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超有句話:“魯迅一生誰都罵,就是不罵孫伏園”。那么,魯迅為什么不罵孫伏園呢?
孫伏園有恩于魯迅
魯迅出名是因為他的散文集《吶喊》,《吶喊》中的各篇文章,都是在北京晨報副刊發(fā)表的,而孫伏園那時正是晨報副刊的主編,可以說,是孫伏園給他機會成名的。
魯迅寫《阿Q正傳》,也是孫伏園約的稿。那時候晨報副刊想開一個“開心話”的欄目,每周一次?!八蛠硪覍懸稽c東西。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確已有了好幾年,但我一向毫無寫他出來的意思,經(jīng)這一提,忽然想起來了,晚上便寫。伏園雖然還沒有現(xiàn)在這樣胖,但已經(jīng)笑嘻嘻,善于催稿了?!保ā丁窗正傳〉的成因》)
從1921年12月4日開始連載《阿Q正傳》,據(jù)魯迅說,孫伏園“每星期來一回,一有機會,就是:先生,《阿Q正傳》……明天要付排了”。
魯迅被孫伏園“折磨”了兩個多月,有些想把連載中的阿Q結(jié)束掉的意思。但孫伏園認定《阿Q正傳》應該是寫得越長越好。說過此話,孫伏園出了趟差,由另一位編輯代理編務。魯迅便在1922年2月12日的報上發(fā)表了“大團圓”一章。等到3月底,孫伏園返回北京,阿Q已被“把總”槍斃一個多月了。
如果孫伏園不出那趟差,也許《阿Q正傳》會寫得更長。
孫伏園與魯迅的關系不但密切而且悠久。兩人是紹興同鄉(xiāng),1911年,孫伏園在初級師范學堂讀書時,魯迅正是這個學堂的堂長(校長),兩人的關系成了師生。到了北京,孫伏園與魯迅亦師亦友。魯迅去西安、廈門、廣州,孫伏園也一路陪伴而行。
這些,恐怕是魯迅不罵孫伏園的最主要原因。
孫伏園是有名的好脾氣
其次,孫伏園做人圓通,恐怕也是他不挨罵的原因。孫伏園是浙江紹興人,原名福源,有個弟弟叫福熙,二人都以寫得一手好文章著稱,并且都是留法的學生。但是兄弟兩人的長相卻大有不同,老弟福熙面白唇紅,皮膚細嫩,而伏園則滿臉風塵,還留著一副奇形怪狀的胡子,弟兄倆走在一起,人家還以為福熙是他的兒子。
孫伏園在文化圈,是有名的好脾氣,曹聚仁回憶說”:“(孫伏園)不僅會寫稿,會編稿,而且會拉稿;一臉笑嘻嘻,不容你擠不出稿來。我們從周氏兄弟的隨筆中,就可以看到這位孫先生的神情。圓圓臉,一團和氣,跨進門來,讓你知道該是交稿的時候了?!?/p>
1931年,孫伏園從法國留學回來,應晏陽初等人邀請,到河北定縣加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箲?zhàn)爆發(fā)后,“平教會”輾轉(zhuǎn)遷到貴州定番縣(今惠水縣),在那里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式的生活團體,在這個大家庭中,孫伏園每天笑容可掬,人緣是最好的。年輕人自然都拿他當長輩,他們不稱他為伯伯或老師,而是一律管他叫”媽媽“,女孩子甚至管他叫“外婆”。
孫伏園有一件特別得意的事,是抗戰(zhàn)開始”平教會“遷到湖南衡陽,省政府為了配合平教會的工作,特別把衡山劃為試驗縣,由孫伏園任縣長。那時戰(zhàn)火正熾,縣政府應付軍隊的后勤供給,任務艱巨。有一天一位軍官來到縣府大肆咆哮,責罵縣府的供應工作做得不好,縣府人員百般應付,都無法平息。那個軍官甚至大叫,要縣長出來。孫伏園聽到了,并不氣惱,從里面走出來道:“我就是縣長”?!澳憧h長什么東西!”“我是孫伏園”。那軍官馬上緩和下來,說道:“孫伏園?是不是那位寫文章的孫伏園?”“正是”。那軍官馬上賠笑敬禮道:“孫先生,我拜讀過您的文章,仰慕已久……”。自然,往下什么問題就都解決了。
關系后來疏遠了
魯迅到上海定居后不久,他和孫伏園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魯迅對于孫伏園的言行,不滿之處也很多,這在魯迅的很多信中都有反映。例如,《兩地書》中談到孫伏園時說:“他似認真非認真,似油滑非油滑,模模胡胡地走來走去,永遠不會遇到所謂‘為難’。然而行旌所過,都往往會留一點長遠的小麻煩來給別人打掃?!?927年左右,孫伏園為國民黨改組派辦《貢獻》周刊,魯迅極為鄙視,在1928年5月4日致章廷謙(川島)信中,提到這個刊物:“對于《貢獻》,渺視者多?!?/p>
1927年10月4日,魯迅與許廣平初抵上海時與孫伏園等。前左起:周建人、許廣平、魯迅。后左起:孫熙福、林語堂、孫伏園。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魯迅逝世時,孫伏園正在河北正定,他在第二天下午才得到這個消息,10月21日,便趕回北京,與弟弟福熙一起拜謁周老太太,并向魯迅木炭畫像凄然行禮,還用魯迅所著書名及所主編之刊名綴為一聯(lián)來悼念他。此聯(lián)功力頗厚,含義深刻,構(gòu)思精巧,堪稱嵌名聯(lián)之絕唱: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夢》、萬眾《彷徨》?!?/p>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輕松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關注我就對了。你還可以通過網(wǎng)易云閱讀、騰訊新聞客戶端、zaker、flipboard多種形式搜索訂閱時拾史事。投稿請發(fā)historytalking@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