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拳之初,和一幫師兄總跟師父抱怨,哎呀,這星期大腿抖,下星期大腿酸,要不就是忍不住的這膝蓋痛。
師父沒理會,說,這是正常。
其實,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平日里,咱坐車坐辦公室,哪有機會這么用腿力,哪有機會以這個角度用腿力。
抖,酸,當然,正常。
[腿酸——屁股尖酸]
關(guān)于練拳的酸抖,都是過程。
以我經(jīng)驗來說,這會有往復幾個過程。
剛開始擺造型時,一個酸抖過程。
糾正一次姿勢,酸抖一次;
再糾正,再酸抖,直至姿勢定型。
畢竟,腿部有不同的表層深層肌肉,以前都沒怎么用過,現(xiàn)在一點點的,以變換姿勢后一一刺激到,這真是一個過程。
這里要Ps一下的是:刺激到深淺層肌肉和不同角度肌肉外,同時膝蓋筋骨也會有反應。在有師父指導下,練到膝蓋酸痛也是正常。但這個前提是,你的膝蓋沒有超過90度,沒有超過腳面,在這個前提下酸痛就不會損傷膝蓋(當然我說的是常人,原本膝蓋嚴重受損的就另當別論了。)
不過,在克服了腿腳酸抖期后,還不意味著你能入門。
我還記得當在抱怨膝腿酸痛時,師父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哪天,你們覺得屁股尖酸了,那就出來東西了。
天哪!屁股尖酸,多不可能的一件事!在漫長的一年多訓練中,始終就是大腿的酸嘛。
不過,事情總是在堅持練習和不斷糾正的過程中量變產(chǎn)生了質(zhì)變。
某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臀部,用上力了。
而那些天,也正是我琢磨整勁的日子。
[撮谷道]
說起這個名詞,很多武功書站樁法門中都會提到這一點。說白了就是提肛,收縮括約肌。
但這個括約肌,并不是有意收縮,以物理學原理來說,雙膝有個向外的力,形成圓襠之勢,臀大肌必定向里收縮,形成撮谷道。
但實施起來卻有量和角度的問題。
要以多大的力,收縮,角度如何都是有待實踐琢磨的事兒。
這個問題,我也是前些天才明白過來的。
形意拳,合天理,合人理。按理說,一切拳術(shù)都屬自然,只不過練習過程是你在紛繁角度力度中尋找這個自然而已。
所以,它一定是個中庸。不過,不及。
以什么為度?
1、 打拳時形體不因發(fā)現(xiàn)“撮谷道”而在打拳形體上有所改變,特別是不能因此而身形往上拱。
2、 把住中線。因為人有左右氣血不平衡一說,當“撮谷道”左右不平衡,容易帶動腿腳向左或向右偏,當然一偏,就沒了整勁。搓谷道的最佳角度,是把住中線,勁力往一個方向使。這個也是整勁的一大要素。
[撮谷道的意義]
嘗試過撮谷道后,更慢慢體會撮谷道意義重大。
1、 屁股夾督脈,可知其督脈生發(fā)的重要性。
2、 動物,特別是虎的發(fā)力都從尾巴起,虎形時常以虎尾帶全身 。
3、 徐文兵老師說過,屁股翹的人氣足,這回真心明白了。
4、 古書上說:人上吊絕氣搶救時,第一步塞屁眼,以防元氣脫瀉?,F(xiàn)代醫(yī)學似乎也承認這么一說。
由此,撮谷道的意義便出來了。
夾臀斂氣,夾臀通督脈,夾臀或者說讓丹田蓄氣更足,換而言之,經(jīng)常這么做的醫(yī)理是,有助于督脈氣通,有助于治療痔瘡,有助于治療臟器脫垂,更有助于全身衛(wèi)氣的充足。
[那么如何練呢?]
這個便有賴于腰松胯收尾骨向里收的練習了。
以我的經(jīng)驗來說:
1、 脊椎到尾椎處往里收(這個在擺拳時容易做到,但在行拳時往往會忽略)
2、 以較小的幅度貼著人體“中脈”發(fā)出。貼近距離越短,發(fā)力越省力。
3、 兩胯以摩擦式,正前方發(fā)力。切忌在中途為了讓胯擺起來而讓臀的發(fā)力歪了方向。怎么檢驗是否歪了方向,只要在一次無意思出拳后,發(fā)現(xiàn)腳尖向里扣或者向外扣,便知道發(fā)力并非一直線。
[臀力]
有時候比較有意思。
在我學中醫(yī)前,并不覺得臀是個大問題,就算天天跑步也練不到那兒。
但是學形意拳,說拳就必須說那兒,并且是初學者容易忽略的地方(因為我們不用臀已經(jīng)好久。)
這時候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常常蹶著屁股的人,不一定屁股結(jié)實能翹起來;
而常常練尾骨內(nèi)收的人,屁股往往能自然上翹。
[參考]
以下是我些《臀勁》的靈感出發(fā)點。源自《道士下山》篇章節(jié)選。
其中說到了形意拳臀的重要性,說道了臀是人體最大的肌肉,說道了臀力的能量。
而這些正是,應了師父所說:什么時候,屁股尖酸了,才算出來東西了。
寫的很形象,很好,也是我恍然悟到的文字。
節(jié)選如下:
兩人走近一匹拉車之馬,馬臀的線條圓滿剛健,如天地間的神器。段遠晨將手按于馬臀上,道:“這個馬臀要在人身上練出來,臀是人身最有力的肌肉,卻往往被閑置?!?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