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澇背簋的凸弦紋,包括腹部圓圈紋邊界和圈足紋帶上側(cè)圓圈紋帶邊,都是窄扁的帶狀,和其他四簋的凸弦紋有所不同。從紋飾配置,五件簋可列序如下:
楊家灣簋→李家嘴簋→青銅館簋→火疙瘩簋→澇背簋。
注釋
[1]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31~136頁?
[2]蘇榮譽:《婦好墓青銅器與南方影響——殷墟青銅藝術(shù)與技術(shù)的南方來源與技術(shù)選擇新探》,《商周青銅器鑄造工藝研究》,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68頁?
[3]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485?486頁?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6~8冊),中華書局,1988?1987年?
[5]錢坫:《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卷二頁七,1933年開明書局翻刻嘉慶元年自刻本?
[6]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5~135頁?
[7]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1~59頁?
[8]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4~135?918?928頁?
[9]楊錫璋?高煒主編:《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88?198~200頁?
[1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441~446頁?
[11]張昌平?孫卓:《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第439~460頁?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81?199頁,203頁圖138.1~4,圖版60.2,彩版26?
[13]《中國青銅器》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卷,文物出版社,1996年,圖164?
[14]MaxLoehr.TheBronzeStylesoftheAnyangPeriod(1300-1028B.C.).ArchivesoftheChineseArtSocietyofAmerica,1953(7):42-53;MaxLoehr.RitualVesselsofBronzeAgeChina.NewYork:TheAsiaSocietyInc.,1968:11-16,26-36.
[1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99頁;胡家喜?李桃元?李秀輝等:《盤龍城遺址青銅器鑄造工藝探討》,《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附錄七,第587頁?
[16]華覺明?馮富根?王振江等:《婦好墓青銅器群鑄造技術(shù)的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244~272頁?
[17]蘇榮譽?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器的鑄接工藝研究》,《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18~137頁?
[18]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商代二里岡期的青銅器》,《文物》1976年第2期,第37頁?
[19]華覺明?馮富根?王振江等:《婦好墓青銅器群鑄造技術(shù)的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264?265頁?[20]RobertW.Bagley.TheZhengzhouPhase(TheErligangPeriod).inFongWened.,TheGreatBronzeAgeofChina,AnExhibitionfrom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NewYork: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1980:105-106;RobertW.Bagley.ShangRitualBronzesintheArthurM.SacklerCollections.WashingtonDC:TheArthurM.SacklerFoundation,1987:42;河南省博物館:《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的幾件戰(zhàn)國銅器》,《文物》1976年第3期,第54?11頁?但后文認為具體工藝是“器身和耳飾分開鑄造,然后鉚合成為一體”,分鑄的認識是正確的,但鉚合的看法不確,應是鑄鉚式鑄接結(jié)構(gòu)?
[21]胡家喜?李桃元?李秀輝等:《盤龍城遺址青銅器鑄造工藝探討》,《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86?587頁附錄七?
[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15?821頁,圖548?55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68~269?175?176頁,圖110?116?
[23]張昌平?孫卓:《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第439~460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17~228頁?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17?263~266頁?
[2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83?286頁,第290頁圖213.3-5,圖版92.3,彩版39.2?
[26]胡家喜?李桃元?李秀輝等:《盤龍城遺址青銅器鑄造工藝探討》,《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82頁附錄七?
[27]張昌平?丹羽崇史?廣川守:《論商周時期青銅簋的鑄型技術(shù)》,《考古》2012年第10期,第63頁?
[28]王壽芝:《陜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文博》1988年第6期,第3~9頁?
[29]《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卷圖60;曹瑋主編:《漢中出土商代青銅器》第1卷,巴蜀書社,2006年,第40~41頁?此器的尺寸和重量從此,與王壽芝的著錄有出入?王氏記通高16.5?口寬26.3?腹深12?足高4.5?足徑18厘米,重4.36千克(王壽芝:《陜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文博》1988年第6期,第3~9頁)?
[30]趙叢蒼:《城固洋縣銅器群綜合研究》,《文博》1996年第4期,第3~26頁;趙叢蒼主編:《城洋青銅器》,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3頁,圖版72~75?
[3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館?新干縣博物館:《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7頁;彭明瀚:《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性質(zhì)新探——兼與墓葬說商榷》,《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第16~19頁?
[32]《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第57頁,圖33?彩版15.1?圖版17.1;《中國青銅器全集》?朱鳳瀚和岳洪彬等均沿襲發(fā)掘報告稱盤(《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圖173;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第1197頁;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第410頁圖22?改稱簋的著錄如:《長江中游青銅王國:江西新干出土青銅藝術(shù)》(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編,兩木出版社,1994年,No.21)和《商代遺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深圳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66頁)?
[33]蘇榮譽等:《新干商代大墓青銅器鑄造工藝研究》,《新干商代大墓》附錄九,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57~300頁?此文與發(fā)掘報告一致,稱“商代大墓”和“盤”,后在蘇榮譽《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群鑄造工藝研究》中改正,見:《磨戟:蘇榮譽自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3~116頁?[34]蘇榮譽?胡東波:《商周鑄吉金中墊片的使用和濫用》,《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創(chuàng)刊號,2014年,第101~134頁?[35]蘇榮譽:《見微知著——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墊片及相關(guān)問題》,《國博講堂》(2013~20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15~166頁?
[36]山西省公安廳?山西省文物局:《國寶回家:2018山西公安機關(guān)打擊文物犯罪成果精粹》,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88?89頁?
[3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74?175頁,頁175圖116.1,圖版49.3,彩版17.1?
[38]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1~59頁?
[3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0頁,30頁圖19.6,圖版17.2-3;《中國青銅器全集》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7年,圖95?
[4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6?49頁,圖版15.2-3;蘇榮譽:《安陽殷墟青銅技術(shù)淵源的商代南方因素:以鑄鉚結(jié)構(gòu)為案例的初步探討兼及泉屋博古館所藏鳳柱斝的年代和屬性》,《泉屋透賞:泉屋博古館青銅器透射掃描解析》,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52~386頁?
[41]蘇榮譽:《洛寧出土與上博收藏二里頭文化銅角申論》,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暨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fā)掘6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2019.10.19~20,洛陽;蘇榮譽:《扉棱先鑄青銅容器初論》,寶雞戴家灣?石鼓山與安陽出土青銅器及陶范學術(shù)研討會,2015.11.30~12.4,北京—西安—寶雞?
[4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91頁,彩版215.3?
[4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6頁,彩版5.2;《中國青銅器全集》第3卷,文物出版社,1997年,圖73?
[44]李濟?萬家保:《殷墟出土伍拾叁件青銅容器之研究》(古器物研究??谖灞?/span>),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72年,圖版16?
[4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9頁,圖版16.1;華覺明?馮富根?王振江等:《婦好墓青銅器群鑄造技術(shù)的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267頁表六?
[46]蘇榮譽?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器的鑄接工藝研究》,《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18~137頁?
[4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91?192?194頁,195頁圖131.1-2,192頁圖129.7-8,圖版58.1?57.3?
[48]蘇榮譽?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器的鑄接工藝研究》,《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18~137頁?
[49]蘇榮譽?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器的鑄接工藝研究》,《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18~137頁?
[50]《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卷,文物出版社,1996年,圖12?14-16?
[51]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第31~38頁;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出土商周青銅器》(一),文物出版社,1980年,圖2;《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59-61;林沄:《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qū)青銅器關(guān)系之再研究》,《林沄學術(shù)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第262~288頁?
[52]蘇榮譽:《岐山出土商鳳柱斝的鑄造工藝分析及其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第551~563頁?
[53]JohnA.Pope,RutherfordJ.Gettens,JamesCahill,andNoelBarnard.TheFreerChineseBronzes,VolumeI:Catalogue.WashingtonDC:TheSmithsonian,1967:126-131,plate21,?g.129;RutherfordJ.Gettens.TheFreerChineseBronzes,VolumeⅡ:TechnicalStudies,1969:9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第382頁,圖455?
[54]泉屋博古館:《泉屋博古:中國古銅器編》,汗牛書店,2002年,第47~195頁;濱田耕作:《泉屋清賞》,1918年,圖88;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第382頁,圖456?
[55]蘇榮譽:《安陽殷墟青銅技術(shù)淵源的商代南方因素——以鑄鉚結(jié)構(gòu)為案例的初步探討兼及泉屋博古館所藏鳳柱斝的年代和屬性》,《泉屋透賞:泉屋博古館青銅器透射掃描解析》,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52~386頁?
[56]蘇榮譽:《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群鑄造工藝研究》,《磨戟:蘇榮譽自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3~116頁?
[57]JohnA.Pope,RutherfordJ.Gettens,JamesCahill,andNoelBarnard.TheFreerChineseBronzes,VolumeI:Catalogue,pp.40-45,plate4,?g.6;《中國青銅器全集》第3卷,文物出版社,1997年,圖91?二者將這件器物年代定為晚商,顯然失之偏晚?
[58]蘇榮譽:《青銅工藝與青銅器風格?年代和產(chǎn)地——論商末周初的牛首飾青銅四耳簋和出戟飾青銅器》,《藝術(shù)史研究》(第16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7~143頁?
[59]孫華:《關(guān)于新干大洋州大墓的幾個問題》,《文物》1993年第7期,第19~26頁?
[60]蘇榮譽:《鄭州商城鑄銅遺址與出土青銅器研究》,《青銅器與金文》(第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58~108頁?
[61]RobertW.Bagley,Pan-long-ch’eng.AShangcityinHuangpi.ArtibusAsiae,1977(34):165-219.
[62]W.PercevalYetts.TheGeorgeEumorfopoulosCollection;CatalogueoftheChineseandCoreanBronzes,v.1,London:E.Bean,ltd.1929:37.
[63]李濟?萬家保:《殷墟出土青銅觚形器之研究》(古器物研究??谝槐?/span>),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64年,第24?25?38頁?
[64]石璋如:《殷代的鑄銅工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第112頁?
[65]劉煜:《圈足上的鏤孔:試論商代青銅器的泥芯撐技術(shù)》,《南方文物》2014年第3期,第110~116頁?
[66]蘇榮譽:《二十世紀對先秦青銅禮器鑄造技術(shù)的研究》,《泉屋透賞:泉屋博古館藏青銅器透射掃描解析》,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87~445頁?
[67]《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卷,文物出版社,1996年,圖127;《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93?94;《中國青銅器全集》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7年,圖95?
[68]《中國青銅器全集》第4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125;《中國青銅器全集》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7年,圖114?
[6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73?76?80頁,76頁圖3-2-1-9A?81頁圖3-2-1-12,彩版184.1?189.3?199.2?
[7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66?642~645頁,645頁圖440.5-6,圖版128.5?
[7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741~745頁,747頁圖506.1-3,圖版190.1?
[7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62~863頁?
[7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480?481頁,479頁圖339?
[7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吳城:1973~2002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303頁,302頁圖185.10-11?
[75]VirginiaC.Kane.TheIndependentBronzeIndustriesintheSouthofChinaContemporarywiththeShangandWesternChouDynasties.ArchivesofAsianArt,1974-1975(28):77-107;蘇榮譽?彭適凡:《新干青銅器群技術(shù)文化屬性研究——兼論中國青銅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獨立性》,《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第30~36?53頁?
[76]EricJ.Hobsbawn,TerenceRanger編,顧杭?龐冠群譯:《傳統(tǒng)的發(fā)明》(TheInventionofTradition),譯林出版社,2004年,第1~53頁?
[77]蘇榮譽:《安陽殷墟青銅技術(shù)淵源的商代南方因素——以鑄鉚結(jié)構(gòu)為案例的初步探討兼及泉屋博古館所藏鳳柱斝的年代和屬性》,《泉屋透賞:泉屋博古館青銅器透射掃描解析》,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52~386頁?
[78]NoelBarnard,SatoTamotsu.MetallurgicalRemainsofAncientChina.Tokyo:Nichiōsha,1975:9.
[79]華覺明?馮富根?王振江等:《婦好墓青銅器群鑄造技術(shù)的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258頁?
[8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11頁?
[81]蘇榮譽?張昌平:《盤龍城青銅器的鑄接工藝研究》,《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18~137頁?[82]RobertW.Bagley.TheZhengzhouPhase(TheErligangPeriod).1981:99.
(作者:蘇榮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科學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