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是喜歡這些個魚兒!你看多么肥美、栩栩如生?。?/div>
忍不住想帶走它們~~糾結(jié)糾結(jié)~~終于在離開后不久又折回來,將它們收歸囊中啦(價格也不貴哦)——
這一屋子美麗的繡花布鞋是不是很有“腔調(diào)”?每雙才45元吶~~
看我挑的這雙花鞋子與映秀鎮(zhèn)買的花裙子,是不是很搭?穿著布鞋,走在古鎮(zhèn)石板路上,真的舒服——
“一根面”是地地道道的黃龍溪特色特產(chǎn)——
資料介紹——“黃龍溪一根面”又叫“長壽面”“長久面”。是宋、元、明、清時期黃龍溪古鎮(zhèn)著名的傳統(tǒng)名小吃。黃龍溪地處平原,鹿溪河與錦江交匯穿鎮(zhèn)而過,地肥水美,盛產(chǎn)小麥,每到逢年過節(jié)辦喜事時,黃龍溪人就會用麥心粉制作一根面,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一根面,古時候沒有機(jī)器,一般都是手工制作!
由于黃龍溪一根面制作工藝相當(dāng)復(fù)雜,隨著機(jī)械制面逐步取代手工,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根面現(xiàn)在幾乎失傳!現(xiàn)在也只有位于仿清街尾的一戶劉姓人家才能完整的制作“黃龍溪一根面”!所以每到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都是門庭若市、座無虛席。甚至要等很久才能吃上一根面。
據(jù)說一根面制作從和面到面下鍋總共需要十幾道工序,歷時十多個小時!首先將適量的面粉加入少量的食用鹽,再用65度的溫?zé)崴兔嬉恍r左右,和好面以后再揉上半小時,再醒半小時,如此反復(fù)7、8次,面團(tuán)就基本制作好了。面團(tuán)做好之后開始搓條,從胳膊粗的粗條一直不停的搓,一直搓到手指頭粗細(xì),然后再一圈一圈盤在圓盤里,蓋上濕布,醒上4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下鍋了。
下鍋時由面藝師捏住一根面的一頭遠(yuǎn)距離的拋入鍋中煮熟,就像猛龍過江般,一時間龍飛鳳舞的,甚是好看!
我們點了兩碗嘗嘗。一碗里一根面長達(dá)40多米!
現(xiàn)在人都是吃貨,東南西北的美食到處流通融合,嘴也刁了。以我的感受,要說面食,哪里也做不過山西人。這“一根面”不是勝在味道,更主要的,它是傳統(tǒng)飲食制作工藝的體現(xiàn)和傳承。
前面博文說過,不建議在古鎮(zhèn)老街吃飯(偶爾一頓感受江邊用餐無妨):家家都推薦你“黃辣丁”“焦皮肘子”兩道所謂“特色菜”。貴不說,味道也不咋地。肘子都是冷凍室拿出來的。
“老驢”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最佳吃喝玩樂處的“火眼金睛”。
如果在黃龍溪呆一天以上,吃飯,包括早餐,我推薦“華偉小吃”店。它在新街(水龍街)旁的月牙街上,距離我住的“彩云旅館”不過2分鐘路程——
“華偉小吃”外表看上去沒有什么特色。但它的東西很有特色:主要是“冒節(jié)子”肥腸粉,還有蹄花、豆花。其它如“黃辣丁”等,都有,但價格比老街便宜多了。
老板姓楊。原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后來到黃龍溪來賣“鍋盔”(一種類似燒餅的面食),漸漸掙了點錢,就買下現(xiàn)在小吃店的房子:樓上做客棧,樓下做飯店。
幾乎每次來吃飯都看到老楊一個人忙里忙外,既是廚師,也是服務(wù)員。原來老楊兒子在縣城讀高中,今年就要高考了,妻子去縣城照顧兒子了。老楊說,要為兒子忙呵。
老楊指著街對面告訴我們:當(dāng)年就是在那兒樹底下打鍋盔的——
早上,老楊自己騎摩托車買菜?;貋砭o接著和面、做米線——自己做米線可以節(jié)約一些成本。有時,丈母娘、小姨子過來幫忙——
老楊很能干,各種美食都會做。尤其蹄花,即豬腳,燉的真像一朵花開,入口即化。每天供不應(yīng)求。中午后就斷貨了。老楊建議我們一早來吃。這叫我們大跌眼鏡:哪有一大早吃這么油膩的?老楊的解釋聽起來倒也科學(xué):一早吃這個比晚上吃好。容易消化,一天有勁兒!
這就是老楊燉的蹄花:粉嫩嫩、顫巍巍,味道很鮮美。雖然蘸著油豆豉吃有點油膩,但偶爾食之還是很巴適的——
這是我們吃過的醪糟蛋、豆花、肥腸面等——
這便是神秘的“冒節(jié)子”——其實就是豬小腸啦!
真的一點都沒有腥氣,處理得很干凈,既有咬勁兒,又嚼得爛。配上米線,口感極佳——
我們的早中晚飯都定在這兒了。常常,會坐在店外,一邊等著美食上桌,一邊閑看風(fēng)景。
這里狗狗很多,自由自在地在街上耍起——好像生而就是這里的主人。它們喜歡串門,而那些人家并不以為仵,任它們出出進(jìn)進(jìn)。
估計有得吃,不饞。喂它們,嗅嗅,便走開了——
老楊家的屋檐上有燕子飛來飛去,銜泥筑巢。是好兆頭吧?祝老楊兒子今年高考心想事成——
月牙街。亮燈的店鋪樓上是“彩云旅館”。前面就是“華偉小吃”——
在“彩云”住了兩晚。100元一天——
房間、衛(wèi)生間非常寬敞——
選擇住在這里,是因為可以體會與古鎮(zhèn)融為一體的感覺:傍晚喧囂的退潮,清晨古鎮(zhèn)的蘇醒......
厚樸的老街,靈動的新街;香煙繚繞的古寺,原汁原味兒老茶館;新鮮的早市,幽靜上河衢;鱗次櫛比的店鋪,林林總總的美食......
這些“黃龍溪印象”,如臨別時的雨絲,在心中不斷地濡濕、暈染、鋪陳開去,最終化成“百年豆豉”的熏香,沉迷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