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張愛玲,那可是民國時期的最為重要的女作家,即使是在當下,她的作品,那也是深受讀者的喜愛。很多人把看她的書,當成是一件很文藝的事,畢竟張愛玲是一個非常小資的作家,她的那些作品里面的主角,那一個個都是非常有情調(diào)的一個人。所以到了現(xiàn)在,人們只要一提起張愛玲,那么就好像覺得自己立馬就文藝了起來。
張愛玲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她一生中寫了許多的小說,而且她成名非常的早,20幾歲時就在上海就已經(jīng)很出名了。她還說一句很有名的話,很多人還把這一句話放在自己的空間里。她說一個人出名要趁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還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即使是到了現(xiàn)在,很多人還是喜歡讀張愛玲的書,不可否認,張愛玲的那些小說,寫得非常的深刻,并且還非常的細膩,可以把一件極細小的事情,通過她的筆,變成一件非常生動活潑的事。這也正是張愛玲的本事,可以把極細小細小的事情,給你描寫的非常的傳神。
我個人是非常的喜歡張愛玲,而且也讀過不少她的小說,不管是她的中短篇,還是長篇和散文,那都是讀過,以我個人來說,還是比較喜歡她的中短篇,那的確是寫得好,沒得說,在民國時期,還真沒有幾個作家,能夠?qū)懙糜兴龑懙煤?。例如她的《傾城之戀》,我就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那都有不同的收獲,這就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所帶給讀者的那一份感動。
說到張愛玲的小說,那就不得不說她的長篇小說,盡管她只有兩部長篇小說,一部是《半生緣》,另一部那么就是《小團圓》,這兩部作品,從風格上來說,完全不是一個路子。而且《小團員》我怎么也讀不進去,不像《半生緣》可以隨時隨地讀進去。應當來說,張愛玲寫長篇還是不行,只是適合寫中短篇。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長篇小說《半生緣》,其實也是借鑒了美國作家,馬德寬的《普漢先生》。這兩部小說在情節(jié)上極其的相似,而且張愛玲自己也說了,她的《半生緣》就是仿照《普漢先生》所寫。
可能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張愛玲在構思《半生緣》時,在情節(jié)上已經(jīng)是了然于胸,知道了后面的情節(jié),應該如何去發(fā)展,寫起來那也是相當?shù)捻樖帧?/p>
《半生緣》最早的名字是《十八春》,只是后來,張愛玲到了美國之后,又重新改寫了一遍,而且在情節(jié)方面也重新做了處理。
當然不管這部小說原來是叫什么,但是它就是模仿了馬德寬的《普漢先生》,這是一個事實,當然這并不是說張愛玲“抄襲”,相信她也不屑于去“抄襲”只能說是借鑒。
如果張愛玲沒有那樣原功底,那也是不可能把《半生緣》改寫的那么成功,這就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應有的素質(zhì),無疑張愛玲就是那種非常優(yōu)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