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秦之所以能夠完成統(tǒng)一除了外部因素外,就是內(nèi)部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部因素就在于,秦國自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到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的160年內(nèi)沒有出現(xiàn)一個昏君,這是很罕見的,也是秦國長期維持強盛的根本保障。
文豪賈誼在《過秦論》中用了六個字形成秦國這個特殊現(xiàn)象——奮六世之余烈。那么,這所謂的“六世”具體是指哪六世呢?賈誼的“六世”說又是否正確呢?
一、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名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在位期間重用商鞅實行變法,遷都咸陽,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開阡陌,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秦國開始了復(fù)興,從此不再是龜縮于關(guān)中的弱小民族,秦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二、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名駟,秦孝公之子。
剛即位時,就誅殺商鞅,維持了上層穩(wěn)定。前325年宣布稱“王”,從而成了秦國歷史上第一位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任用張儀“連橫”之策,深化了商鞅變法,同時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復(fù)河西,南下商於,為秦國真正打開了局面,使得秦國的領(lǐng)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shù)倍。
三、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蕩,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自幼在軍中生活,勇武果斷,重武好戰(zhàn),在位期間,平蜀亂,設(shè)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橋。占領(lǐng)宜陽更是打通了秦軍東出的通道,雖然早了點。后來因在周都洛陽舉鼎身亡,他也成了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唯一一個死于非命的君主。
四、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名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通過擊敗對手才即位。親昭襄在其母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的輔助下,徹底完成了獨霸天下,行將統(tǒng)一的格局。
前293年,名將白起在伊闕擊敗韓魏聯(lián)軍24萬,韓魏從此失去了單獨抗秦的實力;前284年,秦參與燕將樂毅組織的五國聯(lián)軍,將秦國最大的對手齊國打垮,從此秦國一家獨大;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楚,破楚都鄢郢,楚失半壁江山,從此只能茍延殘喘;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擊敗趙將趙括,殺趙軍40萬,趙國元氣大傷,再也不能抵制秦國的統(tǒng)一步伐。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正是從他開始,秦國有了一統(tǒng)天下的思想,也奠定了秦統(tǒng)一的基礎(chǔ)。
五、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名柱,秦昭襄王之子。
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但還是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yōu)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也不失為一個明君。
六、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名異人,秦孝文王之子。
秦莊襄王曾在趙國作人質(zhì),后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即位后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在位期間攻滅東周,至此,周朝最后殘余的勢力被鏟除。同時,繼續(xù)派兵蠶食三晉,攻占大片土地,六國也被進一步削弱。
可以說,正是每一位國君都在奮斗,才有了秦國后來的統(tǒng)一,不過說秦只是奮“六世”其實是不對的,真正的應(yīng)該是“七世”,還有一個秦獻公,秦獻公是秦孝公之父,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后在秦國國內(nèi)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yè)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雖然秦獻公的改革不徹底,但卻為后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