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學記》基本上都是在教育層面上解讀,細細品味《學記》中的治國之道對我們現(xiàn)代的學校管理有很大的啟發(fā)。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具有深謀遠慮才能并有一顆善良的心——即有才有德(“求善良”多譯為尋求善良的人輔佐自己。筆者覺得有些不妥,因為這與“就賢體遠”意義重復。)這只能贏得一些好的名聲,并不能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體恤民情(遠,民眾遠離廟堂)。就可以打動群眾的心了,但是還不可能教化人民;執(zhí)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養(yǎng)良好的風俗,看來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男iL遠遠是不夠的,充其量也就是獲得“這個校長不錯!”的名聲,不得不承認學校不是校長一己之力所能成就的;
培養(yǎng)任用優(yōu)秀教師,讓優(yōu)秀教師撐起學校一片藍天,日常工作中與老師們進行換位思考,做到這些可以嗎?依然不行!做到這些的確能使學校有所發(fā)展,但是不會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成就。一所學校僅僅靠幾個優(yōu)秀教師是支撐不起來的,一所學校的教師就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會因為“短板現(xiàn)象”使容量減小。相信這個道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現(xiàn)實中有很多校長可以說處處為教師所著想,平日里教師們也都很喜歡校長的為人處事,但是在關鍵的時候,我們的教師表現(xiàn)卻令校長很失望。有時老師們做得不夠好,請校長相信一點,教師并不是有意與校長作對。其實原因就在校長的身上。為什么?《學記》里說的很好,你獎勵優(yōu)秀、寬容后進這樣做只是:“動了眾”沒有“化民”。
一所學校要形成良好的教風,校長一定是一個學習者。校長不是什么官,學校是搞學術(shù)的地方,不是搞權(quán)術(shù)的地方,做一個學者是校長的永不停止的追求,同時校長還要做一個出色的“傳道者”,這“道”不僅僅是傳給學生的,更是傳給老師們的。孔老夫子云: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教師是君子,愛的教育在校園,這不正是教育應該追求的境界嗎?有了愛就有了責任,有了責任,教師就應該做一個學習者,給自己的心靈精裝修!用美好的心靈去影響學生那稚嫩的心靈,一定會有一個碩果累累的教育春天!
拋棄任何功利,就改變生活質(zhì)量而言,我們只有精神高貴才會有精品的生活。圣雄甘地將所有的災難視為“體驗真理”;文革時期一位受難人接到老和尚的一個紙條:“只當修行!”,而使他的心靈得到升華。必須相信只有一定修養(yǎng)的人才能開悟出生活的哲理!這修養(yǎng)來自于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打造出精神特區(qū)!
打造一個教師學習的團隊,這是校長所肩負的使命。校長辦好一所學校的前提一定要辦好一所“教師進修學?!?!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同樣的道理:良好的教風形成——其必由學乎!各位校長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