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有能力教的,或不想教的,社會教他了。無論是通過課堂、電視、閱讀,還是人際間的交往,社會都會把“禮貌”教給他。
朋友對我的教育理念有些不認同,她認為我過于嬌慣孩子,理由之一便是,我沒有教會孩子“說話”。
兒子8歲那年,她來我家做客。一進門,兒子就朝她大叫一聲:“好胖呀!”
她有些尷尬。我們成年人都能理解這份尷尬,但孩子卻不能理解。
我當時也愣在那里。兒子陳述了一個事實,一個讓當事人聽著不爽的事實。但我們的文化認為,女人都應該被稱為“漂亮”才對。如果稱一個女人胖是對她的不尊敬,甚至是侮辱。
8歲的兒子,在他感受到“漂亮”的時候,會夸別人漂亮;在他感受到“難看”的時候,也會說人家難看。同理,當他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胖”的時候,也會脫口而出。
他只是在陳述事實。但是,這事實對成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我該怎么辦?
幸好,朋友完全不怪罪于我。相反,她很為我的孩子擔心。
朋友說:“我的孩子就管教得很好。家里來客人時,他總是非??蜌獾卮騻€招呼,然后去做自己的事?!?/p>
我說:“既然孩子單純,我們不應該教會他復雜?!?/p>
朋友說:“不對呀,以后他走入社會怎么辦?和人打交道怎么辦?人總要適應社會,不能讓社會適應你呀?!?/p>
我說:“我自己就是最不會和人打交道的人。都三四十歲了,還經(jīng)?!粫f話’。所以我雖然同意你的觀點,應該教會孩子和人打交道的藝術、‘說話’的藝術,但問題是連我都不會,又怎么教他呢?”
我心里還有一個想法:太會“說話”了,是否就變得油滑了呢?我自己很不喜歡油腔滑調的人,也不喜歡太會“說話”的人,覺得那樣的人不真誠,甚至“高深莫測”,令人敬而遠之。
但我也意識到,客人來了就喊“好胖呀”,顯然有些不妥,但我最終還是沒有和兒子談這件事。我不想讓他覺得我很虛偽,自己不敢說真話,也不讓他說。
幸好,我不能完成的教育,社會替我完成了。
4年之后,我又見到那位朋友。她舊事重提,目的是督促我教育好兒子。我便真有些擔心了。
回到家,我問兒子,是否記得那件事。他說完全不記得了。我便復述了一遍,當他聽到我講他大叫“好胖呀”的時候,忍不住哈哈笑了起來,覺得自己有些不可思議。
我問他:“現(xiàn)在,你還會這樣說嗎?”
他說:“當然不會了!”
現(xiàn)在的他,雖然只有12歲,卻學會了許多社會規(guī)范。
我松一口氣,父母沒有能力教的,或不想教的,社會教他了。無論是通過課堂、電視、閱讀,還是人際間的交往,社會都會把“禮貌”教給他,雖然這份“禮貌”是建立在回避真實的基礎上。
我又這樣原諒自己:4年前,我沒有特意就這件事教給他“禮貌”,應該也是對的。有些“禮貌”不需要太早讓孩子學會,因為它會傷害更重要的品質,比如真誠、坦率和純潔。
單純是一種美,至少在孩子們這里,不要太早讓他們學會成人的規(guī)則。如果這規(guī)則是合理的,孩子遲早會自然地接受。讓年幼的孩子成為“小大人”,也是對他們童心的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