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因婆媳紛爭而硝煙彌漫;多少夫妻,因母親與妻子的矛盾左右為難。
其實,婆媳相處哪有那么多深仇大恨,不過是沒參透相處的玄機。
楊絳先生說:“人這輩子,少管,少說,就是福?!?/span>
婆媳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歸根結底就一個“少” 字。
悟透了,家庭和睦,福氣自來。
《論語》有云:“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凡事多說多錯,少言方能避禍。
尤其在婆媳關系中,言辭一旦過度,便生嫌隙。
作家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與婆婆的相處,便是典范。
老舍出身貧寒,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性格難免有些固執(zhí)和敏感。
胡絜青嫁入老舍家后,深知婆婆的不易,也明白言語過多容易引發(fā)誤會。
有一次,婆婆因為家里的柴米油鹽開銷與鄰居起了爭執(zhí),回到家后還怒氣未消,對著胡絜青抱怨鄰居的不是,語氣里滿是委屈和憤怒。
換做一般人,或許會跟著婆婆一起指責鄰居,或是勸說婆婆“別往心里去”。
可胡絜青沒有多說一句話,只是給婆婆倒了一杯熱茶,然后坐在婆婆身邊靜靜陪著。
等婆婆情緒漸漸平復后,她才輕聲勸慰。
還有一次,胡絜青做的飯菜不合婆婆的口味,雖然婆婆并未多言,但在進餐時顯然沒什么食欲。
胡絜青看在眼里,沒有抱怨婆婆挑剔,只是第二天就換回了婆婆愛吃的家常飯菜。
日子久了,婆婆漸漸發(fā)現(xiàn),這個兒媳雖然話不多,但事事都能想到自己心坎里,比那些嘴甜會說的人靠譜多了。
后來,婆婆逢人就夸絜青懂事、貼心。
古人云:“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話多之人,福氣易散;寡言之人,內有乾坤。
爭一時口舌之快,損的是家庭和氣,傷的是自身福報。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靠聲音壓人,而是以德行服人。
嘴上留德,心中存善,便是邁出了婆媳融洽的第一步。
《道德經(jīng)》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生活中,許多矛盾皆因小事而起。
糾纏細節(jié),強爭對錯輸贏,往往兩敗俱傷。
婆媳之間,以柔克剛是上上之選。
國畫大師齊白石娶了胡寶珠為妻。
齊白石母親最初對這位兒媳持有疑慮,始終擔心她難以周到地照顧齊白石。
剛開始,齊母常常親自過問家里的大小事務,小到柴米油鹽的采購,大到齊白石畫室的整理,都要一一叮囑,有時甚至會直接插手。
胡寶珠并未認為婆婆是在挑剔,反而深知婆婆的出發(fā)點是對兒子的深切關心。
她并未試圖反駁婆婆,也未急于包攬所有事務,而是嚴格遵循婆婆的指示行事。
對于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更是從不放在心上。
時間一長,齊母發(fā)現(xiàn)胡寶珠性格溫和,從不計較得失,也不與自己爭高低,心里的顧慮漸漸消散了。
后來,齊母不僅不再插手家里的事,還常常幫著胡寶珠打理家務,婆媳二人相處得像母女一樣融洽。
《格言聯(lián)璧》有言:“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nbsp;
斤斤計較之人,終會被瑣事所累;做人豁達包容,方能吸納福氣。
與長輩相處,輸贏無關對錯,和睦才是根本。
少一些計較,多一些理解,修的是心量,養(yǎng)的是家風。
不爭不擾,柔韌從容,反而更能贏得人心。
《資治通鑒》有言:“不聾不啞,不做家翁?!?
人與人之間,最怕界限不清。
尊重彼此界限,給各自留足空間,才是長久之道。
民國時,一位蘇州世家出身的婆婆曾被人稱道。
兒媳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學生,喜穿洋裝、讀外國小說。
婆婆內心傳統(tǒng),卻從不指責,只說: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活法?!?nbsp;
她不管兒媳穿衣打扮,也不過問兒子房里的事,只專心養(yǎng)花、禮佛、打理賬本。
某日,親戚挑撥:“你兒媳昨日深夜歸家,鄰居都看在眼里。”
婆婆從容答:“她自有分寸。”
后來時局動蕩,家道中落,兒媳變賣首飾撐起家用,對婆婆敬重有加。
晚年,婆婆在臨終之際,緊握著兒媳的手說:“這個家,幸虧有你在?!?/span>
《朱子家訓》中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nbsp;
管的越多,離心越遠;放的越開,福氣越近。
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是相互尊重下的自在從容。
守住界限,不越位、不插手,是對彼此的成全。
少管閑事,不論是非,以和養(yǎng)家,以貴養(yǎng)德,婆媳相處自然和睦。
楊絳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婆媳相處,歸根結底是一場修心的旅程。
少言,修的是口德;少事,修的是心量;少管,修的是智慧。
世人皆求福報,卻不知福氣從來不在別處。
它就藏在你的言語分寸里,藏在你的處事格局里,藏在你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諒里。
記住這個“少”字,自會收獲家庭的和睦。
認同的,點亮文末“愛心”,愿每個家庭溫暖安康,福氣綿長。轉發(fā)分享,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