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兩面針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或段,曬干。
【性狀】本品為厚片或圓柱形短段,長2~20cm,厚0.5~6(10)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黃色,有鮮黃色或黃褐色類圓形皮孔。切斷面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色,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及密集的小孔。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性味】甘苦;平
【歸經(jīng)】肝;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利濕。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濁;帶下;痢疾;黃疽;便溏;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癰疽腫毒;痱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蜓心M庥茫哼m量,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附方】①治小便不通:金絲草一握,同韭菜根頭煎湯洗小肚。(《慈惠小編》)②洽陽萎遺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金燈藤鮮全草三至四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③治痢證:金燈藤同生姜煎服。(《植物名實圖考》)④治細菌性痢疾,腸炎:鮮菟絲子全草一兩。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⑤治眼赤痛:野狐漿草,搗取汁,點之。(《圣惠方》)⑥治小兒頭瘡及女人面瘡:菟絲湯洗。(《子母秘錄》)
【別名】大還魂(《廣州植物志》),龍頭草(《廣西藥植名錄》),大駁骨消、大駁骨丹、大骨風(fēng)、接骨木、大骨碎、大骨節(jié)草、大接骨(《廣西中草藥》)。
大駁骨,為爵床科植物鴨嘴花的枝葉。能夠活血止痛;接骨續(xù)傷;止血。主筋傷骨折;扭傷;瘀血腫痛;風(fēng)濕痹痛;腰痛;月經(jīng)過多;崩漏。別名,大還魂、龍頭草、大駁骨消、大駁骨丹、大骨風(fēng)、接骨木、大骨碎、大骨節(jié)草、大接骨。
【性味】辛,溫。①《廣西中藥志》:"味辛,性溫,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味微酸辛,性平,無毒。"
生于石灰?guī)r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山坡混交林下,海拔600-2400米。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血瘀腫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①《廣州植物志》:"全株:可以除痰和治女人月經(jīng)過多癥。"
②礦西中藥志》:"通經(jīng)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腫,續(xù)絕傷。治跌打骨折,血瘀腫痛,風(fēng)濕痹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宜忌】孕婦慎服。
【選方】消腫止痛,接骨,并治風(fēng)濕痹痛:大駁骨二兩,澤蘭一兩,透骨消一兩,雙飛蝴蝶五錢,小駁骨二兩,肉郎傘三兩,雞骨香五錢。共搗爛,酒炒熱外敷。《廣西中藥志》
天仙藤
【別名】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
【炮制】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悶潤,切段曬干。
【性味】苦;溫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利水消腫;解毒。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chǎn)后血氣腹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注意】
體虛者慎服。
1.《本草匯言》:諸病屬虛損者勿用。
2.《得配本草》:氣血虛者禁用。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藥也。人身之氣,順則和平,逆則痛悶作矣。如楊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氣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產(chǎn)后血氣腹痛,他如妊娠水腫,面浮氣促,男子風(fēng)勞,久嗽不愈,悉以此藥治之,無不寢安。蓋謂其善于流行血氣故也。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fēng)癆等癥,而于他癥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fēng)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3.《本草備要》:治風(fēng)勞腹痛,妊娠水腫。
4.《本草再新》:涼血活血,去風(fēng)利濕,走經(jīng)絡(luò),兼治腰腿腫疼。
5.《本草正義》:宣通經(jīng)隧,導(dǎo)達郁滯,疏肝行氣,止心胃痛。
6.《本草圖經(jīng)》:解風(fēng)勞。得麻黃則治傷寒發(fā)汗,與大黃同服墮胎氣。
7.《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大血藤
【別名】血藤、過山龍、紅藤、千年健、血竭、見血飛、血通、大活血、黃省藤、紅血藤、血木通、五花血藤、血灌腸、花血藤、赤沙藤、山紅藤、活血藤。
【炮制】用水浸泡,洗凈泥屑,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苦;平;無毒
【歸經(jīng)】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解毒消癰;活血止痛;祛風(fēng)除濕;殺蟲。主腸癰;痢疾;乳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酒煮、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1.《本草圖經(jīng)》:攻血,治血塊。2.《簡易草藥》:治筋骨疼痛,追風(fēng),健腰膝,壯陽事。3.《中藥志》:祛風(fēng)通經(jīng)絡(luò),利尿殺蟲。治腸癰,風(fēng)濕痹痛,麻風(fēng),蛔蟲腹痛。4.《湖南藥物志》:通經(jīng)補血,強筋壯骨,驅(qū)蟲。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疼痛,血暈,血淋,筋骨疼痛,瘡癤,血絲蟲病。5.《閩東本草》:治心腹絞痛,赤白痢疾。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肢節(jié)酸痛,麻木拘攣,水腫,血虛頭昏。7.《陜西中草藥》:抗菌消炎,消腫散結(jié),理氣活血,祛風(fēng)殺蟲。治闌尾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小兒疳積,蛔蟲、蟯蟲癥。8.《植物名實圖考》:大血藤,今江西廬山多有之。蔓生,紫莖,一枝三葉,宛如一葉擘分,或半邊圓,或有角而方,無定形,光滑厚韌。根長數(shù)尺,外紫內(nèi)白。有菊花心,掘出曝之,紫液津潤。浸酒一宿,艷紅如血。
山香圓
①治泄瀉、痢疾:山香圓一至二兩,水煎服。
②治婦女血崩:山香圓四兩,桂圓一兩,水煎服。
③治外傷腫痛:鮮山香圓和酒搗爛,烘熱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產(chǎn)褥熱:山香圓、白英各三錢,梵天花五錢,羊耳菊、蛇莓各二錢。用酒、水各半煎,加紅糖一兩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風(fēng)濕腰痛,產(chǎn)后傷風(fēng):山香圓一至三兩。水煎調(diào)酒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偏頭痛:山香圓、雞兒腸、金銀花根、單葉鐵線蓮各五錢,黃酒煎服。
⑦治關(guān)節(jié)或肌肉風(fēng)痛:山香圓三兩,煎服。
⑧治跌打損傷、筋骨痛:山香圓五錢,水煎服。(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生境分布】常栽培于園圃內(nèi)。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辛,溫。
①《廣西中藥志》:味辛,性溫,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味微酸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血瘀腫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①《廣州植物志》:全株:可以除痰和治女人月經(jīng)過多癥。
②礦西中藥志》:通經(jīng)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腫,續(xù)絕傷。治跌打骨折,血瘀腫痛,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注意】孕婦慎服。
【附方】消腫止痛,接骨,并治風(fēng)濕痹痛:大駁骨二兩,澤蘭一兩,透骨消一兩,雙飛蝴蝶五錢,小駁骨二兩,肉郎傘三兩,雞骨香五錢。共搗爛,酒炒熱外敷。(《廣西中藥志》)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