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其中,建文帝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diào)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對此,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jīng)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yīng)天(今南京)。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對于靖難之役來說,和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一樣,都屬于藩王叛亂。那么,問題來了,除了靖難之役,明朝還有多少次藩王叛亂?答案屈指可數(shù)!

一、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北平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后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zhàn)功。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于漢王朱高煦,直接參加了靖難之役,并且在這場戰(zhàn)役中成為父親朱棣的左膀右臂。而這,無疑是他敢于發(fā)起叛亂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即位后,朱高煦被封為漢王,藩國云南。但是,朱高煦覬覦太子的寶座,所以他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在此期間,朱高煦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對此,在筆者看來,此時的朱高煦,已經(jīng)有謀反的苗頭了。當然,因為朱棣對他的寵愛,加上太子朱高熾也不愿意追究,這才導(dǎo)致朱高煦沒有遭到多大的懲罰。

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擊敗了侄子朱允炆?,F(xiàn)在,對于朱高煦來說,顯然也想從侄子朱瞻基手中奪走皇帝的寶座。當然,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值得注意的是,在朱高煦謀反之后,明宣宗御駕親征,朱高煦眾叛親離,只能選擇投降,被廢為庶人。后來,明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明宣宗大怒,最終處死了朱高煦。
二、趙王朱高燧
朱高燧于永樂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為趙王,明成祖朱棣對于朱高燧這個幼子十分寵愛,因此朱高燧恃寵,曾和漢王朱高煦合謀奪嫡,并誣陷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加朱高燧歲祿二萬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同時放棄常山左右二護衛(wèi)。明宣宗即位,又賜田園八十頃。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彼時,有人建議捉拿朱高燧,因為他和朱高煦共謀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趙王也可能謀反,勞煩明宣宗。不過,因為朱高燧沒有直接參與叛亂,所以,朱瞻基也沒有對這位叔叔趕盡殺絕。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過世(終年五十),葬安陽縣壽安山,今屬安豐鄉(xiāng)李家坡村。謚號簡王,長子悼僖世子朱瞻坺早卒,一年后其子朱瞻塙就嗣位。
三、寧王朱宸濠
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江西省南昌府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寧王朱權(quán)第四代繼承人,寧康王朱覲鈞庶子。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離不開寧王朱權(quán)的幫助。不過,在登基稱帝之后,朱棣卻將寧王朱權(quán)改封南昌,這可以視為對寧王朱權(quán)的防備和限制。而這,也成為寧王朱權(quán)后人朱宸濠造反的原因之一。

弘治十年(1497年),朱宸濠襲封寧王。正德二年(1507年),朱宸濠收買明武宗近臣劉瑾、錢寧、伶人臧賢等人,恢復(fù)寧王護衛(wèi),劫掠商賈,密謀起兵。企圖以子入嗣明武宗,謀奪皇位。太監(jiān)張忠、御史蕭淮等告發(fā)后,明武宗收繳護衛(wèi),勒令還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十萬造反。起兵之初,寧王朱宸濠殺死江西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以李士實、劉養(yǎng)正為丞相,以王綸為兵部尚書,發(fā)檄各地,指斥朝廷,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占安慶。不過,雖然寧王朱宸濠一開始的勢頭比較大,但是,他還是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廢為庶人,論罪伏誅,封國廢除。換而言之,在明武宗正式出手之前,寧王朱宸濠就已經(jīng)兵敗了。

四、安化王朱寘鐇
安化王叛亂,又稱朱寘鐇叛亂,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肅慶陽縣)發(fā)動的叛亂。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上一次叛亂一樣,朱寘鐇叛亂也發(fā)生在明武宗這位皇帝在位時。對此,在不少歷史學(xué)者看來,這是因為明武宗朱厚照長期荒廢朝政,寵幸宦官所帶來的結(jié)果。
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朱寘鐇的曾祖父慶靖王朱栴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寧夏。朱寘鐇于弘治五年(1492年)嗣祖爵為安化王。

正德五年(1510年),明武宗派大理少卿周東度在寧夏屯田,周東度因諂媚劉瑾,斂財巨多,為戍邊士兵所憤。而這,自然給了朱寘鐇拉攏將士提供了機會。安化王朱寘鐇知道這一情況后大怒,命孫景文召開宴會,其間用語言刺激,諸位武臣多愿意跟從朱寘鐇。在此背景下,朱寘鐇設(shè)大宴邀請巡撫各位官員,當時周東度、安惟學(xué)兩人沒有赴宴。于是,安化王朱寘鐇派兵直入,殺死姜漢、李增、鄧廣等人,并派遣部隊在公署殺周東度、安惟學(xué)。此后焚燒官府,釋放囚徒,撤離黃河渡船。并派人招楊英、仇鉞,并擅自分封官職,命孫景文以討伐劉瑾為名起草檄文。
當時陜西總兵曹雄得知安化王朱寘鐇造反的消息后,派遣指揮使黃正鎮(zhèn)守靈州,其他各部則紛紛派遣部隊。當時楊英、仇鉞派兵殺死周昂,并派親兵進入,逮捕朱寘鐇,其余數(shù)人也被俘獲。最終,安化王朱寘鐇被賜死,削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