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fā)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復(fù)發(fā)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fā)于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chuàng)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tǒng)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治療口腔潰瘍常用的偏方有以下幾種:
1.地黃麥冬湯
干地黃、麥冬各15克,熟地黃、天冬各12克,黃芩、石斛各10克,茵陳、枇杷葉、甘草各9克,枳殼、黃連、桔梗各6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小兒量酌減。滋陰生津,清熱解毒。主治偏熱型口腔潰瘍。
2.黃芪青黛湯
生黃芪25克,粉青黛6克,蒲公英、麥冬、北沙參、玄參各12克,懷山藥、生地各15克,白術(shù)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托瘡生肌。主治復(fù)發(fā)性口瘡。
3.半夏旱蓮湯
法半夏、旱蓮草各20克,黃芩、黨參、女貞子各15克,干姜、甘草、大棗各10克,黃連6克。每日l劑,水煎,早晚分服。清熱瀉火,燥濕斂瘡。主治頑固性復(fù)發(fā)口瘡。口瘡灼痛者,加銀花、麥冬;口苦咽干者,加柴胡、郁金;牙齦腫痛者,去干姜,加補骨脂、白芷;便秘者,加酒大黃;脘痞納呆者,加砂仁;口渴、口臭、煩躁者,加麥冬、生地、梔子。
4.滑石硼砂散
生硼砂30克,朱砂3克,飛滑石55克,琥珀6克,冰片4克,甘草20克。將上藥各研為細末,再將朱砂與硼砂和勻,共研為極細末(中醫(yī)的傳統(tǒng)說法稱“套色”)后,諸藥和勻,共研成飛末,裝入瓶內(nèi)備用。用時,將藥粉外涂在潰瘍面上即可。每日3次,痛甚不能進食者,飯前可加涂1次。主治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