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來說,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或經(jīng)常)在適當(dāng)位置補(bǔ)償一個平聲。 常見的有:
1、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換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則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這種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里是很常見的,幾乎和常規(guī)的律句一樣常見:
[唐]王維《觀 獵》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xì)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別》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這兩首的第七句就是這種格式!
2、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應(yīng)該補(bǔ)償一個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xiǎo 筱韻), 處處聞啼鳥(niǎo筱韻)。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shǎo筱韻)。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第一字該平而仄,犯“孤平”,當(dāng)句救,第三字變?yōu)槠?/span>) 平仄平平仄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拗)驚天(救)上人。
?
3、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第三字改平聲來補(bǔ)償。這樣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拗)盡,春風(fēng)吹(救)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第2、3種拗救情況可以聯(lián)合使用!
5、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則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入聲)不(入聲)轉(zhuǎn),遣恨失吞吳。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
近體詩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
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叫孤平,因?yàn)槌隧嵞_之外,只有一個平聲了。七言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聲。在詞、曲之中也一樣。
2、三平調(diào)
在平腳的句子里,末尾三字都是平聲,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調(diào)”,也是大忌!絕對不允許的!在古風(fēng)和古絕里則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損傷詩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損傷意境,可以重字! 例如: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近體詩的對仗
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lián),第三四句叫頷聯(lián),第五六句叫頸聯(lián),第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一般是必須對仗的,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是可對可不對的。絕句形式上等于律詩的一半,對仗與否是自由的。
對仗要求同類的詞相對,詞大約可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形容詞 3、數(shù)詞(數(shù)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丁釉~?。贰⒏痹~?。浮⑻撛~?。埂⒋~
注:a、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shù)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d、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對。e、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連綿字只能和聯(lián)綿字對,而且詞性同類。如:鸚鵡對鴛鴦(名詞),逶迤對磅礴(形容詞),躊躇對踴躍(動詞)?! C荒軐C詈萌嗣麑θ嗣?,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xì)分:
1、天文?。?、時令?。?、地理 4、宮室?。怠⒎棥。?、器用?。?、植物 8、動物 9、人倫?。保?、人事?。保?、形體……
?
如何記住近體詩的格式?
其實(shí)詩的基本句式就四種,七言只是五言的擴(kuò)展(可平可仄字有規(guī)律)。記住這些后,再掌握粘對規(guī)律和拗句拗救,詩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