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至今已整整七十載。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由于兩岸對峙,地處前線的廈門發(fā)展受到了約束,更為艱辛。戰(zhàn)備狀態(tài)下的廈門,老市區(qū)基建難以推進,工商業(yè)發(fā)展緩慢。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踐行,政府在后江埭及杏林開辟了兩個工業(yè)區(qū),靠著歸國華僑與市民建設祖國的滿腔熱血,改變了廈門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同時,廈門也開展了一些重點建設,興建了一批標志性的建筑及公共設施,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所在地段的代名詞。
▲1959年,廈門中山路上的“建國十周年”慶?;顒樱ɡ铋_聰 攝影 李世雄 提供)
本期手繪地圖挑選了50張廈門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珍貴影像,分為廈鼓兩岸、市景街容、重點建設3個篇章呈現(xiàn)給大家,重現(xiàn)那個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處海防前線的廈門。
▲從日光巖眺望廈鼓兩岸,筼筜港依舊是個浩瀚的港灣,兩岸的建筑與民國時期無異,只是由于海岸線受到封鎖,海面上冷清了許多。
▲中山路路口的舊廈鼓輪渡碼頭
▲往來與廈鼓兩岸的“電船”
▲從海上看廈門鷺江道沿岸風光
▲從海濱公園看鼓浪嶼,海面行駛著不少舊式木帆船。
▲鷺江道寮仔后一帶,如今這些老建筑已經片瓦不留。
▲鼓浪嶼黃家渡一帶海濱
▲從鼓浪嶼碼頭看對岸寮仔后及和平碼頭一帶
▲從鼓浪嶼日光巖眺望廈門港大生里一帶
▲中山路東段向霞溪路口,中華戲院(1954年更名“中華電影院”)騎樓外墻上掛有“抗美援朝”的口號標語。
▲中山路思明南路十字路口向東,可見解放后人民的著裝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山路思明南路十字路口向西,左側的綠島餐廳為改革開放前廈門最大、最有名的綜合性飲食店。
▲中山路西段向海口,畫面中行駛著最早一批的木質公交車。
▲大同路與橫竹路的十字路口,解放以后由于資本的撤離而蕭條了不少。
▲大同路南泰成百貨,這家民國時期廈門最有名的百貨解放初繼續(xù)營業(yè)。
▲思明北路浮嶼角,三角地帶的“消閑別墅”在1954年底變成了廈門市圖書館,左側塔樓建筑是開明戲院。
▲思明北路,兩側騎樓懸掛了不少橫跨式的標語。
▲思明電影院及思明東路,1952年,思明戲院改名“思明電影院”。
▲思明十字路口向南,當年主要路口中央都可見到圓形底座的崗亭,實際上是個地堡,四向有槍眼,戰(zhàn)時可用于監(jiān)控及封鎖道路。
▲思明南路向思明電影院,從店招可見“公私合營”時代已經開始。
▲大中路,左側大樓在民國時期是中國航空公司廈門辦事處,后被解放軍空軍接管,成為空軍的招待所。
▲海后路大千旅社與海關大樓,大千旅社(左一)于1957年改稱“外貿大廈”。
▲海濱公園草坪上玩耍的兒童
▲海后路磁巷到人和路,中間白色小樓為郵局。
▲海后路開元路口至磁巷
▲海后路升平路口,原臺灣銀行大樓(左一)成為了中國人民銀行廈門分行總部,右側空地可見當年鷺江賓館尚未興建。
▲鷺江道自來水公司大樓,塔樓上“鞏固海防”四字十分醒目。
▲鷺江道第五碼頭
▲廈門港沙坡尾避風塢
▲新中國成立后,外清山與石泉山下的“怡園”及“四季花園”遺址(今上古街)被辟建為市第一醫(yī)院新址,1953年8月建成,第一醫(yī)院由廈禾路新世界遷入。(今已重建)
▲1953年1月,市總工會在宏漢路(現(xiàn)鎮(zhèn)海路)建7幢磚木結構二層樓的工人新村,優(yōu)先安排給勞動模范和居住條件最差的數(shù)百戶工人、漁民居住,是廈門解放后興建的第一個居民小區(qū)。(今已拆)
▲高集海堤于1953年6月17日動工,1955年10月竣工,全長2212米,堤面寬19米,全部用花崗石砌成,成為國內第一個連接海島的填海工程。高集海堤是廈門島的第一條對外通道,也將廈門島與大陸連為一體。(今已拆)
▲廈門大學芙蓉樓群建于1951-1954年,因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祖籍南安芙蓉村而得名,是嘉庚風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標志。芙蓉一、二、三、四與1923年建成的博學樓組成芙蓉樓群,其中芙蓉二最為壯觀。
▲廈門大學建南樓群位于上弦場旁,建于1952-1955年。在廈門大學的嘉庚風格建筑中,以建南樓群最為宏偉壯觀,它是陳嘉庚先生傾注心血最多的杰作。建南樓群亦由“一主四從”的五幢樓組成,主樓為建南大禮堂,東側為南光樓、成智樓,西側為南安樓、成義樓。
▲1951年2月,省立廈門中學與廈門市立中學合并,稱“廈門第一中學”,選定廈門市區(qū)東部白鶴嶺南坡(今深田路)建新校舍,三棟主要教學樓分別于1953、1954及1957年建成。
▲為紀念在解放廈門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與烈士陵園1953年12月在萬石山麓動工,1954年10月落成,占地24600多平方米。紀念碑高24米,碑上鐫有陳毅手書“先烈雄風永鎮(zhèn)海疆”。
▲為紀念集美解放,1950年陳嘉庚先生在故鄉(xiāng)潯江之濱原鰲頭宮舊址興建集美解放紀念碑,于1954年完成。碑身高28.6米,通體以花崗巖建成,碑文為毛澤東主席手筆。碑座周圍及照壁,刻有飛潛動植、工農業(yè)生產、文教衛(wèi)生等多種浮雕,蔚為“博物大觀”。
▲市人民游泳池位于萬石山麓,1953年動工,1954年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早期是專業(yè)隊游泳比賽、集訓和群眾開展游泳運動的重要場所。
▲1956年拆遷鷺江道棚戶區(qū)近兩公頃,建海濱公園和公交停車場。園內鋪植草皮,種植花木并建小亭和條石靠背椅,周圍移植鳳凰木和木麻黃行道樹,臨海邊筑石圍欄。海濱公園成為群眾休閑娛樂、觀賞鼓浪嶼美景的最佳去處。(今已重建)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改變廈門工業(yè)薄弱的局面,政府在廈禾路后江埭、文灶沿線辟工業(yè)區(qū)。解放前這里就有酒廠、橡膠廠、火柴廠等私營廠家。1953年至1957年,通過公私合營,將原先零碎、分散的工業(yè)企業(yè)整合并擴大生產規(guī)模,先后在這里興建釀酒廠、罐頭廠、化工廠、酒廠、橡膠廠、電池廠等國營工廠,成為廈門最早的工業(yè)集中區(qū)。(今已搬遷)
▲市人民體育場1956年動工興建,1958年基本建成,位于幸福路,占地2.3萬平方米,內設足球場、400米跑道等田徑運動場地,建有三面看臺,可容納觀眾1萬多人,早期是廈門市舉辦體育比賽、訓練和開展群眾體育運動的主要場所。
▲1957年鷹廈鐵路通車,火車駛進廈門島。終點站廈門站設于梧村,1955年動工,1956年10月建成,最早的站房系木質平房,總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僅有一個站臺。(今已重建)
▲1958年4月,位于廈禾路的廈門汽車站建成投入使用,主樓三層,裙樓二層。它是廈門第一個長途汽車站,因毗鄰美仁宮,又稱“美仁宮車站”。(今已拆)
▲為了解決華僑歸國居住問題及吸納外匯,廈門首個華僑新村于1957年在中山公園西門外至人民體育場東南側動工興建,至1963年,共建成別墅30余棟。
▲白鶴路華僑新村建于1958-1961年間,位于白鶴嶺西側,規(guī)模不大,僅有8棟別墅,但是每棟別墅風格各異。別墅依山而建,一棟棟錯落有致,別有一番風味。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市政府決定在島外杏林建設工業(yè)區(qū)。1958年后,陸續(xù)建造了玻璃、火電、紡織、制糖、化纖、化肥和建筑材料等17個國營工廠。
▲兩岸對峙時期,處于前線的廈門市區(qū)鮮有高樓。1959年落成的南薰樓,位于集美學村龍舟池畔,樓高54米,主樓十五層,兩側翼樓各七層。南薰樓1959年一落成后很長一段時間是廈門甚至是福建省內的第一高樓與地標,直至1987年才被位于濱北的振興大廈所超越。
▲華僑博物院座落于廈港蜂巢山麓(舊稱“番仔墓”)。由陳嘉庚先生帶頭捐款倡辦, 1956年始建,1958年底竣工,1959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大樓魏峨壯麗、潔白莊重,正面6層,是目前國內唯一系統(tǒng)介紹華僑歷史的文博單位。(今擴建)
▲市工人文化宮大樓于1958年建成,位于古廈門城中心,清福建水師提督署、民國漳廈海軍司令部的遺址上。主體建筑風格帶有濃重的蘇聯(lián)色彩,樓頂上“廈門市工人文化宮”八個大字十分醒目。前為四層樓房,后為影劇場,前方的廣場可容納上萬人。(今已拆)
▲華僑大廈于1958年興建,1960年建成,是廈門早期招待華僑的主要場所。改革開放前,新華路口的華僑大廈與海口的鷺江賓館,一東一西,在騎樓群中鶴立雞群,是中山路兩端的兩大地標。(今加高并擴建)
▲鷺江大廈(今鷺江賓館,舊稱“廈門國際旅行社”)于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國慶節(jié)正式開業(yè)。鷺江大廈是一棟中式風格的七層建筑,紅磚綠瓦,門廳矗立四根花崗巖方形云頭大立柱,突出中華傳統(tǒng)建筑風格特征。建成時,它曾是廈門島內的第一高樓,現(xiàn)今依舊是鷺江道上最具代表的地標建筑。(今擴建)
回眸60-70年前的廈門,當年的建設在今日看來或許已經司空見慣,但當時的廈門,就像一個孩童,每進一小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甲子之后,廈門的變化已是翻天覆地,新興的建設難以計數(shù),也讓我們不禁感慨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與開放是多么的重要……
圖片收藏:楊羽翔
參考資料:《廈門市地名錄》(1980)
圖/文:廈門手繪地圖(特別說明除外)
本文著重于陳述1949-1960期間廈門的情況
之后發(fā)生的變遷細節(jié),不再贅述
若有疏漏,歡迎留言指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