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對于我國的新文學是開山鼻祖式的人物,一部《狂人日記》震動全國,由此,他也正式踏上文壇。人們都說,他的作品長大了才能讀懂,而且越讀越有力量,確實,魯迅先生的作品堪稱經(jīng)典,他對中國人思想精神的解放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魯迅的去世,在當時是一件大事,聽說這一消息的名人紛紛專程趕往上海,當時光從北京出發(fā)的就有5000多人。宋慶齡早就預想到了這種盛況,于是第一時間就成立了治喪委員會,但沒想到的是,現(xiàn)場的人數(shù)還是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
原定魯迅先生的靈柩由殯儀館用車運往墓地,但當時路上被堵得水泄不通,車根本行進不了,于是委員會臨時決定,用人抬的方式,前往公墓。為魯迅扶靈的人都是當時文學界、政界的大咖,比如巴金、蔡元培、茅盾、胡風等人,還有生前一直與魯迅關系很好的內(nèi)山完造。
一個作家,去世后能得到如此禮遇,歷史上還沒有另一個人,因此葉圣陶當時感嘆說,中國除了魯迅,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盛況。
文字的力量是很大的,它能啟迪民智,能推進革命。魯迅不僅對當時中國的革命進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且還蜚聲國際,對其他東亞國家影響也很大。韓國評論家說他是上世紀占領東亞文化領土最大的作家,日本評論家說他是我國的國民文化之舟。一蘇聯(lián)作家也曾經(jīng)評價過他,說他是不可復制的,其民族特點深入人心,還說他是中國的高爾基。
魯迅在中國革命和文化上的影響毋庸置疑,但后世也有國人過高抬高其地位的聲音。不過,其紀念館現(xiàn)今遍及各地,據(jù)2013年的統(tǒng)計,全國有11處紀念場所,作協(xié)還設立魯迅文學獎,代表文學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