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新冠傳播高峰期的到來,許多人都不幸中招。尤其是中老年人或體質(zhì)虛弱的人,感染后不燒也不咳嗽,卻“白肺”了。
家里有老人,擔心“大白肺”和“沉默型缺氧”的發(fā)生,如何應對并預警?為了更好的幫助患者,我們需要提前了解這些知識。
對于大家都關心的大白肺和沉默型缺氧問題,曾有人這樣描述到“我媽70歲了,感染新冠肺炎五六天后感覺好點了,也沒發(fā)燒。但是突然覺得窒息,去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是病毒性肺炎,肺都白了?!?/span>
對此,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老年病科醫(yī)生介紹,“白肺”從醫(yī)學上來說,有兩方面的情況。
一是原有的肺部疾病,如肺纖維化、肺結(jié)核等。肺部受損后,影像學上口語化的描述,會看到白肺。
另一種情況是重癥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正常情況下,肺由充滿空氣的肺泡組成。進行CT或X線檢查時,其圖像應為黑色區(qū)域。
但如果肺泡有炎癥和感染,有滲出液和炎性細胞,這些滲出液或炎性細胞就會充滿肺泡,射線就無法通過。在成像性能上,會出現(xiàn)一個白色區(qū)域,也就是俗稱的“白肺”。
如果白肺發(fā)展下去,不進行及時干預的話,人不能正常進行呼吸和氣血交換氧氣,如果停止呼吸4分鐘以上,就會對人體包括大腦引起不可逆的損傷。
如果10分鐘以上的話,基本上就可能就嚴重危及生命了,所以說“白肺”最大的問題就是氧氣不能通過肺泡腔進入氣血屏障,然后進行氣血交換,這樣的話,人體離開氧氣補給,就可能會出現(xiàn)生命危險。
“不能預防,只能預警?!焙幽鲜∪嗣襻t(yī)院老年病科醫(yī)生表示,目前根據(jù)新冠肺炎感染情況,推薦80歲以上人群,如果出現(xiàn)陽性癥狀后,要及時聯(lián)系社區(qū)醫(yī)生,或者自己平時熟悉的主治醫(yī)生。根據(jù)實際情況診斷,需要居家觀察治療還是住院治療。
那么,對于80歲以下身體健康,或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但都控制得很好的人,如果要在家觀察治療,應該警惕哪些變化?
醫(yī)生說,病毒性肺炎引起的“白肺”不會馬上形成。一般在兩三天前會有血氧飽和度、心跳、脈搏等的變化的信號預警,大家一定要注意。
一、提醒大家:家里老人發(fā)燒后,首先要觀察其精神狀態(tài),是否有嗜睡、食欲不振、意識淡漠、嘔吐等。
圖源網(wǎng)絡
二、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一般建議家里準備一個指尖血氧儀。一般基礎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疾病、肺癌、心力衰竭和腎衰竭等。
可以注意到兩個變化:①血氧飽和度和脈搏。血氧飽和度如果低于93或者90,就要多注意;脈搏正常是60~100,高于100也要警惕。
有人監(jiān)測時發(fā)現(xiàn),老人散步活動時,數(shù)值在95、96也挺好,但一休息,立刻大起大落“從95、96立刻掉到93或者以下”,也要注意。
第三,有人說,自家老人平時身體很好,家里也沒有血氧儀什么的。應該看哪些數(shù)據(jù)?
醫(yī)生建議,除了老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還可以數(shù)一數(shù)呼吸頻率。老人休息時,一分鐘數(shù)一次。如果超過30次,就需要更加警惕了。如果呼吸頻率不清楚,也可以通過胸部活動頻率來統(tǒng)計。
一般來說,遇到上述變化,要及時聯(lián)系醫(y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診斷。
除了基本的老年人、高齡老人外,醫(yī)生還提醒,過于肥胖的人群,即使是中青年人,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也要引起重視和警惕。
防白肺、瀉肺火、治涼燥、退低燒……中醫(yī)在養(yǎng)肺治肺有8個經(jīng)典方劑,一起來看看!
“玉屏風散”源自朱震亨之《丹溪心法》,由黃芪60g、白術60g、防風30g組成。自元代以來一直用于治療表虛自汗和預防體虛感冒。目前仍廣泛應用于臨床。
“防風黃芪牛肉湯”用藥和玉屏風散完全相同,此外,牛肉和紅棗能益氣潤肺,養(yǎng)心安神,強身健體。建議容易感冒、體質(zhì)弱、怕冷的人常喝,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預防感冒。
▼ 做法:牛肉250g,黃芪10g,白術10g,防風10g,紅棗10枚。將牛肉洗凈,切成小塊,放入水中煮沸,撈起。鍋中放入適量水,將黃芪、白術、防風、大棗放入鍋中,用武火煎半小時,再放入熟牛肉片。牛肉煮透后,撈起黃芪、防風、白術,然后加入適量的鹽、蔥、姜,繼續(xù)用大火煮8分鐘,最后加入少許味精。
百合固金湯源自《醫(yī)方集解》,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是治療肺腎陰虛咳嗽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咳嗽、咳痰、手足發(fā)熱、面紅盜汗等。臨床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陰虛辨證,可用其治療。
▼ 做法:由百合12g,熟地黃、生地、當歸、川貝、麥冬各9g,白芍、桔梗、玄參、甘草各6g組成。請醫(yī)生做個辨證,然后砂鍋煎。煎好后可以口服。
使用時,若咳嗽痰多,可加入百部、瓜蔞潤肺、止咳化痰。對于大咯血,可加入藕節(jié)炭、白茅根、白芨涼血止血。本方藥物多為甘寒之品,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養(yǎng)陰清肺湯出自于喉科專著《重樓玉鑰》,重在養(yǎng)陰清熱,解毒利咽,清利邪氣。原書主要治療白喉,即咽喉處出現(xiàn)白色假膜,伴有咽痛、咳嗽、發(fā)熱、口鼻干燥、口唇干燥等癥狀。
因為方中有很多具有滋陰清熱涼血功效的藥物,所以現(xiàn)在常用于陰虛熱燥引起的干咳、咽痛、口鼻干燥等。
如果是陰虛內(nèi)熱所致的慢性咽炎(癥見咽干、咽痛、喉癢、咳嗽、痰少、飲水、大便干燥、入睡困難、舌苔紅、脈細),也可用于調(diào)理,具有滋陰清熱、利咽生津的功效。
▼ 做法:方中有八味藥,分別是盛迪、麥冬、玄參、白芍、川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
圖源網(wǎng)絡
杏蘇散源自《溫病條辨》,其主要功能是散寒燥熱,調(diào)肺化痰。主要用于治療外感寒燥證。其主要癥狀為輕微頭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浮。
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屬于外感寒燥(或外感風寒證),肺氣未明,痰濕阻絡。
▼ 做法:由紫蘇葉、杏仁、半夏、茯苓、白花前胡各9克,陳皮6克,苦桔梗6克,枳殼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
如果惡寒較重,可以加入蔥白、淡豆豉,緩解表證;頭痛劇烈者,可加川芎、防風祛風止痛;咳嗽或痰多者,可加紫菀潤燥化痰。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辛溫,只適用于寒燥表證,不適用于風溫表證。
瀉白散又名瀉肺散,始見于北宋錢乙的中醫(yī)兒科學專著《小兒藥證直訣》,系錢乙逝世后,其學生整理而成。瀉白散主治小兒肺熱盛、氣急喘嗽,常用于支氣管炎、肺炎、小兒麻疹初期等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本方。
▼ 做法:由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克、甘草(炙)3克組成,原方中還有粳米一撮。
桑菊飲是《溫病條辨》中治療風溫初起的辛涼輕劑。風熱咳嗽患者多具有咽干咽癢這一臨床特點,因此,我們在臨證時,只要抓住咽干咽癢、咳嗽、口微渴這些主癥,即可使用本方,有辛涼解表、宣肺止咳之功。
▼ 做法:自制桑菊飲,可以取霜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糖少許。將桑葉和菊花加水濾掉雜質(zhì),加水1000克左右,大火燒開后轉(zhuǎn)文火煮10~15分鐘,濾去桑葉、菊花,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白糖即可。亦可用開水泡茶飲用??深A防治療風溫感冒及其引起的咳嗽。
白虎湯最早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是治療高熱的經(jīng)典名方,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
▼ 做法:僅以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組成。石膏雖寒,但它清熱不像其他苦寒清熱藥那樣,會傷胃氣,也不會引起腎陰損傷,知母既能助石膏清熱,本身又能滋陰。所以臨床上是治療外感發(fā)熱、陽明熱盛的主方。
孩子如果發(fā)燒了,取生石膏30克,加水大火燒開后再煮30分鐘,服用,有退熱的效果。但只適合于風熱所致發(fā)熱的。
神仙粥載于《食憲鴻秘》,主治風寒感冒初起,對于體虛外受風寒邪氣引起的頭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白痰等癥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做法:居家食用可以取糯米100~150克,帶須鮮蔥頭(到蔥白部分)7~8根,生姜5片,陳醋適量。將糯米、生姜洗凈,加適量水至砂鍋,水開后加入糯米、生姜煮20~30分鐘,再加入蔥白,煮至米熟爛,然后加入陳醋10~15毫升攪勻調(diào)味起鍋,趁熱服用。
糯米健胃和中,益氣扶正,蔥白和姜性溫味辛,均具解表發(fā)散的作用,能祛風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