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選讀》之《誨人不倦》學案
《誨人不倦》學案
黃巖中學周普福老師整理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等句式的特點,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2.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4.背誦:7.8 、11.22章
二、重要教學原則簡介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鬃咏虒W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充分了解學生德行、才智、個性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宏觀上把握上,他按照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分科教育,定向培養(yǎng),使學生身通六藝,卻各有所長。就具體的教學過程而言,孔子則對學生的問題視不同對象給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以利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去學習,去踐履。
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鬃犹岢皬投Y”,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的現(xiàn)實是“禮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笆龆蛔鳌币环矫嬲f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并非“傳聲筒”。
3.啟發(fā)式教育:孔子的啟發(fā)式教育體現(xiàn)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皯崱本褪菍W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的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鬃拥膯l(fā)式教學,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法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出現(xiàn)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4.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沒有區(qū)別。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     愛生如子  民主平等
啟發(fā)誘導  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     注重身教  聞過則改
客觀評價  教學相長    述而不作  重在傳承
三、知識積累
1、找出下列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2)女與回也孰愈
(4)其斯之謂與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只填代碼),并寫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E、形作名F、形作動G、開作使動
H、形作意動、L、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1)求也退,故進之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F
(2)由也兼人,故退之
(4)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F
3、寫出下列各加點字的句中義和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1)言語:宰我、子貢
(4)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2)文學:子游、子夏
(5)告諸往而知來者
(3)素以為絢兮
(6)富而好禮者
四、鞏固練習
1、下列每對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悱惻—徘徊    趨勢—胡謅     B、角隅—蟠龍   高亢—吭聲
C、琢磨—謠諑    磋商—蹉跎     D、諂媚—陷害   憤怒—噴薄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抑為之不厭(討厭)    有教無類(種類)
B、不憤不啟(開導)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還復。指回過頭來加以驗證)
C、女與回也孰愈(過分)         吾與女,弗如也(贊同)
D、起予者商也(啟發(fā))           始可與言《詩》(參與)
3、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告諸往而知來者                  聞斯行諸
B、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述而不作
C、鯉退而學《詩》                  求也退,故進之
D、不學禮,無以立                  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4、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研究學問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下列選項中最切近最高境界的一項是(    )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D、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對下列加點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②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③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6、下列對孔子教學思想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子曰:“有教無類?!薄鬃诱J為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勇氣與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薄鬃又赋觯總€人先天的稟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的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這句話等于宣告教育不僅對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起關鍵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發(fā)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f明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的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樂學、好學。其中“好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鬃拥倪@一發(fā)現(xiàn)是對教育心理學的極大貢獻。
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關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高度概括??鬃拥膯l(fā)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時將會依次出現(xiàn)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現(xiàn)這兩種矛盾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五、名句檢測
1、子曰:“不憤不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div style="height:15px;">
2、子曰:“求也退,     ;由也兼人,     。”
3、子夏問曰:“‘        ,美目盼兮,?!沃^也?”子曰:“       ?!痹唬骸岸Y后乎?
六、課文探究
(一)閱讀下文,完成1—2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div style="height:15px;">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詩經》中的含義是什么?子貢引用它的用意是什么?為什么孔子說可以和他談詩了?
2、孔子認為完善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二)閱讀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3題。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 聞君子之遠其子也?!?div style="height:15px;">
3、這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
(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
(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題。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3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7·8)
4、細析這兩章內容,對于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tài)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div style="height:15px;">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div style="height:15px;">5、面對子路、冉有的同一問題,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華很困惑??鬃拥慕忉岓w現(xiàn)了他怎樣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貢問同樣的問題,孔子會如何回答?為什么?對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你有什么體會?
(五)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完成第6—7題。(2009年浙江省高考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div style="height:15px;">子曰:“子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6、有不少成語源于《論語》,例如“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1分)
7、根據(jù)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況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3分)
七、能力提升練習(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問題)
知人善任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②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事。 ②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
①文:          ②獲:          ③鮮:
2、翻譯句子: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譯:
3、斷句并翻譯(在句中用“/”表示)
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4、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誨人不倦》學案(教師版)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習、趨、憤、與、素、諸等詞在文中的含義。把握“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等句式的特點,并能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翻譯。
2.理解并積累成語: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領悟孔子“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
4.背誦:7.8 、11.22章
二、重要教學原則簡介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鬃咏虒W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充分了解學生德行、才智、個性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宏觀上把握上,他按照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分科教育,定向培養(yǎng),使學生身通六藝,卻各有所長。就具體的教學過程而言,孔子則對學生的問題視不同對象給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以利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去學習,去踐履。
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孔子提倡“復禮”,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的現(xiàn)實是“禮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笆龆蛔鳌币环矫嬲f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并非“傳聲筒”。
3.啟發(fā)式教育:孔子的啟發(fā)式教育體現(xiàn)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皯崱本褪菍W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的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孔子認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法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出現(xiàn)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4.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沒有區(qū)別。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     愛生如子  民主平等
啟發(fā)誘導  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     注重身教  聞過則改
客觀評價  教學相長    述而不作  重在傳承
三、知識積累
1、找出下列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2)女與回也孰愈
(4)其斯之謂與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只填代碼),并寫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E、形作名F、形作動G、開作使動
H、形作意動、L、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1)求也退,故進之
J
使……前進
(3)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
F
得到厘正
(2)由也兼人,故退之
J
使……后退
(4)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F
離開
3、寫出下列各加點字的句中義和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1)言語:宰我、子貢
善于辭令
說的話
(4)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獨身一人站著
不依賴他人
(2)文學:子游、子夏
精通文獻
文字藝術
告諸往而知來者
未來的事
來的人
(3)素以為絢兮
用……畫
認為
富而好禮者
喜歡禮
好的禮物
四、鞏固練習
1、下列每對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C  )
A、悱惻—徘徊    趨勢—胡謅     B、角隅—蟠龍   高亢—吭聲
C、琢磨—謠諑    磋商—蹉跎     D、諂媚—陷害   憤怒—噴薄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B  )
A、抑為之不厭(討厭)    有教無類(種類)
B、不憤不啟(開導)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還復。指回過頭來加以驗證)
C、女與回也孰愈(過分)         吾與女,弗如也(贊同)
D、起予者商也(啟發(fā))           始可與言《詩》(參與)
3、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B  )
A、告諸往而知來者                  聞斯行諸
B、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述而不作
C、鯉退而學《詩》                  求也退,故進之
D、不學禮,無以立                  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4、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毖芯繉W問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下列選項中最切近最高境界的一項是(  D  )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D、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對下列加點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
①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②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③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6、下列對孔子教學思想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C  )
A、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認為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勇氣與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指出,每個人先天的稟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的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這句話等于宣告教育不僅對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起關鍵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發(fā)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的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樂學、好學。其中“好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孔子的這一發(fā)現(xiàn)是對教育心理學的極大貢獻。
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關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高度概括??鬃拥膯l(fā)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時將會依次出現(xiàn)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現(xiàn)這兩種矛盾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五、名句檢測
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div style="height:15px;">2、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
六、課文探究
(一)閱讀下文,完成1—3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div style="height:15px;">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詩經》中的含義是什么?子貢引用它的用意是什么?為什么孔子說可以和他談詩了?
第一問:“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種方法。
第二問:子貢引用這句詩,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致力于學問,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第三問:⑴子貢由談人生道理而開悟,悟到了詩經的深意,⑵也反映孔子對學生舉一反三的重視。
2、孔子認為完善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答:  孔子認為完善修養(yǎng)是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
(二)閱讀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div style="height:15px;">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div style="height:15px;">3、這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
(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
(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
參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容上重視詩教與禮教。(2)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鬃印斑h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斑h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子的體現(xiàn)。
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確實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證明孔子教育兒子并不成功。(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3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8)
4、細析這兩章內容,對于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tài)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
參考答案: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強調自己教育堅持“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卻有“則不復也?!保床辉俳趟┑膽B(tài)度。
⑵這兩章里體現(xiàn)孔子的育人態(tài)度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他強調學生首先需要進行思考,嘗試表達,只有在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老師才會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只有在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的時候,他才“則不復也”。如果學生自身有求學之心,他就會誨人不倦。
(四)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div style="height:15px;">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div style="height:15px;">5、面對子路、冉有的同一問題,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華很困惑。孔子的解釋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貢問同樣的問題,孔子會如何回答?為什么?對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你有什么體會?
答:第一問:因材施教。       第二問:聞斯行之。
第三問:因為孔子認為子貢是一個通情達理之人,他是能夠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第四問: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為他經常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對每一位學生的才能特點、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數(shù)。然后 能夠根據(jù)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學業(yè)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
(五)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后回答問題。(2009年浙江省高考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子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6、有不少成語源于《論語》,例如“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1分)
7、根據(jù)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況出一條教學原則,并加以評析。(3分)
6、舉一反三
7、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或“教是為了不教”亦可)。
七、能力提升練習(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問題)
知人善任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②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事。 ②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
①文:  文雅   ②獲:得到(正確的方法  ③鮮:     少
2、翻譯句子: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譯:  子產管理政事,總是選擇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
3、斷句并翻譯(在句中用“/”表示)
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譯:   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產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動。然后和裨諶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行。
4、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說明如果知人善任,善于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辦事就很少會遭到挫折和失敗。
[譯文] 鄭國大夫子產參與執(zhí)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他。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并且還善于做外交辭令;裨諶善于謀劃計略,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每當鄭國要有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宜的時候,子產便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的情況,并且讓他跟他們多做一些外交辭令。之后便與裨諶駕車來到野外,讓他看謀劃計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決定這件事可行,子產就會把任務分配給子大叔讓他去執(zhí)行命令,來應酬對付各諸侯派來的賓客。因此子產執(zhí)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fā)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
不憤不啟
再讀《論語》:述而第七.8
孔子的教學方式,啟發(fā)誘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不在師生問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