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有著眾多的文人雅士,他們是社會的一批最早的先覺者,主張自由和平等,這在當時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鼓舞了一大批普通的民眾,也形成了一股讀書人的社會風氣,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也給了后世深遠的影響和啟迪。他們用自己的,文采和筆力,喚醒了一大批的國人,也傳播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我國的文化不斷的趨于發(fā)展和進步階段。那么今天小編為大家講的就是一個,民國時期的文人李叔同。
他在文壇上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還寫了一些詩歌廣為人知,其中《送別》也成為了之后家喻戶曉的一首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對景物描寫極其細膩的他,內(nèi)心也是一個十分有主見和細膩的人。所以,他最后拋棄了世俗的一切,選擇了出家,也成為了,世人所景仰的弘一法師。不為任何的名和利,他只為活得明明白白。
而塵世間,像他這樣參透生死的人,卻是寥寥無幾的,放下執(zhí)念,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故此可見弘一法師對生死的開悟,是極其透徹,非常人所能比的。而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境界和高深的思想,這也離不開某種緣分的趨勢和個人經(jīng)歷,更加讓人驚奇的是,他早在母親離世時,就已經(jīng)有著這樣圓滿的思想境界,他確實是很難得一見的特殊者。
李叔同的父親是一個本地的官員,后來轉(zhuǎn)行做了一名商人,他的父親,因為機緣巧合,而搬移了佛教,自此以后,他特別樂于助人,而且還一心向福,人們也給了他一個李大善人的稱號。而不久,已經(jīng),年邁68歲的李悠柔,老來得子,便有了李叔同這個兒子,所以,他覺得這是上天的賞賜。也就在李叔同出生時,家里飛來了一只喜鵲,而且正落在李叔同的房窗子上,這讓你有老對這個兒子十分重視。
后來不久,他的父親便去世了,于是他只得跟著哥哥生活,哥哥對他要求十分嚴格,后來也就是在這種嚴苛的教育下,他,開始研習佛經(jīng),慢慢的便喜歡上了這門學問。后來為了使母親過上好日子,他大齡母親搬到了上海去,也開始成家立業(yè)了,但是好景不長,剛出生的兒子,夭折了,在這樣的時候,母親也因為傷心,而染病去世了,后來他極度傷心,從而,也在這之中,參透了人生,母親葬禮上的這兩件事便可以證明。
他并沒有像傳統(tǒng)的那樣,哭哭啼啼的,反而在母親的葬禮上,他高歌那一曲,之后還選擇了剃度出家。由此也可以感受到,他在最后圓寂時所寫下的那四個字“悲欣交集”,這不正是人生嗎?你們怎么看呢?參與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