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而自唐以來,他的詩就被公認為“詩史”。
七言律詩《登高》作于大歷二年(767年)秋。當時的杜甫正臥病在地處
長江之濱的蘷州。此時,詩人處境十分困難: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病痛,時局的艱難,給詩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支撐著病體,臨江登高,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學習和掌握這首詩的重點是賞析意境,領會詩人通過融情入景,因景抒情來抒發(fā)自己的復雜感情。
一、是情隨境生,還是移情入境
融情于景,因景抒情的手法被很多詩人所采用,但杜甫卻有他的獨到之處:既不純粹是情隨境生,但也不完全是移情入境,二者難以取舍。杜甫一生坎坷,但志向遠大。由于種種原因都未能如愿。而寫此詩時他已身患嚴重的肺病,且已人到暮年。再則那種情意已潛藏心中許多,確已到了“欲發(fā)未發(fā)”的程度,他真是滿腹感慨滿腹惆悵。那么,當他獨自登高看到一片暮秋景色時,就猛然觸動了他那內心暗含的隱痛(觸景生情) ,使他情不自禁地借著對物境的描寫抒發(fā)了出來。尤其是“悲秋”二字寫得沉痛。
秋天未必令人悲傷,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二、令人心動的首聯(lián),千古流傳的佳句
《登高》一詩一開首就動人心魄,使人深感其詩的悲愴之情,以“風急”帶動全篇,一開篇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作者的視線由高到低,以風、天、漪、沙、猿嘯和鳥飛,構成了一幅暮秋的凄清圖畫。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之上,清晰地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以工筆繪出了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真是精美致極! 然而你若細細體味卻是一種“凄美”。年邁體衰的杜甫登上高處,仰望蒼穹,周身感受著獵獵秋風的勁吹,耳畔連續(xù)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倍感“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意味;天高任鳥飛,鳥兒本應展翅飛翔,自由歌唱,然而詩人眼中的鳥兒卻在急風中低回盤旋,似乎無依無托倍受限制。于是詩句中所透露出的無法掩飾的悲涼的愁緒更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三、情真意深的詩句,打開心扉的鑰匙
本詩的中間兩聯(lián)里,作者寫先仰望所見:“無邊落木蕭蕭下”,再寫俯視:“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盁o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生動化,渲染了整個秋天的氣氛。正好比作家的寫意,只宜心領神會,讓讀者用想像去填補:讀者好像聽到落木之聲,看見長江奔騰之狀,而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無形中便傳達了出來,令讀者深感沉郁悲涼之情味。由此詩人自然引出頸聯(lián),詩人細致入微的描寫內心世界,并從時(“秋”)空(“臺”)兩方面著筆。這就把眼前景與內心情緊緊融合在一起,并使二者相互滲透和映襯。久經風霜,飽受滄桑的杜甫面對一望無際、紛紛飄落的黃葉和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心境由凄涼而悲壯,再到傷懷?!白骺汀彼l(xiāng)已是悲苦,何況常年漂泊,又在“
萬里”之外,恰值“悲秋”時節(jié),怎不令人思鄉(xiāng)情切,倍增傷感;“登臺”遠望,已添鄉(xiāng)愁,何況孤獨無伴,又兼體弱“多病”,而且已到了“百年”。人生苦短,境遇竟如此,心情該是多么的沉痛! 在這里,“悲秋”已成為點睛之筆。它的醒目和點睛之所在便是:秋天可以給處在不同經歷和心境的人以不同的感受,未必就絕對可悲,關鍵是詩人目睹如此蒼涼又如此磅礴的秋季的山景水狀,就不由得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漂泊異鄉(xiāng)、年邁多病的感慨之中,進而生出悲秋萬分之情。令讀者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心路的發(fā)展歷程及怦怦跳動著的情感脈搏。因此,頸聯(lián)就成為打開詩人復雜情感之門的鑰匙。
更為絕妙的是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與上聯(lián)的“無邊”“不盡”互相呼應、滲透: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景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詩人在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義上,添上久客孤獨的新意,融進悲愁苦病的情思,匯入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當然詩意就更見深亮厚重了。
四、高貴厚重的憂傷情字字滲透
本詩以令人耳目一新又震顫人心的一組詩句為首聯(lián),那么它又如何結尾呢? 緊接頸聯(lián),詩人寫自己備嘗窮困潦倒之苦,長年過著“生涯似眾人”的日子,國難家愁,令白發(fā)日漸增多,明知舉酒澆愁愁更愁,詩人仍欲以“濁”酒消“愁”,然而現(xiàn)在為護病而斷飲,連“濁酒”都不能喝了。他的心情該是多么的凄苦與沉痛。這無法排遣的深重的“愁苦”來自于“艱難苦恨”,“潦倒”不堪。其中既有對自己身世坎坷,老大無成的慨嘆,更有對時局的憂慮和痛心。這說明,詩人早已把身體的多病、困窘潦倒的個人“私”愁緊緊地聯(lián)結在國家命運、時局多難上了??少F的是,不論生活怎樣困苦,也不論漂泊到什么地方,他總是在關心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掩卷回味,詩人憂國憂民、愛國傷時的情操如臨其境,讀者似已觸摸到了詩人心靈震顫的琴弦。詩人豐滿、立體的形象躍然紙上,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另外,這首詩在“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字字精點,無一虛設,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他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性的賦予七言律詩以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內容。《登高》便是其中一首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人們稱贊它為“杜詩七言律詩第一”,更推崇此詩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可見其價值不凡。
總之,此詩思想感情博大深厚,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表現(xiàn)手法沉著蘊藉,藝術性很強,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換言之,此詩的感情基調是悲涼的,但作者善于挖掘內心世界,因而這種悲涼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加上全詩的對仗,字句精當,令讀者自始至終均感受到透過沉郁悲涼的詩句顯示出的磅礴氣勢和詩人按捺不住的情感熱浪!
附詩: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