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百度
王陽明經(jīng)歷了吏目之死后也不住在驛站了,還住到了原來的山洞里。他給自己鑿了一口石棺,每天晚上躺到石棺里參悟生死。一天午夜陽明先生突然從石棺中坐起一陣長笑??谥械溃骸笆ト酥溃蛐宰宰?,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現(xiàn)代漢語來講,就是做圣人的方法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去天地萬物中尋求做圣人的方法完全是錯誤的。
因為龍場悟道是陽明先生與“程朱理學”分道揚鑣的重要轉(zhuǎn)折點,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北宋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與程頤等人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傳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經(jīng)過幾代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俺讨炖韺W”認為物皆有理,主張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深刻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真理和知識。而陽明先生悟出的“心學”,則是“心即理”,“心外無物”。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心外無物。
有一次陽明先生與朋友們?nèi)ビ文湘?zhèn),一個朋友指著巖石中的一棵樹上的花說:“先生,你說心外無物,是不是說我們不來這里看到這朵花,它就不存在,他就沒有花開花落的狀態(tài)呢?”陽明先生說:“你沒來看這朵花時,這朵花和你那顆心同時都處于“寂”的狀態(tài)。你來看的時候,花束的形狀和顏色便清楚明白了,可見此花不在你的心外?!?/span>
我們可以理解為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并不是說我們看不到的客觀事物就不存在。比如說我現(xiàn)在在家看不到云臺山,并不是說云臺山不存在。他說的物,指的是意識對象。比如我現(xiàn)在在云臺山,我觀賞到他的簾簾飛瀑,我感受到他的美,這時的云臺山對我來說是我心里的意識對象。他此時對我來說才有意義,才是我的心內(nèi)之物。我把“身外無物”理解為我心里思考感受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其他與我心無關的東西,在我的世界里可以把它定義為不存在。
除了“心外無物”,陽明心學還有兩個基本理論,“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本褪钦f,人不用學就能做到的事,這一定是好事,不用考慮我們?nèi)说牡谝粋€反應一定是好的念頭。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就告訴人們,你做事情一定要服從你心中的第一念。
“致良知”之后做事情的準則就該是“知行合一”了。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人的認知和行為要一致。我們用陽明先生和他的弟子徐愛之間的對話來體會一下知行合一的道理。(以下文字摘自《傳習錄》譯文)
徐?愛說:“先生,現(xiàn)在世?人都明知對父母應該孝順,對兄長應該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碼事。先生說:“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比如說我們講某一個人,他?很?孝順?絕對是他已經(jīng)做到了孝敬父母?才能稱他懂得?孝道?。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順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順的人。
至此,陽明心學的主要理論就說完了??偨Y一下就是:我們的心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反應的主體,每個人心里第一念雖都是良知,但也有轉(zhuǎn)念一想的私欲,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才能破除心中的私欲。先做到心中無敵,才能天下無敵。只有實際做出的事情才能證明你的認知,其他光說不練的假把式都不能證明你的真正實力。
龍場悟道之后,劉瑾被誅,王陽明重新啟用,后來官至南贛巡撫,在任期間,王陽明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也是造福一方。嘉靖六年(1527)五月,廣西發(fā)生戰(zhàn)亂,朝廷派他去平叛。平定之后,王陽明又在南寧創(chuàng)辦書院。后上疏請求回鄉(xiāng)養(yǎng)病,在歸鄉(xiāng)的途中病逝于舟中。臨終前,仆人問他有什么遺言。老先生說:“此心光明,亦復何求?!毕壬簧饷骼诼?,也沒什么遺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