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道至簡,抱樸守拙
大道至簡,活在當(dāng)下,知足便能常樂!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處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卻一副癡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
2、知行合一,內(nèi)圣外王
知行合一,知道的要和行動要一致。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你懂得多少知識,而在于能將所知化為所用。用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知和行的轉(zhuǎn)換率越大越好。內(nèi)圣外王,“內(nèi)圣”是人格理想,
一句話,知行合一是要你去做事,內(nèi)圣外王是要你做成事。
3、做人要方,做事需圓
“智圓行方”被古代大能賢士推崇為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其講求的就是做人要有脊梁,要有血性,要有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的理想和氣度,但是又不不要墨守成規(guī),拘泥于形式,要有圓融處世,適應(yīng)社會潮流的柔韌。
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方要有度,該方則方該圓時圓,才能圓潤通達(dá)。
4、能忍是聰,會讓是明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過重才會患得患失,覺得別人必須理解自己。其實,人要看輕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換位,才能心生快樂。所謂心有多大,快樂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寬容;退讓也不是無能,而是大度。
5、遇難有勇,遇困靠謀
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guān)。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cè)岵?jì),曲折迂回,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6、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明代洪應(yīng)明所著《菜根譚》中說:“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意思是說,大聰明的人對小事必模糊不清,太糊涂的人對小事必會仔細(xì)觀察。對小事觀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對小事模糊不清則正是產(chǎn)生大聰明之所在。
7、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小的勝利憑的是聰明,也就是我們說的小聰明。真正要在大事情上得人得勝,靠的是德行。歷來的成大器者都是靠德取勝的。
8、不怒于色,不喜于形
無論面對多大多緊急的事,都要盡力克制自己的內(nèi)心,喜怒不形于色,越淡定從容,則越能將事情泰然處之。這不僅是一種寵辱不驚的風(fēng)度,更是一種安然處世的大智慧。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睿智的典型。這種平常心帶來了生活中的和諧和寬容心。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遇到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這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是不要因為小挫折而灰心喪氣,最后影響了你的人生腳步。
10、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生活中最煩的人,是總說自己如何如何的人。這些人一有事情就要找人抱怨和訴苦,很容易讓人失去交往的欲望,不管傾聽的人素質(zhì)有多高。
喜而不語,并不是小肚雞腸,將喜事藏于心中不予人知。“喜”,是臉上的一個微笑,或者是朋友圈里的一張美圖,如果一言不合就發(fā)個紅包,那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