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十八年(1679 )重開明史館后,在《明史》編纂過程中,康熙帝對于《明史》的內(nèi)容,有時會加以評論指導(dǎo),其對明朝及《明史》編纂各方面的看法如下。
大圖模式 (一)以秉公論史的態(tài)度看待明史
在修撰史書方面,康熙帝認為:“論古人之道,猶后之論今,須在中正和平,中正則不偏,和平則不閉”,“中正則不偏”是指就是要對史事及史料采取實事求是、秉公論史的態(tài)度,不偏不頗;“和平則不闕”,就是不要憑個人好惡及感情而隨便下結(jié)論,從而致使所修史書滲入過多的個人感情色彩。
“嘉靖以前已幕修過半,萬歷朝事跡甚多,天啟朝實錄有殘缺,崇禎朝無實錄……萬歷以后、成書較難?!?div style="height:15px;">
再如《康熙起居注》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上曰:膚聞陳廷敬欲將葉方藹所作《明史》大加改正,曾改否?常書等奏曰:未聞改正。上曰:漢人所作文字素不喜人刪改,或致成仇?!?div style="height:15px;">
這顯示出了康熙帝的擔(dān)心,擔(dān)心纂修官之間或因刪改文字,互相慪氣,致使史書不實?!皬膩碚撊松跻祝蕴巹t難,若不審己之所行而徒輕議古人,雖文詞可觀亦何足道?!?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