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沒有文化支撐的任何事業(yè),都是走不遠的。教育尤其如此。
那么,支撐教育的中國文化根本精神,具體是指什么?有什么特征呢?
提煉出來可能就四個,這不僅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四個支撐點,更是讓教育者和孩子們內(nèi)心變得更加強大的四項精進。
第一項精進:大而能容
即“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容”為“包容”,也就是接受別人、接受差異、接受別人身上不好的東西并化掉、溶解。
太陽之所以永恒,乃因為太陽什么都照,山頂上的、山谷里的、角落里的,不管好的,壞的,太陽都是包容的。
山,之所以永在,乃因為山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什么都長,不論草木、猛獸、細菌,均可生機勃勃。真正的包容,是把自己修成一個平臺、一個生態(tài),平臺是無極的,無極即“大而能容”。
江河湖泊之所以氣象萬千,乃因為把自己放到了低處,天上下了雨,各處支流匯合,均流至江河湖泊,形成主流的基本面。
世間能永恒的,皆因大而能容也,所謂“厚德載物”。
在個人實修中,我經(jīng)常講: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yǎng)不夠。修出“大而能容之心”,需要在對人、對事的細節(jié)上去把握,因為包與容都是磨出來的。
第二項精進:剛而不屈。
剛,主要講的是骨氣與血性。
但,剛,不是蠻撞,而是超越理性的一種氣魄與膽識。
剛而不屈,通常表現(xiàn)在危難困境之關(guān)鍵處,是一種更高層面的先天覺性。
剛直不屈,按吾之體悟,通常有以下的要求:
一、不彎腰,不下跪,咬牙挺。
古人講“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堅守自己的定位、志向、使命,義理在先,咬牙堅挺,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zhàn)或者誘惑,不彎腰,不下跪,因為膝下有黃金。
這里的“窮”,并非貧窮,而是人生之絕境。網(wǎng)上流傳的那句話:“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边@句話確實了得。
二、智慧與勇氣同在。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血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生死的一種看透,一種置之度外。面對強大的敵人,敢于突破,不懼,死都不怕還怕什么,蕩氣回腸。
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次的外敵入侵,盡管歷盡坎坷,但最終都取得勝利,乃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少數(shù)精英分子,關(guān)鍵時刻,即挺身而出,以極大的智慧和勇氣,擔當起了“承重墻”的作用。
三、勇猛精進。
剛而不屈,也指一個人在求知、做學問上,要有一種湖南人那種“霸蠻之氣”,大道直行,不斷更新自己,勇猛精進。
有志于學的人,方能勇猛精進。
四、堅定地走向未來的自己。
真正的剛直與勇敢是,堅定地走向未來的、理想的自己。
知止而后有定,且能站在未來看自己。把自己定在一個優(yōu)秀的空間里,按優(yōu)秀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莊重自己,小處不可隨便,惟精惟一,守死善道。
我經(jīng)常講,教育上,要警惕缺鈣,缺鈣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人格中的剛而不屈,往往比知識淵博、學術(shù)精湛要重要得多。
第三項精進:中而無偏。
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叫中國?這個“中”,或許是偶然,或許是必然,“中”,“中庸之道”是中國最高的智慧。
我們知道,“中庸”,自古有兩種解釋,將“庸”釋為動詞“用”,即用中,或?qū)ⅰ坝埂贬尀椤捌匠!?,與“中”并列。
總之,“中庸”即“致中和”,主要講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達到一種均衡,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秩序,關(guān)鍵在這個“秩序”。
但,要注意,“中庸”的“中”,更像河南人講的“中”,就是命中靶心,不偏不倚,剛剛好,“中庸”并非平庸,是完美到極致,是絲毫不差的至善至美,尤其這個“庸”字,意思是“一點都不差”。這一點人們誤解很大。
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說,那是做不到的,只能作為一個標準,去追求,去努力接近。
無限接近、做到極致,即“中庸”。
在實踐中,“中庸之道”可以理解為“中道”,怎么守住“中道”,這是關(guān)鍵,可略略地提煉為五個要求:
一、過猶不及。
“過”,即錯也,即“過不去”。比如孔子講“欲速”是“過”,過就是聰明過頭,缺乏耐心,不愿意下笨功夫;“不及”,則常表現(xiàn)為固步自封,落后愚昧,思想及行為停在低層次上,夠不著。
“過”而“不及”之間,有一個度,這個度叫“實事求是”。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更則人皆仰之,如果有“過”,老老實實認錯,真誠道歉,大家依然仰望你。
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守中道,某一種意義就是守忠恕之道。“忠”即“盡心曰忠”,“恕”即“將心比心”,其實都是讓自己的心歸位的問題,心歸于心的位置,心為官,它就能管住各種感知、欲求,就能達到“中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千古名句,是要上供的,并爭取在日常細節(jié)之中做到100%的純度,人就有可能達到“中庸”之悟境。
三、素其位而行。
《中庸》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敝v的是形于中而成外的意思。
守中道,意味著,要根據(jù)不同時空背景及扮演的不同社會角色,做當下之事。也就是說,“充滿敬意地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惟精惟一,就無限接近道了。
四、內(nèi)圣為王。
中國歷史上,凡卓越者,均自覺選擇了“內(nèi)圣為王”的道路。
內(nèi)圣,是成就中庸之道的方法,當然也是心靈的純潔和靈魂的升華,是“不可須臾離道”的精神狀態(tài)。而修內(nèi)圣為王,一靠“內(nèi)省”,類似于基督教的“懺悔”;二靠“慎獨”,可以理解為高度的自律,內(nèi)心淸靜,本根不搖。
五、執(zhí)兩用中。
“執(zhí)兩用中”,是中國智慧的集大成者。
執(zhí)住兩端,從下端往上端努力,而后化解一切人間困難,是上古心法,之前我講了很多,算是泄露天機了,不再贅言。
如此,便漸漸守住中道了,內(nèi)心就有了秩序,人就不亂、不懼、不憂,安心矣。
第四項精進:正而遠邪。
邪的力量往往很大,很容易進入人的內(nèi)心,身上有邪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而正氣,往往顯得很弱,但心里一旦立起了,長出來了,人就會有一股君子之氣象,就有了強大的感召力與氣場。
我們未必能抗拒邪的東西,所以要時時主動去攔截它。
關(guān)于正而遠邪,之前我講過兩點,再簡略講一下:
一、善養(yǎng)浩然之氣。
孟子講:“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p> 而究竟何以養(yǎng)出浩然之氣,孟子并不想講透,只說正有別區(qū)于邪,正氣在,邪氣進不來,正以祛邪。
在事上去磨“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句話,令人受益匪淺。正氣足的人,易形成大的氣場、大的格局、大的氣派。而要立正氣,其土壤和本根在于修公心,修一顆公心,把私心控制在一個小的范圍內(nèi)。
說到底,修這個字,修到最后,就是修一顆公心。有了公心,就像有了正氣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擔當”兩字,浩然之氣就會隨之長出來。一長出來,以正驅(qū)邪,邪氣就被逼出了。
二、入門須正,立意要高。
堅定不移地走正道、走大道,不走偏門,不抄近路。
“入門須正”,即“正學”、“正本清源”、“正氣”。古人的入門,是有講究的,有身份的不能進偏門……
“入門須正”,就是要擁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母體,兼收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一個自己的正學體系。
“立意要高”,就是將心置于高處,擇高處而立,用崇高激蕩出他人的崇高,用高貴的靈魂去喚醒沉睡的靈魂。離世俗遠一點,離神圣近一點,再近一點。
每一個人都渴望崇高,都向往高貴的靈魂。然而,我常??吹蕉嗌偃?,做一件事做了很多年,依然在門外,他進不來,像一個流浪漢,四處晃蕩。因為他們沒有“正學”作為支撐,沒有敬畏之心,沒有自己的精神要求,所以,入不了門,更談不上達到很高的“立意”。
一一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