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舉事之前,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
論職級,不過是管理“亭父”、“求盜”兩名小卒的基層公務(wù)員,論家世,不過是有些閑錢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驅(qū)策沛縣豪族出身的豪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何以能驅(qū)策韓國相門之后張良、韓國王室之后韓王信?劉邦憑什么駕馭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劉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細(xì)考劉邦的人生經(jīng)歷,驅(qū)策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眾核心班底之后,再驅(qū)策張良、韓王信等貴族則變得比較順理成章了。
劉邦初起時,已非沛縣的泗水亭長,而是流亡于芒碭山間的山大王,且身上有著眾多荒誕不經(jīng)的“神跡”。
那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振臂高呼,而后,陳勝舉事的消息傳遍山東六國,六國百姓紛紛殺掉秦廷派到當(dāng)?shù)氐男姓L官,響應(yīng)陳涉的舉事。
在劉邦工作的沛縣,沛縣縣令擔(dān)心被殺,于是跟主吏椽蕭何、獄椽曹參等商量,打算打起響應(yīng)陳勝的旗幟,據(jù)沛縣反秦廷。
蕭何、曹參認(rèn)為,沛縣縣令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張,百姓未必會跟從。于是,二人建議沛縣縣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縣,有了反秦人士的輔助,百姓一定會認(rèn)為,沛縣縣令是真心實意地造反,才能聽命于沛縣縣令。
于是,沛縣縣令派劉邦的連襟兼好友樊噲去請劉邦,劉邦到達沛縣城外,沛縣縣令已經(jīng)返回,逮捕了蕭何、曹參的家人,不準(zhǔn)劉邦進城,劉邦使了一個計策,慫恿沛縣百姓殺掉沛縣縣令,響應(yīng)自己。
劉邦進城之后,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舉新的話事人。
蕭何、曹參等人基于三點原因不愿做話事人。
第一,他們的家人是劉邦救下來的,劉邦于他們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劉邦,他們應(yīng)當(dāng)推舉劉邦;第二,他們和沛縣縣令一樣,是沛縣的大官,為虎作倀多年,恐怕沛縣百姓不聽他們的號令;第三,反秦乃亡族滅種的大事,成功了是為王為帝,失敗了則是誅九族,如果不做話事人,就沒那么顯眼,若是失敗了,或許還能逃過一劫。
另外,當(dāng)時的劉邦已有百十來號骨干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話事人,這百十來號骨干分子會答應(yīng)嗎?蕭何、曹參等人不是沒頭腦的愣頭青,自然不想跟劉邦針尖對麥芒,而是順?biāo)浦?,推劉邦做話事人了?/p>
在大概決定了劉邦做話事人之后,他們又開始占卜,卜者表示,劉邦做話事人,最吉利。沛縣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瀾,說以前就聽說劉邦身上有諸多神跡,所以劉邦是做話事人的最佳人選。
其實,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在沛縣,蕭何、曹參本就跟劉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蕭何、曹參的職級比劉邦高,但暗地里卻都是管劉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蕭何、曹參等人當(dāng)然會推舉劉邦做話事人。
但當(dāng)時也有其他人想做話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縣豪族,劉邦做亭長的時候,以“兄禮”事王陵,也就是說,劉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對于劉邦被推舉為話事人,王陵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單干了,后來還曾拉起一支人數(shù)不少于四千人的隊伍。
在與王陵甚至雍齒等人的競爭中,劉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余名核心骨干的武力支持,因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固有豪吏的推舉,因曾流傳于沛縣的諸多神跡,劉邦成了話事人,號沛公,舉紅旗,在短時間內(nèi)組建了人數(shù)達三千人的反秦隊伍。
而后,劉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占據(jù)了整個泗水郡,以豐邑為大本營。
就在劉邦的反秦事業(yè)順利起步即將騰飛的時候,后院失火,留守于豐邑的雍齒叛變了。
劉邦回師豐邑,戰(zhàn)??;轉(zhuǎn)而攻占其他城池做大隊伍,回師再戰(zhàn),又?jǐn)?。無計可施的劉邦只好求助于其他反秦武裝,并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張良,這時候的張良也聚集了百十來人的隊伍,打算去投景駒。
雖然劉邦還沒從雍齒手中奪回豐邑,但此時的劉邦應(yīng)當(dāng)已經(jīng)擁有了萬八千人的隊伍,對比張良的百十來號人,劉邦的勢力可謂非常大了。
對于當(dāng)時的張良來說,去投靠一個素未謀面的景駒也是投,投靠到相談甚歡還頗受尊重的劉邦麾下也是投,二選一中,張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劉邦,并開始為劉邦造勢,說劉邦天賦過人,是他所遇到過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顯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當(dāng)時的張良雖有相門之后的名頭,但論軍事實力,不過是一只小蝦米,而劉邦則是一條擁有長成為大魚趨勢的小魚,所以自然而然地,劉邦成了君,張良成了臣。
一段時間后,劉邦又成了臣,項梁成了君,因為劉邦投靠了項梁。
也是在劉邦投靠了項梁之后,張良離開了劉邦。
張良為什么要離開劉邦呢?
明面上的說法是,張良乃韓國相門之后,致力于復(fù)韓,所以張良打算擁韓國的公子成為韓王,在項梁的支持下復(fù)韓。
實際上的原因應(yīng)當(dāng)是,張良覺得劉邦已不是獨立武裝,跟著劉邦干沒什么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轉(zhuǎn)投到項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選擇一個君主,張良為自己選擇的君主便是有著韓國王室血統(tǒng)的公子成。
張良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他張良離開劉邦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項梁戰(zhàn)死,劉邦由半獨立武裝再次變成獨立武裝,并在西進的路途上接連收羅了酈食其、灌嬰、酈商等許多能人奇士,軍隊人數(shù)擴展到幾萬人的規(guī)模,而他張良借著公子成的名頭,也依舊是只有千把人的武裝,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斷地打游記。
面對劉邦的上升態(tài)勢,張良再次跳槽回到劉邦麾下,直到劉邦在咸陽分封中被項羽打發(fā)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劉邦被“發(fā)配”到巴蜀做漢王后,張良再一次離開劉邦,回到韓王成身邊。
這一次,張良又失算了。劉邦僅僅用了一年,就擊敗了項羽所封的三個秦王,還定關(guān)中,有了能和項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張良所輔佐的韓王成則先被項羽降為侯后被項羽殺掉。
于是張良再次回到劉邦麾下。從此以后,張良始終都是劉邦的臣子。
從張良反復(fù)跳槽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當(dāng)世人杰,主要還是因為劉邦本身本事過硬。
正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如果劉邦像陳勝一樣,是個只會喊口號的庸主,能鎮(zhèn)住蕭何、張良等人嗎?蕭何、張良等人還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樣,今天是陳勝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稱王了?也就是說,劉邦的馭人之術(shù)應(yīng)當(dāng)非常高明。
這從劉邦和酈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劉邦西進的途中,求賢若渴,酈食其主動來投,但劉邦卻先給酈食其一個下馬威,后在酈食其說出一番道理之后主動低頭承認(rèn)錯誤,奉酈食其為上賓,這種馭人之術(shù)屢試不爽,隨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后,劉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樣的表演。
縱觀劉邦的一生,我們能夠總結(jié)出,劉邦是見人下菜碟的,對于張良這種急需得到他人認(rèn)可的,就展現(xiàn)出自己對《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對于酈食其、英布這種一身銳氣的,就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對于自己押送的徭役,劉邦就展現(xiàn)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為他們著想;對于王陵、雍齒這種不愿臣服自己的,就不斷地打壓,打壓到他們服了為止……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jì)》、《史記·高祖本紀(jì)》、《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