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理解與分析以及應用,目前代表的有劉渡舟,劉力紅和胡希恕。尤其胡希恕之觀點屬于另類。
1.他主張傷寒論、金匱要略源于湯液經(jīng),而非來源于內(nèi)經(jīng);
2.少陰病屬于表癥,也是他最顯著的主張之一。太陽表陽癥,少陰表陰癥;陽明里陽癥,太陰里陰癥;少陽半里半表陽癥,厥陰半里半表陰癥。
3.在上述二者基礎上開展對傷寒論的理解與實踐。先辨病位,還是表呀,是里呀,還是半表半里呀;然后辨陰陽,是陽癥呀,還是陰癥;然后再具體辨到寒熱虛實,最后是方證,就是具體到用什么方子來治病。方證是辯證的尖端。
4.用經(jīng)方藥特點:先根據(jù)辯證選用最基礎的藥方,然后再化裁,或增或減或合方。
常用中藥
1.桂枝 麻黃 葛根 柴胡 大黃 半夏 附子
2.石膏 芒硝 知母 細辛 滑石 桔?!¢倨?/div>
3.黃芩 黃連 黃柏 連翹 梔子 豆豉 雄黃
4.茯苓 白術(shù) 豬苓 澤瀉 五味子 葶礪子 薏苡仁 杏仁 赤小豆 茵陳
5.人參 黨參 芍藥 當歸 川芎 阿膠 黃芪 防己 吳茱萸 通草
6.甘草 大棗 生姜 干姜 蔥白 飴糖 粳米 蜂蜜
7.生地 麥門冬 山藥
8.龍骨 牡蠣 蜀漆 栝蔞 栝蔞根(天花粉)
9.水蛭 虻蟲 桃仁 酸棗仁 烏梅 遠志 文蛤 丹皮
10.枳實 厚補 麻子仁
11.升麻 蜀椒 鱉甲 烏頭 冬瓜子 王不留行
12.甘遂 芫花 大戟 赤石脂 禹余糧 貝母 巴豆 薤白
13.苦酒 黃酒 竹茹 枳克 百合
14.艾葉 竹葉 柏葉 葦莖 皂莢 射干 紫菀 冬花
15.灶中黃土 礬石 蛇床子 豬膚 豬膽汁 雞子 羊肉 亂發(fā) 小麥
桂枝湯理解1
桂枝湯是胡希恕論述和應用比較多的,其組成如下:
桂枝9g 生姜9g 芍藥9g 炙甘草6g 大棗14枚
1.桂枝湯與麻黃湯的區(qū)別:桂枝湯脈浮弱,發(fā)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骨節(jié)疼痛,表虛,表陽癥;麻黃湯,脈浮緊,不出汗,惡寒,身體無處不疼,疼痛要比桂枝湯厲害,怕冷的感覺比桂枝湯要厲害,表實,也屬于表陽癥。二者在應用和論述時,以汗出和不汗出來區(qū)分。另外在傷寒論的論述中“發(fā)汗”常暗指用了麻黃湯,論述中“外不解”指桂枝癥,“表不解”指麻黃癥。桂枝癥稱作“中風”,中,指病位較深,在肌肉層;麻黃癥稱作“傷寒”,傷,病位較淺,在皮膚層。
2.桂枝的作用:辛溫,發(fā)汗,解肌,降逆沖。不僅僅應用治療感冒,風濕骨節(jié)疼痛,而且根據(jù)降沖逆的基本作用在治療有關(guān)小便病時經(jīng)常用到,這是胡希恕很重視的一方面。
3.桂枝湯,桂枝湯的別名叫陽旦湯,根據(jù)這個方劑的組成,對于中風證的治療,內(nèi)經(jīng)一段說得非常的好,能幫著我們理解這個藥。首先研究這個汗的問題,《評熱病論》上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人所以出汗,主要的是飲食所化生的谷氣,谷氣不能直接為汗,它得在胃經(jīng)過消化之后,變成養(yǎng)人之精氣。“谷生于精”,就是谷氣變成精氣之后才能為汗。拿現(xiàn)在生理學來解釋,就是說我們飲食經(jīng)過消化,經(jīng)血管吸收進來的營養(yǎng)成分供給周身。經(jīng)過吸收而來的營養(yǎng)成分,古人叫做精氣,這個精氣也是養(yǎng)人的,養(yǎng)人之精氣,就是精真之氣,古人這么是來說的。第二節(jié)它又說了,夫邪氣交爭于骨肉,太陽病這個階段,就是在表這個階段。邪,就指外邪,現(xiàn)在說病邪都可以的。氣,指的精氣,交爭于骨肉,這個骨肉就是說的體表,它是一個約略言之。體表是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太陽病的時候,人身上的正與邪發(fā)生斗爭。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個斗爭的方式呢?就是這患病的肌體,打算要出汗,把這個病邪排出除體外。交爭的結(jié)果出汗,就是精氣勝了,邪就解了;精如果勝,起碼這個人能吃東西,為什么呢?他根據(jù)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氣能把邪祛除出去而勝了邪,這個胃氣一定旺盛,胃氣旺盛人能吃東西。邪要是解除了,不復熱也,人應該吃東西而不再熱,這就是說肌體的肌能完全勝利的一個結(jié)果。如果不是這樣的,而復熱者,還是發(fā)燒,這個邪盛,汗即精氣跑到外頭去了,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這個精氣來源斷絕了,唯獨吃東西他才能夠化水谷為精氣,如果不能吃東西,邪留在人的體內(nèi),那樣的人活不了了,其壽可立而傾也。這是內(nèi)經(jīng)上評熱病論有這么一節(jié)。
我們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癥就是中風癥,他并不是陰陽交,很能吃,沒到那個程度,它是汗出而復熱。一般地,汗出就不應該有熱,這個是汗出但還有熱,說明這個精氣也是打敗仗,它不足以驅(qū)邪,它的力量不足以驅(qū)邪,所以雖然汗出,而邪不去。這種病怎么治療呢?根據(jù)內(nèi)經(jīng)上的幾句話,就必須促進胃氣,增強精氣,再有汗病病邪就能解了。
4.人的皮膚具有通透性。汗液排出不流暢不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膚疏松,病邪就往里面去,去哪呢?它進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這一層,后面我們要講了,桂枝本為解肌。不出汗更不好,氣不得旁達,更容易生病。
5.桂枝湯的發(fā)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這兩味藥,都是辛溫,這兩味藥合起來足以使人發(fā)汗的,分析這兩味藥,桂枝主要治氣上沖,生姜治嘔逆,一個治氣沖,一個治嘔逆,二者都有下達之性,有往下的力量,而生發(fā)的力量不強。這兩個藥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藥都往上生發(fā)的力量非常強,如大蔥往上生發(fā)的力量就強,吃了容易出汗,且容易出大汗。麻黃也是,這個藥非常輕,往上生發(fā)的力量非常的強。太陽病,陽浮而陰弱,就是津液有所損傷,再大發(fā)汗,就更損傷津液,所以不要大發(fā)汗。采取這兩個發(fā)汗藥,而不采取麻黃。另外,這兩個藥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揮發(fā)性的藥,辛,有點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古人食不離姜,就起健胃作用。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都是純甘之品,甜藥,甜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所以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棗,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這四個藥,甘、溫,這個甘溫擱到一起又怕出汗出多了,中風病,由于出汗已經(jīng)喪失人了體液,再出汗多,人就要虛下來不可,所以加了芍藥,其實芍藥不是酸,但是這個藥不利于發(fā)汗,在本經(jīng)上說它味苦、微寒。桂枝生姜,是辣,辛,用苦以制辛,使其辛散的力量更?。煌瑫r這個苦微寒的藥配甜藥還養(yǎng)液。一個藥的應用兩方面都照顧,一方面制桂姜之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yǎng)液,它偏寒。這五個藥擱起來既是發(fā)汗、解熱藥,夏天出汗就散體溫的;又是安中健胃,增加養(yǎng)液,安中養(yǎng)液,滋液的一種藥。所以,對于由于精氣虛,力不足以驅(qū)邪,隨汗出而邪不去者,用這個藥正好。
桂枝湯理解2
1.桂枝湯本為解肌,什么叫做解肌呢?本來疾病較淺,人體本能想通過發(fā)汗達到驅(qū)邪目的,由于精氣不足以驅(qū)邪,反倒出汗了,表就虛了,趁著出汗之虛,病邪進入肌肉之內(nèi),進到較深的部位。病邪在肌肉這個階段,桂枝湯就是解肌肉那塊不和的,通過安中養(yǎng)液,增強精氣,精氣充實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謂之解肌。與專門用來發(fā)表讓它出汗的那種方劑即麻黃湯,是大有區(qū)別,是不同的。
2.說到解肌,順便了解一下另一味中藥---葛根,本草上說,主消渴,身大熱,屬于清涼性的解熱藥,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項背部強急的作用。桂枝湯癥可以治療頭項強,但再有肩部背部強急,桂枝就治不了了,這時用葛根的機會就多。桂枝加葛根湯,就是在桂枝湯基礎上再加12g葛根。葛根湯在麻黃湯部分還要講。桂枝加葛根湯與葛根湯的應用區(qū)別還在于汗這個耳目,前者自汗出,后者不汗出,這點同桂枝湯與麻黃湯的鑒別方法是一樣的。
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熱,熱傷津液,津液枯燥了,組織陰陽失調(diào)就發(fā)生痙攣。葛根呢,它是一個專務解肌,治肌肉痙攣。就葛根湯來看,也有停濕停水的關(guān)系,濕也能夠使肌肉發(fā)痙攣,因為用的是麻黃湯,有麻黃就能夠使之發(fā)汗驅(qū)水氣,配合葛根又能夠解肌,所以項背強幾幾它是可以好的。《金匱要略》中有一種痙病,痙病就是這個項背強達到高度了,不光是項背強了,全身都往后使勁,拘急地相當歷害,就叫著痙。痙病里也有用葛根湯的機會,它得現(xiàn)太陽病,因葛根湯是太陽病的一個發(fā)汗劑。這個方劑最常用了,在臨床上無論是感冒或者流感,沒有汗,惡寒特別歷害,項背強,有的不明顯,有的非常明顯,無論明顯不明顯,要是無汗特別惡寒,有考慮用葛根湯的機會,它是在桂枝湯的基礎,加入葛根麻黃。桂枝加葛根湯沒有麻黃,有汗出,葛根湯沒有汗出。
順便提一下,葛根湯還可以治療下利有表癥者。
3.理解桂枝湯,還可以了解芍藥這一味中藥,本經(jīng)上說它是味苦、微寒,它苦,苦以制辛,使桂枝辛散的力量更??;同時這個苦微寒的藥配甜藥,還養(yǎng)液。桂枝湯里擱芍藥,它與甘藥合之是養(yǎng)液的。一個藥的應用照顧兩方面,一方面制桂姜之辛;同時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yǎng)液。
芍藥治腹?jié)M時痛,臨床上治療肝病常把加大芍藥用量,如果胸滿,而腹氣虛,就要去掉芍藥,胸滿是氣上沖的結(jié)果,桂枝治氣上沖,而芍藥苦抑制桂枝辛的發(fā)揮所以把它去掉。
注:氣漲腹?jié)M,不用芍藥。參考№66條。
桂枝湯有三個變化:桂枝湯,桂枝去芍藥湯,和桂枝甘草湯。一個是原方,一個是去芍藥,一個不僅把芍藥去了,而且把大棗和生姜都去了。從這里也可以理解桂枝治氣上沖的道理了。利尿藥中,經(jīng)常用到桂枝而去掉芍藥,也有這個道理。
芍藥治腹攣急,肚子急疼,就可以用小建中湯,它是由桂枝湯加量芍藥,再加飴糖組成的。其他的部位拘攣如腳攣急、下肢軟,芍藥也治,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因為芍藥甘草湯治下肢軟之故又叫去杖湯。這兩個方子說明芍藥與甘草相合可以養(yǎng)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