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在中國古詩界齊名,可是生活境遇卻千差萬別。
李白與杜甫一個是瀟灑自在的詩仙,一個是妙筆生花的詩圣,他們所留下的詩作,雖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可卻沒有人能夠評價出孰優(yōu)孰劣,無論是李白的恣意快活,還是杜甫的憂國憂民,都是他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寫照,任何人都不可能否認其價值。
當然這也阻止不了后人感慨他們截然不同的命運,李白生性放蕩不羈,雖然有過追求榮華富貴的想法,可是他深知那些都只是身外之物,生不可帶來死不可帶去,不需要過分執(zhí)著,一切隨緣就好,所以他才會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做了一個游山玩水的逍遙散仙。
不得不說李白的選擇是有道理的,他深知自己最想要的是心靈的滿足,所以不愿意委屈自己曲意逢迎,一生有酒便可以瀟灑快活地過一生,可是杜甫卻不能如李白一般灑脫,他的心中裝著家國百姓,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魂所在,失了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便不再是真正的杜甫了。
雖然從很多詩作來看,杜甫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窮困潦倒之際,有的時候甚至都不能吃一口飽飯,可誰能想到他的出身竟也是世家大族,雖然談不上雍容華貴,可是也不至于流落街頭,但是后來杜甫的家族沒落了,他才被迫獨自出來討生活。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杜甫投奔了唐肅宗,卻沒有得到皇帝的信任,眼看著就要大禍臨頭的時候,他機智地帶著妻兒逃離的危險之地,才不至于像王昌齡與高適他們一般家破人亡,可見上天對杜甫還是有所眷顧的。
但是杜甫雖然死里逃生,可是最基本的生活仍然無法保障,不僅自己見證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況,甚至自己的兒子也是被活活餓死的,在他看來命運是很殘酷的,如果不夠強大的話,根本沒有辦法生存下去。
而我們之所以了解李白與杜甫的生活境況,一部分是來自于歷史的記載,另一部分自然是來自他們的詩作的,李白的始終大多是人情冷暖與游山玩水的閑情逸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熱愛,而且身邊時常有酒相伴,自然是瀟灑快活的。
可是杜甫的詩中卻飽含對百姓的憐憫,以及對自己生活慘狀的描述,有的時候連最起碼的生活都無法保障,更不要說追求生活質(zhì)量了,所以杜甫與李白雖然在古詩界的地位不分伯仲,可是生活境況卻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