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清時期的生員、貢生與監(jiān)生

明清時期的生員、貢生與監(jiān)生

鄧旺林

《明史·選舉志一》:“選舉之法,大略有四:曰學校,曰科目,曰薦舉,曰銓選。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薦舉以旁招之,銓選以布列之,天下人才盡于是矣。明制,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學校則儲才以應科目者也。其徑由學校通籍者,亦科目之亞也,外此則雜流矣?!婆e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學校有二:曰國學,曰府、州、縣學。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清史稿·選舉志一》:“有清學校,向沿明制。京師曰國學,并設八旗、宗室等官學。直省曰府、州、縣學?!?o:p>

一、生員

生員是指經過童試取入地方官學(府、州、縣學)的學生,俗稱秀才,也叫茂才、博士弟子員、弟子員、庠生等等。稱庠生是因為上古曾稱學校為庠。在州、縣學的叫邑庠生、縣學生,在府學的稱郡庠生、府學生。

生員有廩膳生員(廩生)、增廣生員(增生)、附學生員(附生)等類別,統(tǒng)稱諸生。

廩膳意為公家提供膳食或享受公家膳食補貼(稱為食廩、食餼、食廩餼);增廣意為增加名額;附學意為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增加名額后,原額內者為廩生,增額者則為增生;增生雖無食廩餼的待遇,但亦有名額的限制。附生原指在增生之外額外增加者,后則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附學生員沒有數(shù)額的限制。廩生除食廩外,食廩年久的廩生可充歲貢。廩生也有一定職責,如必須為應考的童生作擔保,保證其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清代生員也主要是廩生、增生、附生三大類。清康熙時,因籌餉而特許由捐納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種生員稱為例生或餉生。不久停止此例。

府、州、縣學的程度一樣,但規(guī)模不同。明洪武二年十月辛卯命郡縣立學校,并規(guī)定生員人數(shù):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睹魇贰みx舉志一》: “生員雖定數(shù)于國初,未幾即命增廣,不拘額數(shù)。宣德中,定增廣之額: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清代“順治四年(1647)規(guī)定,各省儒學分大、中、小學,取進童生。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二十名??滴蹙拍辏?span lang="EN-US">1670)改為:各直省取進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縣學十五名,中學十二名,小學七、八名?!?/span>(1)

成為生員,便具有比一般平民優(yōu)越的身份?!肚迨犯濉みx舉志一》:“凡優(yōu)恤諸生,例免差徭。廩生貧生給學租養(yǎng)贍。違犯禁令,小者府、州、縣行教官責懲,大者申學政黜革后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責?!泵饔⒆谔祉樍辏?462)正月規(guī)定:“生員之家并依洪武年間例,除本身外,戶內優(yōu)免二丁差役”2

童生成為生員后,還要接受諸多考校。對生員的考校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由教官考校,有月課、季考兩種。月課每月進行一次。季考是春、夏、秋、冬每季考試一次,內容同月課。并且每月召集生員聚于明倫堂內,背誦順治帝《訓飭士子文》及康熙帝《臥碑》文。除丁憂、患病、外出從師以及不可脫身的事故外,一律不許告假。一年內有三次不參加月課者予以警告,一年內始終不參加月課、季考者革除名籍黜為民。月課、季考的試卷要送交學政查核備案。

一類是由皇帝特派的學政(3)主持的考試。有歲試(歲考)和科試(科考)兩種。一般在學政三年任期內,第一年進行歲試,第二年進行科試。

歲試對生員分別優(yōu)劣,酌定賞罰。歲試實行“六等黜陟法”,即按成績劃分六等進行賞罰。

明代的“六等黜陟法”規(guī)定: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

清代實行的“六等黜陟法”,比明代實行的顯得繁密得多:

名列一等者,無論是增生、附生還是青衣、發(fā)社者(4)都可補為廩生。如果廩生無缺額,則附生、青衣、發(fā)社皆補入增生。增生無缺位,青衣、發(fā)社補為附生;都可以等待廩生有缺額時實補。因過錯停發(fā)廩餼或降等的廩生、增生,恢復其原有待遇、資格。

名列二等者,增生補為廩生;附生、青衣、發(fā)社補為增生,增生無缺額時,青衣、發(fā)社補為附生;停發(fā)廩餼,降為增生者,恢復廩生資格。增生降為附生者,恢復為增生,但不能補為廩生。

名列三等的,原來停發(fā)廩餼者,待廩生有缺額時恢復其原來待遇。喪假結束復學者、病愈經考試復學的,因事降等而查清事實予以恢復的,增生降為附生者,都恢復原來身份;青衣、發(fā)社可以恢復附生資格,廩生降為增生者則不許恢復。

名列四等者,廩生免于責打,但要停發(fā)廩餼;保留空缺(他人不可遞補),六個月內進行補考,原來受到停發(fā)廩餼和降等處分的廩生不許補考;增生、附生、青衣、發(fā)社者,一律責打。

名列五等者,廩生停發(fā)廩餼,準其他人遞補。原來已受停發(fā)廩餼處分的,廩生降為增生,增生降為附生,附生降為青衣,青衣降為發(fā)社。原受發(fā)社處分者革黜為民。

名列六等者,有十年以上廩生資格者發(fā)社,廩生六年以上和增生十年以上者,罰充本處書吏,其余革黜為民。入學不滿六年的生員發(fā)社。

對于生員來說,歲試是至關重要的考核。生員必須全部參加,無故不參加者革黜為民。因故告假缺考者限期補考,不參加補考者亦革黜為民。乾隆十年(1745)改定:連續(xù)三次未考者革黜為民(后放寬為五次缺考始革黜為民)。

科試主要是生員取得報考鄉(xiāng)試資格的考試。歲試中前四等才有參加科試的資格。經科試,列入一二等及三等前五名(大省則前十名)者才有資格報考舉人??圃囁純热菖c歲試基本相同。科試結果要報禮部備案。此外,科試也有“充補廩、增給賞”的功能,在這方面它與歲試相同。順治十五年起停直省科試,至康熙十二年恢復。

“府、州、縣學無固定學習年限,多有白頭至老,始終為一秀才者。生員的出路有二,一是通過薦舉做國子監(jiān)貢監(jiān)生,一是通過鄉(xiāng)試成舉人,兩者合稱舉貢?!?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5)

二、貢生

所謂貢生,本指地方進獻給朝廷任使的生員。據(jù)《明史·選舉志》和《清史稿·選舉志》的記載,貢生在明代分為歲貢、恩貢、選貢和納貢四類。清代還有副貢和優(yōu)貢兩類。另外,選貢和納貢在清代分別稱為拔貢和例貢。在清代,貢生也稱作“明經”(6)

1、歲貢。歲貢是各類貢生中出現(xiàn)得最早的,初見于洪武十七年?!睹魇贰みx舉志一》:“貢生入監(jiān),初由生員選擇,既命各學歲貢一人,故謂之歲貢。其例亦屢更。洪武二十一年,定府、州、縣學以一、二、三年為差。二十五年,定府學歲二人,州學二歲三人,縣學歲一人。永樂八年,定州、縣戶不及五里者,州歲一人,縣間歲一人。十九年,令歲貢照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復照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統(tǒng)六年,更定府學歲一人,州學三歲二人,縣學間歲一人。弘治、嘉靖間,仍定府學歲二人,州學二歲三人,縣學歲一人,遂為永制。”

《明史·選舉志一》:“歲貢之始,必考學行端莊、文理優(yōu)長者以充之。其后但取食廩年深者?!焙槲涠荒辏?388)九月明太祖令禮部申明“必資性淳厚、學問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許選為歲貢生。萬歷三年(1575)五月規(guī)定“凡起送貢生,必年六十以下,三十以上,依補糧次序為定”。

《清史稿·選舉志一》:“順治二年,命直省歲貢士京師。府學歲一人,州學三歲二人,縣學二歲一人。一正二陪,學政嚴加遴選。濫充發(fā)回原學;五名以上,學政罰俸。十五年,令到部時詳查,年力強壯者,乃許送監(jiān)??滴踉辏瑴p貢額,府三歲二人,州二歲一人,縣三歲一人。八年,復照順治二年例?!?o:p>

因歲貢者往往是“較其食廩淺深,挨次出貢”(雍正帝語),故有“挨貢”之稱?!鞍へ暋甭犉饋矶嗌儆行┵H義,而“歲進士”則是歲貢生的雅稱。

明代和清初,歲貢到京后一般都要經過廷試。經廷試錄取的歲貢最初都先送國子監(jiān)肄業(yè)。明初洪武八年(1375)三月至二十六年(1393)十月,有設在南京的京師國子監(jiān)(稱國子監(jiān),也稱太學)和設在安徽鳳陽的中都國子監(jiān)。洪武十六年(1383)十二月“命生員中式上等者送國子監(jiān),次等送中都國子監(jiān)?!庇罉吩辏?span lang="EN-US">1403)明太宗設北京國子監(jiān)。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后,以原京師國子監(jiān)為南京國子監(jiān),簡稱南監(jiān);北京的國子監(jiān)稱國子監(jiān)(也稱太學),是為北監(jiān)。此后終明之世便有了有了南監(jiān)、北監(jiān)之分。歲貢生各隨地方以入南北二監(jiān)。順治七年(1650)二月裁南京國子監(jiān),改為江寧府學。于是貢生入監(jiān)也就無分南北了。

對考試不中式的貢生則給予一定的處罰。明代皇帝實錄中對考試不及格的貢生作何處罰有明確的記錄。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規(guī)定:初試不中者令還原學讀書,以俟再試,再試不中者罰為吏之。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規(guī)定為“廩食五年者為吏,不及者遣還讀書,次年復不中者雖未及五年亦罰為吏。”宣德十年(1435)九月改為“初不中者仍發(fā)原籍住廩肄業(yè)以待復試,再不中者發(fā)充吏役”萬歷十二年(1584)七月放寬了要求,改為“歲貢廷試,必文理十分紕繆者,姑量駁一二,小疵不妨盡留。歲考四等停糧,照舊例不作缺,五等作缺遞降。歲考三等即準收復,廩生考貢及大比,文理不堪,止發(fā)回肄業(yè),不必復行降黜”。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干脆取消了對歲貢生的廷試。

據(jù)《永樂實錄》第219卷的有關記載,最遲不超過永樂十七年,已有貢生未進國子監(jiān)讀書便已授以官職??滴醵耆∠麑q貢生的廷試后,“但由學政挨序考,準咨部選授本省訓導”7,未提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

2、恩貢。它是歲貢在特殊情況下的改稱。明代“恩貢者,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以當貢者充之,而其次即為歲貢。”(8)清代“因明制,國家有慶典或登極,詔書以當貢者充之。順治元年,詔直省府、州、縣學,以本年正貢作恩貢,次貢作歲貢。歷代恩詔皆如之?!?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9)恩貢也稱“恩進士”。

恩貢何時出現(xiàn)尚不清楚。明萬歷(1573—1620)之前的皇帝實錄中均未見到關于恩貢生的記錄。

3、選(拔)貢。明弘治十四年至十八年間因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章懋(弘治十四年起任)言,“于常貢外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yōu)、年富力強、累試優(yōu)等者”以充貢(10),此即選貢。

“選貢多英才,入監(jiān)課試輒居上等,撥歷諸司亦有干局。”(11)但因“其始欲以補歲貢之乏,而其后遂至妨歲貢之途”,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七月后曾罷停選貢。至崇禎時又曾舉行。明代選貢生起初入北監(jiān),后亦有部分入南監(jiān)。

清“因明選貢遺制,順治元年舉行。順天六人,直省府學二人,州、縣學各一人?!?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2)自順治十五年(1658)起至雍正五年,選貢也曾多次罷停。雍正五年十二月,定六年選拔一次。至乾隆七年(1742)二月改定為十二年選拔一次,并永著為例。

4、副貢,各省鄉(xiāng)試除錄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為副榜?!案卑袢氡O(jiān)。順治二年,令順天鄉(xiāng)試中式副榜,增、附準作貢監(jiān)。廩生及恩、拔、歲貢,免坐監(jiān),與廷試。十五年,他貢停,惟副榜照舊解送??滴踉?,停副貢額。十一年,以查祿奏復?!?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3)

5、優(yōu)貢,每三年考選一次,舉送的次數(shù)比拔貢多。對優(yōu)貢的要求比拔貢的寬:“優(yōu)生到部向不朝考”。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后改為“俟到有四五名時,由部奏派大臣,試以書藝一、詩一,分等第進呈。明通者劄監(jiān)肄業(yè),荒疏者發(fā)回原學?!?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4故優(yōu)貢的地位比拔貢的低下。例如,同治年間(1862—1874)對于考取的拔貢生,有的“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學習”,有的“以知縣試用”,有的“交吏部詢問,以教職、佐貳等官分用”;而對于考取的優(yōu)貢生,只是“以知縣試用”或“以教職用”,并無做小京官的。

歲貢、恩貢、拔貢、副貢和優(yōu)貢,合稱“五貢”。讀書士子除了參加科舉考試者外,由此而入仕途的,亦謂之正途。清初還有因立軍功而準作貢生的所謂“功貢”。“未幾例停,則開國時權宜之制也?!?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5)

恩貢、拔貢、副貢的地位均高于歲貢。這從任職安排上可以看出。例如:乾隆元年(1736)七月,乾隆帝曾批準吏部議準的御史夏之芳所提出的建議:“恩貢、拔貢、副榜貢生準以州同、州判、縣丞分別考取,歲貢準以主簿、吏目分別考取?!绷硗?,從對鄉(xiāng)試落第年老諸生的恩賞中也可以看出恩貢、拔貢、副貢的地位比歲貢的高。例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乾隆帝對于順天鄉(xiāng)試中年在七十以上的落第者,原屬副榜、拔貢、恩貢的,“俱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而原屬歲貢的則“加恩賞給副榜”。

優(yōu)貢的地位大致與歲貢的相當。乾隆二年(1737)二月,對國子監(jiān)所提“優(yōu)貢一項,既以優(yōu)行保題肄業(yè),其期滿銓選,尚無定例,可否亦照恩、拔、副貢一體選用”的問題,吏部認為:“應照歲貢之例。肄業(yè)期滿,準其歸于各本年歲貢分內,以復設訓導選用。如遇考職之時,亦準其一體咨送,以主簿、吏目分別考取銓選?!崩舨窟@一議復也得到乾隆帝的批準。道光五年(1825)五月在“定滿洲、蒙古考職例”時,也是將優(yōu)貢與歲貢列為同類:由恩、拔、副貢生考取一等者,以州同用;二等、三等以州判、縣丞用。由歲、優(yōu)貢生及考中監(jiān)生、捐納貢、監(jiān)生考取一等者,以主簿用;二等以吏目用。

上述五貢之外有所謂例貢者(明代多稱為納貢)?!胺踩鍖W中的廩、增、附生,按政府規(guī)定報捐為貢生的,稱例貢。這是當時由捐納入官的必由之路?!暬蛟诒O(jiān)肄業(yè),或在籍,均可稱為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6)例貢按其報捐前的生員身份,可分為廩貢、增貢和附貢。

例貢不屬正途出身,其地位自然低于上述五貢??滴醵炅掠兄迹骸皾h軍、漢人捐納歲貢,俱不準作正途考選?!庇赫辏?723)二月規(guī)定:“各省教職,俱以舉人、恩、拔、副榜、廩生挨貢補用。其捐納人員,教諭改以縣丞用,訓導改以主簿用?!崩暋坝捎谑浅鲑Y捐買而得,很為一般人所蔑視。……乾隆年間議準,例貢如果志在由正途入仕,準其辭掉例貢頭銜,以原來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17

三、監(jiān)生

明清時期中央官學、全國最高學府是國子監(jiān)(有“成均”、“太學”等別稱)。

國子監(jiān)的生徒除監(jiān)生以外,還有以貢生的身份入監(jiān)肄業(yè)的“貢監(jiān)”和以舉人的身份入監(jiān)的“舉監(jiān)”。

舉監(jiān)早在洪武六年三月便已出現(xiàn)。永樂年間(1403—1424),先是“會試下第舉人例送監(jiān)”,永樂十九年(1421)六月因“國子監(jiān)生歲益增,又今學舍隘不能容”,令“下第舉人發(fā)還原學進業(yè),以待后科”18

監(jiān)生在明代分為蔭監(jiān)和例監(jiān)(也稱“納監(jiān)”),清代則還有恩監(jiān)、優(yōu)監(jiān)兩類。

1、恩監(jiān)?!扒∧觊g開始實行,主要是選拔和照顧一些資歷、身份較特殊的士子,恩準入監(jiān)肄業(yè)。乾隆二年(1737),準八旗漢文官學生應講求經史,每三年奏請欽點大臣考試,優(yōu)者拔作監(jiān)生,與漢貢監(jiān)等一體肄業(yè)。后又議準,八旗算學生、漢算學生、欽天監(jiān)天文生均準考恩監(jiān)。乾隆五十一年(1786),凡陪祀孔廟的圣賢后裔,本人是武生、俊秀及無功名、頂戴的俊秀,均恩準做監(jiān)生。”(19)

2、蔭監(jiān)。蔭監(jiān)分恩蔭和難蔭兩種。恩蔭是按內外文武官員品級,蔭子入監(jiān)?!捌涞萌氡O(jiān)讀書者稱官生,以別于民生。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監(jiān)者,稱之恩生。一般死節(jié)官員之子得為恩生?!?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20)

3、優(yōu)監(jiān)?!芭c優(yōu)貢類同,唯入監(jiān)條件略有降低。雍正十一年定,在地方儒學為附生及武生的,可以選為優(yōu)監(jiān)生。”(21)“雍正間,始析貢、監(jiān)名色,廩、增準作優(yōu)貢,附生準作優(yōu)監(jiān)?!?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22)

4、例監(jiān)?!芭c例貢類同,亦是條件更放寬。凡未取得生員資格的讀書士子,即俊秀,可以通過捐納而取得監(jiān)生資格,稱例監(jiān)”。(23)

在清代,貢生的地位明顯高于監(jiān)生。例如:雍正五年(1727)九月規(guī)定有關人員的帽頂,其中“七品以下及進士、舉人、貢生俱用金頂;生員、監(jiān)生俱用銀頂。”24雍正十一年(1733)十二月壬戌,雍正帝“諭內閣:各省保送優(yōu)生內,廩、增生俱準作歲貢,附生準作監(jiān)生,入監(jiān)肄業(yè)。”25乾隆十年(1745)六月,監(jiān)生石爾祿因在出師義??诘忍幜⒁坏溶姽Χ跒樨暽?。26而從《明史·選舉志一》所謂“納貢視例監(jiān)稍優(yōu)”看來,在明代貢生的地位也是高于監(jiān)生的。

   注:

1、5、16、17、19、20、21、23.見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重?。?/span>第十卷丙編第七章第五節(jié)《(清代)學校與科舉》。

2.見《英宗天順實錄》第336

3.學政:“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和歲試、科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擔任(見《清史稿·職官志三》

4青衣:受處分不許穿生員法定藍布長衫,相當于留校察看。發(fā)社:開除出官學,降到社學肄業(yè)

6.明經:本是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與進士等科并列,主要考試經義),清代用作貢生的別稱。

7、912、15、22《清史稿·選舉志一》

8、1011.見《明史·選舉志一》

13《清史稿·選舉志一》

據(jù)《順治實錄》第41卷記,順治五年(戊子)十一月辛未(11日)規(guī)定:“各直省順治五年鄉(xiāng)試副榜諸生,廩、監(jiān)準貢,增、附準入監(jiān)肄業(yè)”。

1426.見《乾隆實錄》第558卷、第242

18.見《永樂實錄》第238

24、25.見《雍正實錄》第61卷、第138

   附記:

關于明代的貢生,《明史·選舉志》未提副貢。而光緒浙江《石門縣志》1卷七“選舉志”則記明代有副貢:“天啟間準以鄉(xiāng)試副榜充貢,謂之副貢”(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16201627),并記錄了石門縣的兩名崇禎年間的副貢:一是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的陳之烈,二是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的沈光允。

嘉慶廣東《三水縣志》2卷之九“選舉”記明代的“貢途”時也提到明代有副貢:“崇禎己卯復以副榜準貢”,“明崇禎己卯以前副榜仍與歲試,不準貢。己卯以后乃與恩、歲、優(yōu)、拔一體序銓?!钡从浫鞔母必暽ā耙刂必?,前明無考”)。

又,光緒《石門縣志》卷七“選舉志”設“科目表”和“仕進表”?!翱颇勘怼庇涗涍M士、舉人和“五貢”(歲、恩、選、副、例),“仕進表”記薦辟、例貢監(jiān)、掾敘、封蔭、武職五類?!袄暠O(jiān)”反映的是“捐納勵異途之材”,所錄者屬納貢、例監(jiān)一族。

該志說:“例貢,洪武九年貢二十五歲生員,十年貢二十歲以上生員,十一年貢人才生員;永樂四年貢楷書生員3,正統(tǒng)、天順間貢四十歲以上生員。蓋特開新例,以貢天下才俊之士。成化后亦有以納粟生員充貢者。納粟生員洪志(按:正德十二年知縣洪異纂修)列例貢,靳志(按:萬歷三十七年知縣靳一派纂修)、鄺志(按:康熙十二年知縣鄺世培纂修)皆列胄監(jiān)4。今歸仕進。”

該志“科目表”所記的“例貢”,有洪武朝“二十五歲以上生員例貢”(3人)、“二十歲以上生員例貢”(3人)、“人才生員例貢”(1人),永樂朝“楷書生員例貢”(4人),正統(tǒng)朝“四十歲以上生員例貢”(4人),天順朝“四十歲以上生員例貢”(8人)。

可見光緒《石門縣志》所謂“例貢”是指朝廷“特開新例,以貢天下才俊之士”的貢生,與捐納無關,因此與清代的例貢屬名同而實異。

注:

1.光緒《石門縣志》:余麗元等修纂。光緒五年刊行。

2.嘉慶《三水縣志》:李友榕、鄧云龍等修纂。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刻本

3.永樂朝初年曾征調善楷書者入朝參修《永樂大典》?!队罉反蟮洹贰笆加谠曛锒捎谖迥曛偠f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永樂五年十一月底,“南陽等府、郟縣等縣生員高明等言:初以楷書選之入文淵閣修《永樂大典》,今書成,愿就學國子監(jiān)。從之。”(詳見《永樂實錄》第73卷)

4.胄監(jiān):國子監(jiān),也指監(jiān)生。

說明:

本文初稿于2012.12.02發(fā)表于新浪網“芙蓉書閣的博客。
    后收入由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大埔進士錄》的附錄部分
(作為附錄二)

本文于2016年8月初作了一處修改——將 “明代附學生員沒有數(shù)額的限制”中“明代”二字刪去。寫作本文時,只知明代對附學生員沒有限額,對于清代的附學生員有無數(shù)額限制,尚未弄清楚。現(xiàn)已知清代對附學生員亦無數(shù)額限制(對每次取錄人數(shù)有限制,但對在學、在冊無限制)??蓞⒁娮咀鳌丁扒宕珖悴攀旰嫌嬋f余人”質疑》。

    芙蓉書閣的博客  網址:http://blog.sina.com.cn/sgdw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科舉的庠生、貢生、監(jiān)生、廩生、增生、附生、例生、童生各有什么不同?
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資料(2)
解析明清時期的生員、監(jiān)生及貢生(一)
明清科舉制度里的庠生,秀才,貢生,廩生,貢元,舉人和進士考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卷六十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