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子,他像朱棣一樣驍勇善戰(zhàn),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數(shù)次瀕臨險境,幸虧朱高煦及時出現(xiàn),救父親脫險。朱棣登基后,朱高煦仗著父親的縱容曾一度與明仁宗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后來被朱棣削減護衛(wèi)。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四十六歲的朱高煦起兵叛亂,最終結(jié)局悲慘。
朱高煦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呢?
一、不受朱元璋喜愛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月,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生于北平,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孫子。
朱棣此時二十歲,剛就藩不久,朱高煦他長兄朱高熾小兩歲。
朱元璋曾下詔讓各位藩王的兒子到京師學(xué)習(xí),朱高煦性情頑劣,不肯好好學(xué)習(xí),不受祖父喜歡,“高煦不肯學(xué),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列傳·諸王》)
而朱高熾的表現(xiàn)卻令祖父十分滿意,朱元璋稱贊朱高熾:“有君人之識矣”(《明史·本紀·仁宗》)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朱棣的嫡長孫朱瞻基出生,據(jù)說他出生之前,朱棣夢見朱元璋賜給他一個象征著權(quán)力的大圭,還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據(jù)說,這個夢境對朱棣最終決定起兵靖難有很大的作用。
此時朱高煦十八歲,想必聽父親提起過這個夢。
按照夢中的情形,朱棣登基為帝后,將把皇位傳給朱瞻基,而朱瞻基的父親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熾,朱高熾是朱元璋冊封的燕王世子。
二、為避免被建文帝扣押,迅速逃回北平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朱元璋小祥,朱棣派世子朱高熾帶著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返回京師。小祥是指古代父母喪后周年的祭名。
齊泰建議把朱棣的三個兒子留在京師,遭到黃子澄的反對,建文帝朱允炆猶豫不決。
魏國公徐輝祖覺得朱高煦懷有異心,于是密奏朱允炆:“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保ā睹魇芳o事本末》)
意思是:兄弟三人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兇悍、無賴,非但不忠于陛下,而且將背叛他的父親,日后必成大患。
朱允炆仍然拿不定主意,于是詢問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和駙馬王寧,這兩個人全都為兄弟三人說好話,于是朱允炆同意放他們返回北平。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朱高煦跑到舅舅徐輝祖的馬棚,盜走一匹良馬,急忙與朱高熾、朱高燧一起離開了京師。
徐輝祖連忙派人去追,可是沒有追上。
如果兄弟三人晚走一步,被徐輝祖捉回京師,靖難之役可能不會發(fā)生了。
朱高熾此時二十一歲,但是他身體肥胖,不善騎射,朱高燧此時只有十六歲,所以趕緊逃跑的決定很可能是十九歲的朱高煦做出的。
看到三個兒子平安歸來,朱棣高興地說,“我們父子能夠團聚,是上天在幫忙”,“吾父子復(fù)得相聚,天贊我也。“(《明史紀事本末》)
不過,朱高煦在逃跑的路上也沒少惹是生非,《明史》是這樣記載的,“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于是朝臣舉以責燕?!?/span>
意思是:朱高煦動不動就殺害百姓、管吏,行至涿州時,當?shù)伢A丞被其擊殺,于是朝中大臣紛紛上書,指責燕王。
三、在靖難之役中,數(shù)次救朱棣脫離險境
這年六月,朱棣起兵靖難。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在白溝河激戰(zhàn)中,箭矢如雨,朱棣的戰(zhàn)馬屢被射中,接連換了三匹馬,;利劍砍得鈍卷,三筒箭都被射光,朱棣差點兒被瞿能所傷,正在危急時刻,朱高煦率數(shù)千精騎趕到,直接沖上前與之決戰(zhàn),將瞿能父子斬于馬下。
后來,在東昌之戰(zhàn),朱棣陷入重重包圍,朱能見勢不好,拼死闖陣,吸引盛庸主力,朱棣乘機沖擊,破陣逃出,朱高煦率兵及時趕到,擊退追兵。張玉見朱棣瀕臨險境,沖入陣中援救,找不到朱棣,不肯突圍,最終力竭戰(zhàn)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與盛庸交戰(zhàn)再次不利,如若不能盡快擊敗盛庸,渡江便成泡影,四年的苦戰(zhàn)功虧一簣,朱棣情緒低落,正在此時,朱高煦率精銳騎兵前來,朱棣高興地拍著他的背說:“我累了,我兒應(yīng)當鼓足勇氣,與之再戰(zhàn)”。隨后,朱棣又說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紀事本末》)
朱高煦率眾殊死力戰(zhàn),終于將其擊退。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數(shù)次瀕臨險境,最后能轉(zhuǎn)危為安,轉(zhuǎn)敗為勝,朱高煦出力甚多?!俺勺鎸覟l于危,而轉(zhuǎn)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保ā睹魇贰ぶ旄哽懔袀鳌罚?/span>
四、在立儲之爭中,輸給朱高熾
不久,朱棣登基稱帝。從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到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在接近兩年的時間內(nèi),朱棣沒有冊立太子,而長子朱高熾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此時已經(jīng)二十多歲。
或許,朱棣在猶豫,他認為次子朱高煦英武善戰(zhàn),很像自己,“成祖以為類己”(《明史·朱高煦列傳》)。
在這段時間,群臣、一些藩王先后上表請立太子,而朱棣的答復(fù)卻是:長子“智識未廣、德業(yè)未進”(《明太宗實錄》)。
朱高熾一直被父親留在北平,并未跟著去京師。
朱高煦競爭太子之位的有利因素: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淇國公丘福等部分武將的支持,朱棣此前的奪嫡暗示:““勉之!世子多疾?!?/span>
丘福被朱棣稱為靖難第一功臣。
朱高熾競爭太子之位的有利因素:1、他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朱元璋冊封的燕王世子,朱元璋定下嫡長子繼承皇位、其余諸子分封為王的制度?!皣医▋?,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明太祖實錄》)。2、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長孫,深受朱棣的喜愛。3、在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之功。4、兵部尚書金忠和謝縉、黃淮、尹昌隆等人的鼎力支持。
《明史·謝縉傳》是這樣記載的:”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鄄粦?yīng)??N又頓首曰:'好圣孫?!^宣宗也。帝頷之。“
意思是:此前,尚未冊立太子,淇國公邱福說漢王朱高煦有戰(zhàn)功,應(yīng)冊立為太子。朱棣秘密詢問謝縉的意見。謝縉認為應(yīng)冊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棣聽后沉吟不語,謝縉又磕頭道:“好圣孫“,是指宣宗朱瞻基,朱棣終于點了點頭。
朱棣經(jīng)過權(quán)衡比較,最終決定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此時朱瞻基六歲。
在爭奪太子之位的第一輪競爭中,朱高煦輸給長兄。
對于這一過程,《明史·朱高煦列傳》是這樣記載的:“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
意思是:當時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支持朱高煦,朱高煦差點兒奪得太子之位。而朱高煦多有過失,朱棣最終沒同意冊立朱高煦。
對于朱高煦的過失,《明史·朱高煦列傳》是這樣記載的:“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span>
意思是:朱棣認為朱高煦很像自己,而朱高煦也很得意,驕傲自負,多行不法。
五、數(shù)次誣陷太子和輔佐太子的大臣
在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同時,朱高煦被冊封為漢王,封地在云南。
然而,朱高煦不甘心失敗,大發(fā)牢騷,“我何罪,斥我萬里!”(《明史紀事本末》)。
朱高煦不肯去云南就藩,朱棣也沒有勉強,朱高煦得以破例留在京師。
或許,在朱高煦看來,父親冊立太子時很勉強,而且對他的縱容幾乎沒變,因此他并未放棄爭奪太子之位。
或許,朱高煦認為自己與唐太宗李世民奪位前的處境類似,他經(jīng)常以自比李世民,唐太宗曾被封為”天策上將“,于是朱高煦請求得到天策衛(wèi)為護衛(wèi),得到準許,后來朱高煦又乘機請求增加兩護衛(wèi),再次獲得準許。
而且,朱高煦利用朱棣對太子的不滿,多次誣陷太子和支持太子的大臣。
朱棣在縱容朱高煦的同時,不斷打擊太子。比如,不許大臣單獨見太子,”凡百官朝謁東宮,偕進偕退,不許獨留私見“(《明太宗實錄》),后來一位中軍都督僉事單獨去見太子,受到朱棣的書面警告。
朱棣聽信朱高煦的讒言,否決太子監(jiān)國期間的政務(wù)處理,”駕旋,仁宗監(jiān)國,為讒言所中,帝怒,榜午門,凡東宮所處分事,悉不行“(《明史》)。
謝縉被貶到安南督運糧餉,幾年后回京師奏事時,正好朱棣不在南京,謝縉不顧規(guī)定單獨去見太子,然后便直接回去了,沒有等著朱棣返回京師。
朱高煦抓住這個把柄,趁機讓人對朱棣說:”謝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明通鑒》)
意思是:謝縉趁著皇帝不在的時候,去私見太子,藐視皇上,罔顧為人臣子的禮儀。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將謝縉捉拿入獄,后來謝縉死于錦衣衛(wèi)詔獄。
永樂十二年,朱棣北征回師,由于朱高煦的誣陷,朱棣下令逮捕了輔佐太子監(jiān)國的黃淮、楊士奇、楊溥、金問等官員,不久楊士奇被釋放。朱高熾即位后,將三人釋放。
或許,朱棣之所以聽信朱高煦的讒言,打擊太子的勢力,是為了照顧支持朱高煦的武將的情緒,他要帶領(lǐng)這些武將外出征戰(zhàn)。
六、距離太子之位越來越遠
朱高煦在父親的縱容下,實力和享受的待遇不斷提高,同時朱棣也多次打擊太子朱高熾的勢力,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朱高煦距離太子之位越來越近,朱棣似乎從來沒打算廢掉太子。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封太孫,此時十三歲,朱高煦此時三十一歲。
朱高煦被父親冊立為太子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幾乎為零,此時可能是他及時止損的最佳時機。如果朱棣打算冊立朱高煦為太子,不會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去拜謁明孝陵的臺階上,太子朱高熾走在最前面,朱高煦在中間,后面是皇太孫朱瞻基。朱高熾身體肥胖,而且腿腳有毛病,在兩名宦官攙扶下上山,搖搖晃晃,難免跌倒。朱高煦見狀,說:“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朱瞻基立即回擊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頭一看變了臉色。《明史·朱高煦列傳》
朱瞻基的勢力在朱棣的扶持下快速崛起,朱高煦整垮太子的希望化為泡影。
朱高煦若想徹底扳倒太子,只能寄希望于太子出現(xiàn)大的錯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朱高熾一向小心謹慎。
在靖難之役期間,建文帝朱允炆采納方孝孺的建議,派人給朱高熾送信,許下承諾:只要朱高熾歸附朝廷,便封他為燕王。
朱棣獲得密報后,詢問朱高煦的看法,朱高煦借機對朱棣說,朱高熾與朱允炆一向關(guān)系不錯。不過,朱高熾很明智地連信封都沒拆,便派人送給朱棣處理,徹底打消了朱棣的疑慮。
七、被貶到樂安
永樂十三年五月,朱棣下詔把朱高煦封到青州,但是朱高煦仍不想去。
朱棣開始懷疑朱高煦有所圖謀,于是下詔斥責:“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前以云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明史·朱高煦列傳》
意思是:既然已經(jīng)被封為藩王,哪能長期待在京師?以前封你到云南,你嫌太遠,現(xiàn)在現(xiàn)在改封到青州,又找借口不去,你說想留下來陪我,恐怕不是出自真心,皇命不可違,速去就藩。
雖然朱棣的語氣很嚴厲,可朱高煦仍舊賴在南京不走,想盡辦法拖延。
“漢王高煦于各衛(wèi)選精壯軍士及有藝能者,以隨侍為名,教習(xí)武事,造作器械”(《明太宗實錄》)。
意思是:朱高煦在南京各衛(wèi)所挑選精銳將士和有特殊才能之人,進行操練,打造器械。
朱高煦想干什么?難道想武力奪位?
永樂十四年九月,朱棣在北京聞訊后,對負責處理漢王府兵事的右軍都督僉事歐陽青下令:“親王護衛(wèi)官軍自有常數(shù),凡各衛(wèi)選撥隨侍漢王者,令各還原伍,不許稽留”(《明太宗實錄》),隨后啟程回南京。
而且,朱高煦還私自招募了三千兵力,藏在漢王府,不在兵部登記軍籍,“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明史·朱高煦列傳》。
此外,“高煦私造兵器,陰養(yǎng)死士,招納亡命,及漆皮為船,教習(xí)水戰(zhàn)等”(《明史紀事本末》)
意思是:朱高煦私自打造兵器,偷偷收養(yǎng)死士,招納亡命之徒,在牛皮上涂生漆制造船只,練習(xí)水戰(zhàn)。
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親王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于是朱高煦縱容部下劫掠,“縱使劫掠”《明史·朱高煦列傳》。
兵馬指揮徐野驢捉住這些違法之徒準備治罪,朱高煦卻一怒之下,手持兵器擊殺野驢,朱高煦還制造了皇帝專用的車馬器物。
永樂十四年十月,朱棣回到南京,將漢王府中護衛(wèi)改為青州護衛(wèi),不再隸屬于漢王府,然后將漢王府的另外兩支護衛(wèi)調(diào)到居庸關(guān)以北。
聽說了朱高煦的更多不法行為后,朱棣勃然大怒,下令脫掉其親王冠服,關(guān)押在西華門內(nèi),打算將其廢為庶人。
朱高熾哭著求情,朱棣最終削奪了朱高煦的兩護衛(wèi),下令誅殺其親信。
第二年三月,朱棣將朱高煦改封到樂安,責令立即就藩,此時朱高煦三十七歲。
八、伏擊朱瞻基沒成功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師途中,行至榆木川病逝,時年六十四歲,此時朱高煦四十四歲。
朱高煦派人偷偷潛入京師,伺機而動,“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明史·朱高煦列傳》)。
朱高熾知道后,卻對朱高煦更加厚待,下詔把朱高煦召至京師,把朱高煦的食祿從一萬石增加到三萬石,還賞賜了很多財物。
不久,朱高熾下詔封朱高煦的長子為漢王世子,其余兒子全都封為郡王。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煦去世,當時太子朱瞻基在南京。
朱瞻基要趕回北京繼位,“高煦謀伏兵邀于路,倉卒不果”(《明史·朱高煦列傳》)。
意思是:朱高煦企圖在朱瞻基返回北京途中設(shè)伏兵襲擊,由于過于倉卒,沒能成功。
朱瞻基繼位后,對朱高煦和趙王的封賞十分豐厚,額外加賜五百兩黃金。
九、起兵叛亂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叛亂,此時他四十六歲,朱瞻基二十八歲。
《明史·朱高煦列傳》是這樣記載的:遣其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師,約舊功臣為內(nèi)應(yīng)。英國公張輔執(zhí)之以聞。時高煦已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又散弓刀旂幟于衛(wèi)所,盡奪傍郡縣畜馬。立五軍:指揮王斌領(lǐng)前軍,韋達左軍,千戶盛堅右軍,知州朱恒后軍,諸子各監(jiān)一軍,高煦自將中軍。世子瞻坦居守,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領(lǐng)四哨。部署已定,偽授王斌、朱恒等太師、都督、尚書等官。
意思是:朱高煦派親信枚青等人暗中到京師,企圖找功臣勛將當內(nèi)應(yīng)。英國公張輔捉住枚青去見朱瞻基。當時朱高煦已經(jīng)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人共同起事,又在衛(wèi)所散發(fā)刀箭、旗幟,還將附近郡縣的牲畜馬匹全都搶走。朱高煦下令成立五軍:指揮王斌統(tǒng)領(lǐng)前軍,韋達統(tǒng)領(lǐng)左軍,千戶盛堅統(tǒng)領(lǐng)右軍,知州朱恒統(tǒng)領(lǐng)后軍,他的兒子各監(jiān)一軍,朱高煦親自率領(lǐng)中軍,世子朱瞻坦留守,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各領(lǐng)一哨。全部部署完畢,朱高煦封王斌、朱恒等人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十、結(jié)局悲慘
朱高煦到樂安(今山東惠民縣)后,經(jīng)過朱棣的削弱,實力已經(jīng)不足以舉兵奪位。
朱瞻基與群臣商議平叛策略時,張輔上奏:“高煦素來懦弱,請陛下讓臣領(lǐng)兵兩萬,將其生擒”,“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萬,擒獻闕下”(《明史·朱高煦列傳》)。
張輔自信率兩萬兵馬能平叛,或許說明朱高煦此時的兵力十分有限。
朱瞻基最終決定御駕親征,“卿誠足擒賊,顧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cè)”(《明史·朱高煦列傳》)。
意思是:愛卿雖然可以平定叛亂,但是朕剛剛即位,一些人可能懷有二心,不親征不足以安定其心。
朱瞻基任命武陽侯薛祿為先鋒,與宦官武將劉順帶兩萬兵馬,先行出發(fā),直奔樂安,朱瞻基親率主力緊隨其后。
朱瞻基在行軍途中準確分析朱高煦的心態(tài),”高煦外夸詐,內(nèi)實怯,臨事狐疑不能斷。今敢反者,輕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不能親征耳。今聞朕行,已膽落,敢出戰(zhàn)乎?至即擒矣?!保ā睹魇贰ぶ旄哽懔袀鳌罚?。
意思是:朱高煦雖然夸夸其談、虛偽狡詐,其實內(nèi)心膽怯,遇事猶豫不決?,F(xiàn)在之所以敢起兵叛亂,一則看朕年輕,剛剛登基,尚未眾心歸附,二則認為朕不敢親征。如今聽聞朕御駕親征,已經(jīng)嚇破了膽,哪里還敢出戰(zhàn)?到了樂安便能將其捉住。
朱高煦得知朱瞻基御駕親征后,開始心生畏懼,舉棋不定。
朱瞻基率兵抵達后,下令包圍樂安,先禮后兵,責令朱高煦出城投降。
收到朱瞻基的最后通牒,朱高煦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決定投降。
朱瞻基如何處置朱高煦呢?“廢高煦父子為庶人,筑室西安門內(nèi)錮之”(《明史·朱高煦列傳》)。
意思是:朱瞻基班師回朝后,下令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在西安門內(nèi)修筑囚室關(guān)押。
朱高煦的結(jié)局如何?“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明史·朱高煦列傳》)。
仗著父親的寵愛和縱容,朱高煦與長兄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后來,兵力受到朱棣的削弱,已經(jīng)沒有實力爭奪皇位,卻仍起兵叛亂,最終結(jié)局悲慘?;蛟S,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沒必要像過河的卒子那樣只往一個方向走,即使出生在皇室,朱高煦也并非只有爭奪皇位一條路,肯定能找到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人生價值,比如周王朱橚,比如朱載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