐還要小,也很簡陋,可畢竟是個房子,許多貧苦無家的人都在這得到了暫時的庇護,臨走的時候都對蓋房子的人非常感謝。
后來,富翁成了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方圓百里都有很好的口碑。富翁這時才明白:施人余蔭只能讓人感覺這是施舍,讓受施者感覺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這樣就難免會造成對立、引發(fā)矛盾。因此慈善也要以合適的方式出現(xiàn),要讓受施者維持自己做人的尊嚴。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當(dāng)我們能夠幫助他人時,想到自己的舉手之勞就能讓他人減少很多麻煩,就會感到十分快樂;與此相反的是,我們反而不想見那些給予自己太多“恩惠”的人。
出現(xiàn)這種狀況,簡單來說是因為在幫助他人時,我們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而當(dāng)接受他人太多幫助時,無形中,我們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傷害。
被人幫助甚至可能成為很丟臉的經(jīng)歷,有些幫助尤其如此。這包括強制進行的幫助、請求獲得的幫助、捆綁之下進行的幫助、不可能報答的幫助、助人者出于惡意的幫助等等,這些幫助可能會讓受助者覺得很不舒服。
相反,如果誰喜歡和尊重你,誰曾經(jīng)得到過你的幫助,誰不期望回報,那么,他們自發(fā)的幫助就很容易被接受。另外,如果某種幫助不是你不能缺少的話,你也容易接受一些。
還有一個可能我們不愿承認的事實:我們常常妒忌那些幫助自己的人,妒忌他們沒有處于自己這種痛苦情形當(dāng)中,妒忌他們有我們沒有的東西,妒忌他們可以高高在上、指點江山……妒忌與感激是不相容的,因此我們就會隱隱痛恨這些來自妒忌對象的幫助,這種現(xiàn)象在“三角戀”、自尊心較強的人當(dāng)中極為普遍。
當(dāng)然,這種解釋并不適用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體貼行為,那些出于對我們表示尊敬的,并不需要回報的行為。因為這種殷勤恰恰表示了我們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我們不但不會為此感到痛苦,反而會樂于享受這種幫助。
但是,如果我們過分地幫助他人,讓他人覺得自己十分軟弱,引發(fā)其自卑的情緒,就會讓他人陷入一種覺得自己“沒有能耐”的苦惱之中。如果他在這種負面情緒中過于痛苦,就可能會把自己痛苦的原因轉(zhuǎn)嫁到幫助他的人身上。最后對幫助他的人心生怨恨,甚至以“怨”報德、恩將仇報。這種費力不討好,過分幫助的行為就有點愚蠢了。
所以,如果我們想贏得他人的好感,就應(yīng)該以委婉而巧妙的方式,比較“藝術(shù)”地去幫助他人,讓他人很自然地接受我們的幫助而沒有任何“欠債”心理。這樣既維護了他人的自尊心,又讓他人從心底里對我們充滿感激,可謂是一舉兩得。
來源:何龍《方與圓》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則。方乃做人之本,圓為處事之道。我們看天地,天圓地方;我們看銅錢,外圓內(nèi)方;方和圓本來是一個天平的兩端,陰陽的兩極,它們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其中,修身養(yǎng)性至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學(xué)問。做人首先要求一種正氣,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業(yè),這是“方”的一面。為人處事要善于與人相處,謙虛處世,不要挑剔別人,以誠待人,在處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斷升華,這是“圓”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與圓的郵寄結(jié)合,內(nèi)方可以身心貫通,井然有序;外圓可以減少阻力,便于運動。在我們?nèi)粘>唧w的工作中,“方”就是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則;“圓”就是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對法律法規(guī)貫徹落實、對各項規(guī)定合理應(yīng)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為個人,不僅要具備優(yōu)秀的品質(zhì),如理想信念、熱情、自信、責(zé)任等,還要具備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和恰當(dāng)?shù)墓ぷ鞣椒?。?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