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
定窯白釉刻劃朵花紋葵花式盤,金,高4cm,口徑20.4cm,足徑8.6cm。故宮博物院藏?! ”P口呈八瓣葵花形,淺弧腹,圈足。盤內(nèi)壁有花瓣形出筋曲線與葵花口相對應(yīng)。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釉層較薄。器外光素?zé)o紋飾,內(nèi)底刻朵花,外圍一圈八花瓣形紋飾,瓣內(nèi)以蓖劃紋表現(xiàn)葉脈?! 〈吮P由盤中心的一朵荷花向外散射出二層花葉形紋飾,并與花瓣形口相對應(yīng),線條自然、流暢,統(tǒng)一中富于變化。
金定窯白釉刻乾隆御制詩印花天祿流云紋花口方洗
白釉刻乾隆御制詩印花天祿流云紋花口方洗,明,高4.6cm,口徑14.8cm,足徑8cm。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四方形,委角,花口,折沿,淺腹上豐下斂,平底內(nèi)凹,緣邊凸起成淺圈足。腹壁凸起八棱線,將洗分為八等份。通體白釉,口沿?zé)o釉鑲銅釦。外壁光素,內(nèi)壁印花裝飾。折沿上印卷云紋一周,沿下刻回紋。內(nèi)底凸印四只天鹿,周圍環(huán)繞祥云。外底鏨刻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制《詠定窯三羊方盂》詩:“粉定出北宋,花瓷實鮮看。非紅寧紫奪,惟白得初完。坤二形堪表,乾三義具觀。因思切已戒,敢忘作君難?!本浜笫稹扒∫椅从}”,鈐“比德”、“郎潤”印章款。
天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短腿,有翼,雙角,連須及鬃,可辟邪、祓除不祥,永綏百祿。又因鹿與祿諧音,故寓意吉祥長壽和升官發(fā)財,這種圖案常被稱作“天祿流云”。'
金定窯白釉板沿單柄洗
定窯白釉板沿單柄洗,金,高3.5cm,口徑7.9cm,底徑3.7cm。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深弧腹,平底,一側(cè)凸出菱花邊板沿,下接環(huán)形耳。薄胎,芒口,通體施白釉,外壁可見竹絲刷紋。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記載:“有竹絲刷紋者,曰北定。”
這類造型近似匜的板沿單柄器物,在宋金以及元代非常流行,不僅定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等著名瓷窯均有燒造,還見有玉石、金銀制品。'
金定窯白釉刻乾隆御制詩碗
定窯白釉刻乾隆御制詩碗,北宋,高6.1cm,口徑16cm,足徑5.4cm。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釉,釉色灰白,口沿和足沿鑲銅鎏金釦。外壁一周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制《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適然成詠》詩:“謂碗古所無,托子何從來。謂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又謂碗即盂,大小異等儕。說文及方言,初無一定哉。然而內(nèi)府中,四五見其佳。玉胥三代上,承碗實所諧。碗托兩未離,只一留吟裁。其余瓷配之,亦足供清陪。茲托子古玉,玉碗別久乖。不可無碗置,定窯選一枚。碗足托子孔,圜枘合以皆。有如離而聚,是理難窮推。五字紀(jì)顛末,豐城別寄懷?!焙笫稹扒「绱河}”,鈐“會心不遠(yuǎn)”、“德充符”兩方印章?! ∏』实劭胺Q最喜歡作詩的封建帝王,在位期間共刊印《御制詩集》五部,收錄詠瓷詩近200百首,題為詠定窯的32首。詠瓷詩作好后,皇帝會旨令宮廷匠師將其鐫刻在器物上,部分流傳至今的作品,為了解乾隆朝對定窯瓷器的鑒賞標(biāo)準(zhǔn)提供了直接線索。故宮博物院藏瓷器中,題刻乾隆皇帝詠定窯瓷器詩者共6件。今人研究認(rèn)為,只有此碗與兩件圓洗是宋、金時期定窯作品,其余則為別的窯口或后世燒制的仿定窯白釉瓷器。不過,無須因此厚今薄古。隨著考古發(fā)掘和學(xué)術(shù)研究的深入,今見定窯瓷器的數(shù)量已遠(yuǎn)超過清代宮廷收藏,加之各種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手段的運用,如今,人們對定窯瓷器的認(rèn)識水平理應(yīng)超過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
金鈞窯天藍釉雞心蓋罐
鈞窯天藍釉雞心蓋罐,金,通高9cm,口徑6.2cm,足徑4.8cm?! 」迶靠凇⒐母?,圈足。狀如雞心,故名“雞心罐”。附平頂圓蓋,蓋頂置圓鈕。外施天藍色釉,邊緣釉薄處呈醬黃色?! 鹘y(tǒng)鈞瓷釉色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朱砂紅、蔥翠青等,不勝枚舉;釉中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謂紛彩爭艷。鈞瓷通常釉質(zhì)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金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
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徑4.8cm,足徑4.7cm。 瓶撇口,細(xì)長頸,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內(nèi)凹。通體施天藍色釉,近底處垂釉明顯。圈足內(nèi)素胎無釉。 鈞窯素被認(rèn)為有“官”、“民”之分,“官鈞”多燒造宮廷陳設(shè)用瓷,以供御賞;“民鈞”則大量燒造碗、盤、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間百姓的廣泛喜愛。這兩種鈞瓷因性質(zhì)不同、生產(chǎn)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質(zhì)地和裝飾風(fēng)格有很大區(qū)別。
金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北宋—金,高4.9cm,口徑6.1cm,足距3.5cm?! t唇口出沿,短頸,鼓腹,腹下漸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銅蓋。通體施天藍色釉,足上施醬釉?! ♀x窯為我國北方著名瓷窯,在古鈞州境內(nèi),故名鈞窯,亦稱“均窯”、“鈞州窯”。鈞瓷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之微妙。
金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北宋—金,高7.2cm,口徑7.9cm,足距5cm?! t圓口,折沿,直頸,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藍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滿釉??诓窟吘売员√幊梳u黃色。 鈞窯燒造做工考究的陳設(shè)用瓷,如花盆、花盆托、鼓釘洗、出戟尊等。這類陳設(shè)用瓷在清宮中多有收藏,被稱為傳世鈞瓷。除此之外,鈞窯也生產(chǎn)碗、盤、瓶、爐等日用品,產(chǎn)品多施天藍色釉。
金鈞窯天藍釉碗
鈞窯天藍釉碗,北宋—金,高8.2cm,口徑19cm,足徑5.7cm?! ⊥霐靠?,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nèi)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 ♀x窯地處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對峙時期這里屬于金代統(tǒng)治范圍。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處理等方面與典型的宋代鈞窯有一定差異,或為金代鈞窯制品。
金鈞窯天藍釉缸
鈞窯天藍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徑17.9cm,底徑7.9cm?! 「讛靠冢母?,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口沿、足邊呈醬色?! ∮捎阝x窯聲名遠(yuǎn)播,致使仿鈞之風(fēng)遍及北方各地。據(jù)考古調(diào)查,目前發(fā)現(xiàn)燒造鈞瓷的窯口已有4省27個縣、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郟縣、許昌、新密、登封、寶豐、魯山、內(nèi)鄉(xiāng)、宜陽、新安、焦作、輝縣、淇縣、??h、鶴壁、安陽、林州等地均有燒造。在河北磁縣、山西渾源縣和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燒造鈞瓷。
金黑釉剔花小口瓶
黑釉剔花小口瓶,金,高24cm,口徑4.3cm,足徑11.5cm。 瓶小口外折,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體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體運用剔刻裝飾技法,肩部為一周變形菊瓣紋,腹部裝飾四組錢形開光,開光內(nèi)各剔刻出折枝花葉?! 〈似烤€條簡練,紋飾粗獷豪放,黑亮的釉面與褐色的胎體形成對比,別具韻味。此瓶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天鎮(zhèn)縣夏家溝。底部墨書“郭舍住店”四字。
金白釉剔花花鳥紋枕
白釉剔花花鳥紋枕,金,高17.7cm,面橫30.3cm,面縱26cm,底橫30cm,底縱24cm?! ≌沓恃鼒A形,微出沿,枕面前低后高。胎體施化妝土。枕面中心花形開光內(nèi)剔刻一株折枝花卉紋,枝頭上的綬帶鳥正在振翅鳴叫。開光外飾卷草紋。枕側(cè)上下隨形劃弦紋,弦紋之間剔刻纏枝花葉紋。枕身施透明釉,底不施釉,有兩個圓形通氣孔。 北方地區(qū)的磁州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在金代都有一定的發(fā)展,如磁州窯的虎紋枕、定窯的印花器、耀州黃堡窯的月白釉器等都是當(dāng)時的典型器物。
金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金,高13.2cm,長31.0cm,寬22.0cm?! ≌砻嫠闹芤院诓孰S枕形勾邊,邊框內(nèi)以黑彩題寫行草體詩文:“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葉落遲。”枕的周壁以黑彩描繪卷草紋。經(jīng)與窯址調(diào)查和發(fā)掘所獲得的資料對比研究,可以確定這件瓷枕系金代河北磁縣觀臺窯燒造。 金代磁州窯瓷枕大量使用民間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進行裝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除了此枕以外,尚見有題寫“一架青黃瓜,滿圓白黑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長江風(fēng)送客,孤館雨留人”者。
金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金,高14.1cm,面橫39.1cm,面縱17.2cm,底橫37.7cm,底縱11.8cm?! ≌黹L方體,枕面中心略凹。通體白地黑花裝飾。枕面中心為開光山水人物紋,云霧繚繞的群山之中,仙府洞開,一隊仙女似在歡迎來訪的二人。開光外繪海水石榴紋。枕面四周隨枕形畫出邊框。枕側(cè)面繪有開光,內(nèi)畫竹雀、虎紋、荷葉紋等。底部素胎無釉,戳印“古相張家造”長方形款,下托蓮花,上覆荷葉。 此枕紋飾復(fù)雜多樣,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觀賞性?! 魇篮统鐾恋拇胖莞G瓷枕中戳印張家作坊標(biāo)識的很多,可分為“張家枕”、“張大家枕”、“張家記”、“張家窯”、“古相張家造”等幾種,應(yīng)是帶有商標(biāo)性質(zhì)的作坊款式。
金黑釉褐彩花卉紋小口瓶
黑釉褐彩花卉紋小口瓶,金,高22cm,口徑3.5cm,足徑13.5cm?! ∑啃】?,口下出楞,短頸,溜肩,碩腹,腹下漸收,圈足。通體施黑釉,其上以毛筆蘸褐色釉料描繪折枝花卉紋?! 〈似康募y樣雖只寥寥數(shù)筆,圖案卻生動自然。造型敦厚渾圓,淳樸可愛。此種瓶式多見于北方瓷窯,傳世器品中還見有白釉褐花、白釉剔花等品種?! 『谟院植氏凳褂煤趸F的貧鐵礦石作為繪畫原料,先在施有黑釉的瓷坯上描繪圖案紋飾,再入室經(jīng)高溫焙燒而成,花紋呈鐵銹色,故又稱“鐵銹花”。此種裝飾手法在宋、金時期多流行于北方瓷窯,以磁州窯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有瓶、罐、缸、盤、碗等。
金白地黑花猴鹿紋瓶
白地黑花猴鹿紋瓶,金,高63cm,口徑7.8cm,足徑13cm。 瓶唇口外撇,短頸,豐肩,直腹,寬圈足,沙底。肩部繪一周黑彩花瓣紋,兩組下垂的卷葉紋自肩部蜿蜒至腹,如垂幔一般把瓶腹分為兩組畫面:一側(cè)泛著漣漪的水邊,蘆葦點點,直立前行的小猴似在張口呼喚,小鹿駐足;另一側(cè)飛翔覓食的雙雁在水面上俯沖欲落。 此瓶造型比例恰當(dāng),瓶身的黑彩繪畫將猴子的頑皮、小鹿的警覺、雙雁的動勢刻畫得細(xì)膩傳神。
金白釉紅綠彩魚紋碗
白釉紅綠彩魚紋碗,金,高6.5cm,口徑17cm,足徑5.4cm。 碗敞口,斜壁,圈足。內(nèi)外施透明釉,胎體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碗內(nèi)以紅綠彩描繪魚藻紋,外圍有弦紋數(shù)道。 此碗構(gòu)圖簡潔明快,筆法瀟灑自如?! 〈祟惣t綠彩器,過去一向被認(rèn)為是“宋加彩”器,隨著考古發(fā)掘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紅綠彩器均出土于金代墓葬,不見有北宋墓出土。因此,其時代應(yīng)為金代。河北觀臺窯、山東淄博窯、河南鶴壁窯、山西長治窯等金代窯址都出土有此類器物。器形以小碗為主,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紅、綠彩描繪紋飾,再經(jīng)低溫?zé)贫伞S械钠魑锸且约t、綠、黃三種色彩描繪,故又稱“金三彩”。
金霍縣窯白釉凸花帶字小碗
霍縣窯白釉凸花帶字小碗,金,高3.8cm,口徑10.8cm,足徑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碗心有一周無釉,這種無釉的現(xiàn)象被稱作澀圈。內(nèi)壁印有10組花卉和文字“郭窯”、“瓷器”。
此碗特別之處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裝飾,文字巧妙地穿插于花卉間,既是一種裝飾,又是一種廣告語,得以宣傳窯主。宋、金時期,許多民窯窯場為了市場競爭、擴大銷路都采用這種行銷手段。'
金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氤?,深弧壁,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青釉。碗內(nèi)菱形開光內(nèi)刻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一頭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彎曲而跪,頭部昂起,口微張。水牛周圍及開光之外刻以花草紋飾?! 〈送胗陨摑櫲缬?,刻花刀法流暢犀利,構(gòu)圖簡潔明快,是耀州窯的一件優(yōu)秀之作。 碗心中的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jīng)過考證應(yīng)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說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眻D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tǒng)治下的漢族百姓對戰(zhàn)亂帶來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
金黑釉剔花缸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徑13.5cm,足徑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內(nèi)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裝飾,肩部為變形回紋,腹部為纏枝花草紋。外底無釉。 此缸造型渾厚飽滿,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嫻熟,以黃白色的地子襯托黑色花紋,對比鮮明,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從其胎釉特征看,應(yīng)是金代山西窯產(chǎn)品。以往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金代陶瓷被劃歸于宋代,從而認(rèn)為金代陶瓷無精美之作。1949年以來,隨著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們對金代陶瓷的真實面目逐漸有了清醒的認(rèn)識,墓葬出土實物和窯址出土標(biāo)本證明當(dāng)時北方的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淄博窯、大同窯、渾源窯、介休窯、長治窯等到了金代仍在繼續(xù)燒造,產(chǎn)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金褐釉彩繪虎形枕
褐釉彩繪虎形枕,金,高10.7cm,長35.6cm,寬14cm。 枕呈臥虎形?;⒈匙髡砻妫渖习咨珵榈?,以黑彩繪蘆塘秋禽圖,殘荷兩枝,蘆葦數(shù)莖,水草游鴨,大雁南飛,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虎身為枕身,在黃釉下以黑彩描繪模仿虎皮斑紋?! 魇赖拇祟惢⑿握碇饕獮楹颖贝胖莞G、河南禹縣扒村窯、山西長治窯生產(chǎn),風(fēng)格較為接近。虎頭有左向與右向之分,黃釉色有深有淺,枕面多為腰圓形。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書“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為此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了依據(jù)。
金耀州窯錢紋小壺
耀州窯錢紋小壺,金,高13cm,口徑4cm,足徑6cm。 壺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cè)為一外折壺流,對應(yīng)一側(cè)為一帶狀短柄,口有平頂式帶紐小蓋。壺通體飾兩組紋飾,肩部刻下覆的蓮瓣紋,蓮瓣上下各有兩組弦紋。腹部刻錢紋,錢紋下飾一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 〖y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fēng)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fēng)格。
元霍縣窯仿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
霍縣窯仿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元,高3.2cm,口徑13.2cm,足徑14 cm。故宮博物院藏?! ”P折沿,弧腹,圈足。胎、釉均潔白,釉質(zhì)光亮,施釉不及器底。里心模印陽文牡丹兩朵,外壁刻豎線紋多道?! ∧7露ǜG白瓷是金、元之際山西霍縣窯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下“古窯器論·霍窯”條載:“出霍州,元朝戧金匠彭君寶效古定折腰樣者,甚整齊,故曰彭窯。土脈細(xì)白,與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潤,極脆,不甚值錢。賣古董者稱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價收之,尤為可笑。” 此盤造型規(guī)整,胎薄體輕,制作考究,裝飾精細(xì),與宋代定窯產(chǎn)品酷似。
金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徑4cm,足徑10.3cm。 瓶唇口,短頸,溜肩,上部豐滿,腹下漸斂,寬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為飾。肩上繪圖案形蓮瓣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腹下飾卷枝紋一周,每組紋飾間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細(xì)線紋數(shù)道。素底無釉。 此瓶紋飾構(gòu)圖簡練,寥寥數(shù)筆,神采飛揚,體現(xiàn)了磁州窯簡練而生動的裝飾風(fēng)格。
金耀州窯吳牛喘月紋碗
耀州窯吳牛喘月紋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氪娇冢⌒胃贡?,圈足。內(nèi)外施淡青釉。碗內(nèi)心飾菱形開光,開光外刻卷枝花草紋,開光內(nèi)刻傳統(tǒng)圖案“吳牛喘月”,一輪明月高掛天空,下方一頭水??谖?,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頭仰望明月?! 〈送肟袒ǖ斗▼故旄删?,花紋生動自然,為耀州窯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元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罐
定窯白釉刻劃花卉紋罐,元,高30.5cm,口徑17.2cm,底徑13cm。故宮博物院藏。
罐唇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體施白釉。腹部刻劃花卉紋。'
金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馬戲圖枕,長29cm,寬21.3cm,高11.2cm?! ≌戆朔叫?,枕面中間微凹,通體白地黑花彩繪。枕面中心繪駿馬疾馳,馬兒四蹄飛揚,尾巴翹起,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邊用黑彩描繪寬、窄邊線各一周。枕側(cè)面繪卷枝紋,底部素白無釉,戳印陽文“張家造”作坊標(biāo)記。 宋、金、元時期瓷枕品種多樣,形式紛繁,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以隨葬。其中磁州窯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樣, 品種繁多,紋飾內(nèi)容多取材于民間生活,裝飾手法采用繪、刻、印、劃、剔、鏤等,特別是白地繪黑彩,運用豪放的筆法,嫻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揮灑自如,將繪畫藝術(shù)巧妙地運用到瓷枕裝飾上,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fēng)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寥寥數(shù)筆,把馬戲表演中的精彩瞬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元磁州窯仿定窯白釉水丞
磁州窯仿定窯白釉水丞,元,高4.5cm,口徑2.6cm,足距4cm。故宮博物院藏。 水丞斂口,鼓腹,下承以三足。胎體較薄,內(nèi)外施白釉,釉色瑩白。 定窯瓷器以精湛的工藝和優(yōu)美的裝飾帶動眾多瓷窯燒造風(fēng)格相似的產(chǎn)品。考古發(fā)掘所獲得的資料證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窯場在宋、金、元時期均曾燒造過與定窯風(fēng)格相似的產(chǎn)品。其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造型和紋樣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燒法推廣、煤燃料利用等技術(shù)方面,更有開創(chuàng)之舉,推動了當(dāng)時制瓷業(yè)的進步。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金—元,高10.2cm,口徑13cm,足徑6cm?! 」蕹冢填i,鼓腹,寬圈足。肩部對稱置圓系。里、外施天藍色釉,釉面有開片??谘?、足邊及系的側(cè)面釉薄處呈醬色。外壁飾月牙形的紫紅色斑塊,似一彎新月掛在天邊,別致新穎。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蓋罐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蓋罐,元,通高30.5cm,口徑17.5cm,足徑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蓋為后配,拱頂出沿大于器口,蓋頂置菠蘿形抓鈕及三個環(huán)狀系。通體施天藍色釉,釉色藍中泛青,蓋面飾不規(guī)則的紅斑紋。足底無釉,胎呈鐵褐色,足底粘有釉斑?! 〈似髟煨蜏喓瘢陨儍裘鼷?,堪稱元代鈞窯瓷器中難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元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洗,元,高9.8cm,口徑28.3cm,足徑15cm?! ∠闯诔鲅兀”?,圈足。內(nèi)、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nèi)底點綴紫紅色斑塊。圈足內(nèi)素胎無釉。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元,高16.5cm,口徑16.8cm,足徑8.8cm?! ±彸谖?,深弧腹,近底處內(nèi)折,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內(nèi)底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溫潤,釉面有開片。里、外壁分飾幾處不規(guī)則的淡紫紅色斑塊?! 〈似魈ンw厚重,足底無釉,胎呈土黃色,胎質(zhì)較粗,底心有臍。
元鈞窯天藍釉菊瓣碗
鈞窯天藍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徑32.8cm,足徑8cm?! ⊥霐靠?,蓮瓣形弧壁,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無釉,胎呈鐵褐色。此碗因燒成時的缺陷,與裝燒的漏斗形匣缽粘連在一起而被遺棄在窯址,它直觀反映出元代鈞窯的裝燒工藝,頗為難得。 匣缽是瓷器焙燒時放置坯件并對坯件起保護作用的窯具。將裝好坯件的匣缽層層相疊,按照不同的燒成要求摞放在窯爐內(nèi)相應(yīng)位置后,即可點火焙燒。用匣缽裝燒可避免器物與窯內(nèi)煙火、灰塵及窯頂落渣等直接接觸,從而防止瓷器在燒成過程中被污染。另外,使用匣缽可使瓷器受熱均勻,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視作制瓷工藝的一大進步。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徑23.7cm,足徑7cm?! ⊥氤示瞻晷巍3?,弧腹,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碗內(nèi)有紅斑裝飾?! ∮没ò曜鳛橥氲脑煨?,起源于唐、五代時期,宋、金時期興盛,延續(xù)到以后各朝。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對實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元鈞窯天藍釉罐
鈞窯天藍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徑14cm,足徑12cm。 罐唇口,短頸,圓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近足處無釉。
元鈞窯月白釉塑貼蓮荷紋雙耳三足爐
鈞窯月白釉塑貼蓮荷紋雙耳三足爐,元,通高24cm,口徑14.5cm,足距10cm?! t平口,深腹,內(nèi)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谘厣蠈ΨQ置沖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無釉,鐵褐色胎,胎質(zhì)細(xì)膩堅致。外壁及耳面塑貼折枝花卉紋裝飾。
元鈞窯天藍釉盤
鈞窯天藍釉盤,元—明初,高3.2cm,口徑13.1cm,底徑7.1cm。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xiàn)象??谘靥幱詫虞^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內(nèi)無釉。
元鈞窯天藍釉葫蘆瓶
鈞窯天藍釉葫蘆瓶,金—元,高25.5cm,口徑5.2cm,足徑10.9cm?! ∑砍屎J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豐滿,制作精致。從傳世鈞窯瓷器來看,葫蘆瓶較為少見。通體施天藍色釉,釉層肥厚,釉面勻凈,釉色光亮瑩潤。
元鈞窯天藍釉碗
鈞窯天藍釉碗,元,高9cm,口徑18.5cm,足徑5.6cm?! ⊥霐靠冢罨”?,圈足。內(nèi)、外施天藍色釉,底部無釉露胎?! 〈送胪胱爿^宋代高,且底部無釉,顯示出元代鈞窯產(chǎn)品的特征。
元鈞窯天藍釉折沿盤
鈞窯天藍釉折沿盤,元,高3.5cm,口徑12cm,足徑5.5cm?! ”P折沿,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映出醬黃色胎體。圈足內(nèi)無釉,外底留有三個支燒釘痕。
元鈞窯天藍窯變釉碗
鈞窯天藍窯變釉碗,元,高8.5cm,口徑18cm,足徑6.4cm?! ⊥霐靠冢罨”?,圈足。內(nèi)、外施天藍色釉,底部無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現(xiàn)出如火焰藍光般色澤,鮮艷奪目。此種色彩為鈞窯首創(chuàng),最初是因為窯工對于著色劑呈色原理的無知,使得釉色在窯內(nèi)發(fā)生自然變化,稱為“窯變”。后來這種燒造技術(shù)被人為加以利用,形成獨具特色的釉裝飾。詩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贊美此種千變?nèi)f化、絢麗多彩的釉色。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元,高3.5cm,口徑4.5cm,足徑2.5cm?! ⊥霐靠?,深弧腹,圈足。通體施天藍釉,紫紅斑裝飾,紅斑呈色較宋代鈞瓷上的紅斑略顯淺淡。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菊瓣盤,元,高4.7cm,口徑21cm,足徑9.9cm。 盤呈菊瓣形,敞口,淺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藍色釉,盤內(nèi)點綴有四塊玫瑰紫色斑塊?! ≡x窯瓷器釉色主要為天藍色和月白色,帶玫瑰紫色紅斑的較少。此盤造型優(yōu)美,釉色鮮艷,天藍色與玫瑰紫色交相輝映,絢麗典雅,不愧是元代鈞瓷中的工細(x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