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而他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更是膾炙人口。詩的前半首寫了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之間的過程。自寫到楊玉環(huán)死后,作品就進入了虛無縹緲的想象。想象李隆基對楊玉環(huán)的那些思念,讓他塑造了一個浪漫的神靈世界。極大的歌頌了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之間的愛情。
那么不竟讓后世疑惑了。由于李隆基寵楊玉環(huán)造成了安史之亂。后世對李隆基跟楊玉環(huán)之間的風流事。大多是帶有諷刺味。持有一種批判性的觀點。而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之間,也不是真正的愛情。說白了就是李隆基貪楊玉環(huán)美色,強奪了自己的兒子的老婆。他們之間都是李隆基一廂情愿。那為什么白居易逆向思維,寫下這首歌頌李、楊之間愛情的《長恨歌》呢?
其實小編覺得這首詩,后半首,明的是歌頌李、楊之間愛情。實際是寫自己。
你把《長恨歌》的后半首仔細著磨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后半首沒有很多詩句沒有明確的指向性。而愛情的事,大多是相通的,可以多向所指。尤其是收尾幾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這幾句只長生殿一詞跟李、楊有關(guān),而更多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念象。整個內(nèi)容更象寫自己對湘靈情感。
一個好的詩人,不光有靈光一現(xiàn),一氣呵成的作品。更有平時受到某種啟發(fā),而集壘了好的詩句,并沒有完成整篇創(chuàng)作。他就會把平時的詩句儲存起來。等找到合適的創(chuàng)作標題,就會把平時儲存的好句融入其中,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估計《長恨歌》就是平時積壘過詩句。而《長恨歌》的創(chuàng)作來源,很可能就是白居易的初戀情人湘靈。
白居易是個多情種子。在他11歲時,在離符(安徽宿縣)遇到了小他4歲的湘靈。白居易住湘靈隔壁。因兩個人年齡相差不大,經(jīng)常一起玩耍。
漸漸地產(chǎn)生了情素。白居易29歲進京考中進士。他回到鄉(xiāng)里,打算娶湘靈,沒想到遭到母親的反對。在古代特別注重孝道,白居易自然不會極端的刺激母親。于是這段感情只能暫時擱著。白居易33歲那年,舉家搬到長安。然而母親依然沒有認可他與湘靈的愛情。這讓白居易很痛苦,后來他寫過很多首懷念湘靈的詩歌。白居易的婚事一拖再拖,直到37歲他才娶妻。
但令人痛心的是,湘靈40歲時,再次碰到白居易,仍然未嫁人。她癡癡的等著那個少時的情郎。到白居易53歲時,他繞道離符,去看湘靈??上骒`卻不知搬哪兒去了,兩人就此錯過了一生。
通過白居易跟湘靈的愛情,我們可以得出它比李、楊之間的愛情高尚。至少他們是兩情相悅,癡心相等。雖然他們錯過了一生。但內(nèi)心翻滾過的波濤,足可以讓他倆終生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