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陸瘦燕醫(yī)案拾萃——眩暈

病例1.

陳某某,男,41歲,干部,南匯縣中心醫(yī)院門診卡:公費588。

初診:1965年8月7日?;颊咚赜邢?,昨宵驟然眩暈。迄今10余小時昏暈不能行動,視物飛旋,胸宇痞悶,面色觥白,四肢麻木,語言低沉,脈遲緩小弦,苔白膩質(zhì)紅。經(jīng)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庇衷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贝死≌撸螝馑靥?,子奪母氣,以致脾土虛弱,健運失司,濕濁中阻,真氣不能上達,髓??仗?。金虛木無所畏,厥陽升動,上擾清空,而致斯癥。治擬健脾和胃,平肝熄風。

處方

(1)取穴:太沖(雙)一、足三里(雙)干。

(2)手法:提插捻轉補瀉結合弩法,留針20分鐘。

(3)操作流程:先刺足三里,先瀉后補,運用陰中隱陽手法,在2分鐘內(nèi)針下感覺空虛,不斷運用催氣法,過4分鐘出現(xiàn)針下沉緊,但無放散感覺,患者亦無明顯反應。將針輕輕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許,患者主訴酸脹感覺沿脛骨直透足背沖陽穴,胸脘頓覺輕快。再將針提出1寸,照上述針向用力將針直插,弩針不動,約1分鐘后,患者即覺針刺感應透達足趾,并有微微跳動,主訴胸脘壓迫癥狀消失,胸襟舒暢,眩暈減輕,留針20分鐘。再刺太沖,進針得氣后緊提慢按,并左右捻轉約3分鐘,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動10余次,患者頓覺頭部輕松,俯仰旋轉自如,留針20分鐘。起針后,即能行動,眩暈已平。

復診:1965年8月8日。昨天針后,眩暈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軟,苔薄膩,脈細緩。再施和胃清濁之法,以圖鞏固。

處方

(1)取穴:足三里(雙)十、豐?。p)一。

(2)手法:提插補瀉法,留針5分鐘。

次日隨訪:眩暈平,體力漸已恢復。

方解:

先賢沈金鱉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則風因木旺而煽動?!薄澳居稚稹?,“風火相搏”,“頭目因為旋轉而眩暈”。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奪母氣,脾失健運,化生痰濕,兼以金虛木無所畏,而致肝風時動,厥陰氣火妄行,真氣不能上達,髓海因而空虛,遂為風痰所擾,眩暈之癥頓作,諸總因故叢生。胸宇痞悶,面色?白,四肢麻木,均是濕濁中阻、真氣行運不周之故。陸師用健脾和胃之法,培土以養(yǎng)肺金,金盛得御木侮,此子復母仇之意。兼施平肝熄風之法,風熄陽潛,經(jīng)水得平,脾肺散精,真氣得行,故能效如樣鼓,一診而病若失。在治療過程中,陸師先刺足三里,用陰中隱陽手法,先瀉后補(蓋因診得病者脈象遲緩而苔白膩,知其痰濁陰霾之邪阻滯中宮,不先瀉其邪濁,正氣難以來復)。運針2分鐘后,先覺針下空虛,此為邪氣已泄之象,乃用催氣法,谷氣大來,神氣朝會于穴,覺針下沉緊,然后卻用祭法,引導氣火痰濁下降,此即“引而下之”之法,故針后病者頓覺胸宇舒暢,眩暈減輕。再取太沖,用提插瀉法,以泄肝膽有余之陽邪,兼用搓法,連搓十下,以降肝氣,針出而眩暈消失,諸慈悉除,再以和胃化濁之法,鞏固治療一次而痊愈。


例2.

陳某某,女,33歲,干部,南匯縣中心醫(yī)院門診卡:4577。

初診:1965年8月6日。眩暈耳鳴,顳額脹痛,動輒嘔吐,病已4年,勞累后每易發(fā)作。來診時,眩暈大作,兩側顳部劇烈脹痛,視物旋轉,兩目難張,頸項牽制,頭重不舉,脈沉滑,舌胖質(zhì)淡苔膩。患者素體肥胖,氣虛痰濕偏重,煩勞引動氣火,風陽挾痰上擾,清空之竅失寧,乃為斯癥,治擬熄風化痰、升清降濁為法。

處方

(1)取穴:頷厭(雙)一、風池(雙)一、聽宮(雙)一、太陽(雙)一、支正(雙)一、飛陽(雙)一、豐隆(雙)一、太沖(雙)一。

(2)手法:提插補瀉,留針10分鐘。

因患者初次接受針灸治療,比較緊張,手法無法進行。太陽穴捻針5分鐘。

復診:1965年8月8日。針刺后,當天晚上頭痛緩解,耳鳴消失,但眩暈未平,且覺頭脹、頭重,泛惡納呆,神疲倦怠,脈沉滑,舌胖質(zhì)淡,再擬前方加減。

處方

(1)取穴:頷厭(雙)一、風池(雙)一、太沖(雙)一、支正(雙)一、豐隆(雙)一、足三里(雙)十。

(2)手法:捻轉提插補瀉法,留針10分鐘。

三診:1965年8月12日。治療2次后,眩暈已平,頭部脹痛消失,頸項仍有牽掣,仍宗上法。

處方:頷厭(雙)一、風池(雙)一、太沖(雙)一,留針10分鐘。

隔3天隨訪,病已痊愈。

方解:

《丹溪心法》云:“眩暈者疾因火動也。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風者,亦必有痰。”此例病者,體質(zhì)肥胖,痰濕偏盛,又因煩勞氣張,虛火妄動,化風鼓激痰濁,上攻清空之竅。嘔吐泛惡,頭重不正,脈滑苔薄,均屬痰濕有余之象。陸師用熄風化痰、升清降濁之法,取領厭、風池、太陽、太沖以平降風陽;取豐隆以化痰降濁;用支正、飛陽以止目眩。蓋《百癥賦》有謂:“目眩兮支正、飛陽”,支正為手太陽之絡穴,飛陽為足太陽之絡穴,同為本部之“入”穴,手太陽之脈抵目內(nèi)眥,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眺,此兩穴相配,為同名經(jīng)相接,“同氣相求”以及“根結相應”理論的運用。取聽宮以止耳鳴,與支正相配,是本標穴同用之法。一診而病勢驟減,再診宗原方去聽宮,加補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圖治其本,三診而病獲愈。昔賢竇默有謂:“更窮四根三結,明標本而刺無不痊。”此例的治驗,足證古人“標本”、“根結”理論的實用價值。


例3.

曹某某,男,59歲,退休職員,龍華門診卡:74343。

初診:1963年6月24日。眩暈2月,頭顱脹痛,終日如泛舟蕩泊,兼有耳鳴,渾渾沉沉。雖迭經(jīng)醫(yī)治,未得顯效,刻下眩暈如故,動則尤甚,時欲泛惡,兩耳作癢,腹脹胸悶。脈來寸口左緩、右弦滑,頷厭強實,太沖、太溪盛大,舌邊紅,苔薄。此病者年逾七八,腎氣不足,以致肝木失涵,肝風夾痰,上凌清曠,橫侮脾土,故見斯癥。宜益腎柔肝,佐以化濁。

處方

(1)取穴:風池(雙)一、百會一、翳風(雙)一、中渚(雙)一、太溪(雙)一、復溜(雙)十、豐?。p)一、太沖(雙)一、三陰交(雙)十。

(2)手法:提插補瀉法。

二、三診:證如前述,治宗原議。

四診:眩暈稍減,納呆脘悶悉解,寸口脈左右漸趨平衡,頷厭偏亢,太溪仍大,太沖略靜,沖陽轉盛,厥陽氣火雖減,而未完全平息,中土漸有振復之機,惟痰濁尚盛,根蒂未拔,恐有反復之慮,姑擬效方增損。

1.針灸處方

(1)取穴:百會一、風池(雙)一、神門(雙)一、關元十、太溪(雙)一、腎俞(雙)十、豐?。p)一、行間(雙)一。

(2)手法:提插補瀉法。

2.中藥

羚羊尖粉(先吞)0.6克,石決明30克,磁朱丸(包)15克,明玳瑁(先煎)15克,竹瀝半夏12克,陳皮4.5克,明天麻4.5克,廣郁金4.5克,黑料豆9克,綠萼梅4.5克,白芍9克,杞子9克。4劑。

五診:調(diào)攝不慎,眩暈復作如前,再從原意出入。

1.針灸處方

(1)取穴:百會一、風池(雙)一、內(nèi)關(雙)一、神門(雙)一、關元十、太溪(雙)一、行間(雙)一。

(2)手法:提插補瀉法。

2.中藥

原方3劑。

六~十七診:病情次第輕減,治從原意出入。

十八診:予以滋腎柔肝、熄風化濁后,太溪、太沖脈均平,痰濕漸化,眩暈亦止,脈癥相安,囑停治一個時期以觀察之。

處方:風池(雙)一、內(nèi)關(雙)一、關元+、太溪(雙)十、豐隆(雙)一、行間(雙)一。

十九診:停治四旬,諸癥皆平。近因瑣事暴怒,厥陰氣火陡盛,脾胃濕痰為肝火鼓激,上蒙清空,以致眩暈復作,面赤轟熱。診得脈來弦細,右大于左,太沖脈弦,頷厭又亢,柔肝化濁,再望轉機。

1.針灸處方

(1)取穴:風池(雙)一、頷厭(雙)一、百會一、關元十、太溪(雙)十、豐?。p)一、行間(雙)一。

(2)手法:提插補瀉法。

2.中藥

磁朱丸(包煎)15克,石決明(先煎)24克,夏枯草9克,稽豆衣9克,生白芍9克,枸杞子9克,竹茹4.5克,杭菊9克,夜交藤9克,玳瑁片(先煎)9克。3劑。

二十診:眩暈漸平,脈來轉靜,舌苔薄黃帶膩,肝陽稍潛,而痰濁未化,法當滋水涵木、扶土化濁。

1.針灸處方

風池(雙)一、百會一、頷厭(雙)一、關元+、太溪(雙)十、豐?。p)一、行間(雙)一、中脘一。

2.中藥

磁朱丸(包煎)15克,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大白芍6克,枸杞子9克,竹茹4.5克,枳殼9克,赤白苓9克,杭甘菊9克。2劑。

二十一診:案不復贅,治從上方,停藥。

二十二診:眩暈復平,脈癥相安,再停藥觀察。

處方

(1)取穴:風池(雙)一、頷厭(雙)一、百會一、關元十、太溪(雙)+、豐?。p)一、行間(雙)一、中脘一。

(2)手法:提插補瀉法。

1963年12月7日隨訪:患者一切情況良好,各癥次第消失,目前身體甚為健康。

方解:《河間六書》有“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之論,是風火致眩而立說者。此例病者,年逾七八,腎氣已衰,水虧在下,火炎于上,木失水涵,風陽乃動,風火相煽,挾痰上凌清空,究其病本,患在腎虧。領厭脈實,為風陽上盛之象;太沖、太溪盛大,為龍雷氣火虛炎之故;舌邊紅,肝膽火熾所致;苔膩,風火夾痰之癥。按脈論證,陸師用益腎柔肝之法,瀉風池、百會,清空竅之熱,以止眩暈。取翳風、中諸,清耳竅以止鳴響。瀉太溪、太沖是泄龍雷氣火,補復溜足少陰之經(jīng)金穴,是金生水之意。補三陰交,統(tǒng)補三陰,是為滋水養(yǎng)陰之法,瀉豐隆以降痰濁。施用提插手法,以調(diào)和有余不足之陰陽。四診時耳鳴已止,太沖略平,沖陽轉盛,是木火漸平,土氣轉旺之兆。故于原方去翳風、中諸,改太沖為行間,瀉厥陰之榮火,以熄肝火之余燼;改復溜為腎俞、關元,以增補腎益元之功效,并佐以中藥調(diào)治。五診因調(diào)攝不慎,舊癥又作。瀉神明,安神以降心火,用內(nèi)關,寬胸以化痰,續(xù)用中藥佐治。至十七診,病勢漸減,乃宗原方續(xù)治。十八診,太溪亦平,故改瀉為補。至十九診因怒動肝火,病又反復,仍宗前治,至二十二診乃告痊愈。然已三遭波折,固知陰虛之疾,圖治非易。


最后結語:眩暈一證,《靈樞》以“上氣不足”立說,《素問》以“諸風掉?!睘檎?。后世諸賢,有河間主風火、丹溪主痰濁、景岳主虛損等說。降至晚清,沈金鰲又有外因、內(nèi)因之分,認為外因者,或因傷風,或因火熱,或因風痰,或因風熱,或因傷濕;內(nèi)因者,有痰飲眩暈、氣郁眩暈、腎虛眩暈、氣虛眩暈、失血眩暈、陽虛眩暈等,但“感發(fā)雖殊,總必由于痰盛”。本組前二例雖同屬脾虛肝旺,但前者屬肺虛而致,后者屬體質(zhì)使然。第三例屬腎水不足,木火同升,陸師重視化裁,同病異法,皆中其的。我等隨診多年,見陸師治療本病,雖癥因多端,但重在明辨上下虛實,凡上氣不足,因氣虛、血虛、陽虛而致暈者,陸師認為頷厭之脈多虛而微細,治當“引而起之”,宜多補少瀉。百會等頭部穴可用灸法,而引清陽之氣上填髓海。凡“風陽上俗”,氣火夾痰濕而致眩者,頷厭脈多盛實,治須“絕而止之”,宜多瀉少補。頭部穴當用瀉法,遠道穴應視癥因之不同,辨證用穴,補瀉兼施。而下肢某些降氣的穴位如足三里等,應施行氣之法,或在涌泉(地才)穴施以溫和灸,也可用鹽附子敷扎,均可引導氣火下潛,此皆《內(nèi)經(jīng)》所稱“上實下虛、引而下之”之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鄭氏家傳配穴秘方(一)
針刺補瀉手法——迎隨補瀉法
朱汝功醫(yī)案拾萃——頭痛
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手法是怎樣具體操作的
名家醫(yī)案丨陸瘦燕:類中風醫(yī)案
針家精要丨陸瘦燕:切診獨重先天 刺法專于熱補涼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