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運)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yè)運輸。漕運用的是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臨清北通京師,南控江淮,在軍事、交通等方面均居重要地位,因此明清時期,政府為儲存轉運漕糧,在這里修倉儲糧。其修建的糧倉不僅數(shù)量多,且規(guī)模很大。
洪武初年,明政府在臨清縣預備倉的基礎上開始建造大型糧倉,儲備軍糧。會通河疏浚后,大運河成為主要糧道,沿運河兩岸建立徐州、淮安、德州、臨清、天津等水次倉,以資轉運。臨清倉,即洪武這舊至宣德中,又增造臨清倉,可容漕糧300余萬石。永樂以后,實行支運法,使民糧就近入倉交納。大大節(jié)省了勞費。各倉遂成為吐納暫存的必要一環(huán),而臨清倉在水次五倉中的地位尤為突出。明戶部主事胡堯元《倉部題名記》說,永樂以后“臨清南引徐淮,北迤德津,據(jù)要而中居之,歲受山東省、河南之賦幾三十萬,以節(jié)漕力,以望京儲,厥為重哉”。明中期以后至清初,臨清共有三座水次倉,一曰臨清,一曰廣積,一曰常盈。臨清三倉都建于臨清磚城未建時,景泰建城后,倉在城內,竟占全城面積四分之一。
成化后,行長運法,臨清廣積倉歲收山東、河南米11.04萬石。10年之中,臨清倉米達110萬多石,由于入多出少,以至陳腐。正德二年后,歲支臨清倉35萬石至京、通二倉,臨清倉糧漸少,終廢倉三分這一。到萬歷三十年,漕糧多折銀交納,臨清倉場的規(guī)模因此縮小。
明清時期,臨清務倉皆以軍守衛(wèi),官給營房。又設戶部督儲分司,派員督理倉務。康熙四年,臨清倉儲歸并臨清地方官管理,康熙八年,又歸于榷稅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