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學案
黃巖中學周普福老師整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等句式的特點,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2.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4.背誦:7.8 、11.22章
二、重要教學原則簡介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鬃咏虒W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充分了解學生德行、才智、個性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宏觀上把握上,他按照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分科教育,定向培養(yǎng),使學生身通六藝,卻各有所長。就具體的教學過程而言,孔子則對學生的問題視不同對象給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以利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去學習,去踐履。
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鬃犹岢皬投Y”,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的現(xiàn)實是“禮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笆龆蛔鳌币环矫嬲f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并非“傳聲筒”。
3.啟發(fā)式教育:孔子的啟發(fā)式教育體現(xiàn)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皯崱本褪菍W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的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鬃拥膯l(fā)式教學,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法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出現(xiàn)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4.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沒有區(qū)別。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 愛生如子 民主平等
啟發(fā)誘導 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 注重身教 聞過則改
客觀評價 教學相長 述而不作 重在傳承
三、知識積累
1、找出下列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2)女與回也孰愈
(4)其斯之謂與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只填代碼),并寫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E、形作名F、形作動G、開作使動
H、形作意動、L、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1)求也退,故進之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F
(2)由也兼人,故退之
(4)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F
3、寫出下列各加點字的句中義和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1)言語:宰我、子貢
(4)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2)文學:子游、子夏
(5)告諸往而知來者
(3)素以為絢兮
(6)富而好禮者
四、鞏固練習
1、下列每對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悱惻—徘徊 趨勢—胡謅 B、角隅—蟠龍 高亢—吭聲
C、琢磨—謠諑 磋商—蹉跎 D、諂媚—陷害 憤怒—噴薄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抑為之不厭(討厭) 有教無類(種類)
B、不憤不啟(開導)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還復。指回過頭來加以驗證)
C、女與回也孰愈(過分) 吾與女,弗如也(贊同)
D、起予者商也(啟發(fā)) 始可與言《詩》(參與)
3、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告諸往而知來者 聞斯行諸
B、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述而不作
C、鯉退而學《詩》 求也退,故進之
D、不學禮,無以立 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4、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研究學問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下列選項中最切近最高境界的一項是( )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D、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對下列加點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②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③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6、下列對孔子教學思想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子曰:“有教無類?!薄鬃诱J為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勇氣與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薄鬃又赋觯總€人先天的稟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的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這句話等于宣告教育不僅對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起關鍵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發(fā)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f明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的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樂學、好學。其中“好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鬃拥倪@一發(fā)現(xiàn)是對教育心理學的極大貢獻。
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關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高度概括??鬃拥膯l(fā)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時將會依次出現(xiàn)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現(xiàn)這兩種矛盾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五、名句檢測
1、子曰:“不憤不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div style="height:15px;">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