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濕熱病的轉歸(從化)
圖1
同學們,上次課講了濕熱病的辨治法則,根據(jù)濕邪所在的不同部位,選用不同的藥物,同時要配合彌漫三焦的特點,加入健脾益氣,醒胃消導的藥,因為濕邪在氣機不通暢的情況下,它不容易化,所以要配伍理氣行滯的藥物。
除此之外,濕熱病還有一個不同于傷寒和溫熱病的特點,由于它是濕和熱兩種邪氣,濕為陰邪,熱為陽邪,在病變的過程中,這兩種邪氣的比重發(fā)生變化,病情要發(fā)生變化,證候也可以轉化。所以根據(jù)它這個特點,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叫“轉歸”,所謂轉,是在病變的過程中它要發(fā)生轉化,轉化的結果,那它就不再是濕熱病了,一旦發(fā)生了轉化,或者是向溫熱病發(fā)展,轉化成溫熱病?;蛘呤窍蚝疂癜l(fā)展,轉化成寒濕病。就是轉化的結果啊,濕沒了,只剩下熱?;蛘呤菬釠]了,不僅只剩下濕,而且又出現(xiàn)了寒,變成了寒濕病。所以最后的歸屬不一樣,轉歸啊,就是轉化以后的歸屬發(fā)生了變化。
傷寒沒有這種問題,傷寒就是寒邪化熱入里。溫熱病不管是衛(wèi)氣營血哪個階段,它都是熱邪,始終是熱邪傷陰。因為它們的邪氣性質很單純。
濕熱病不同。但是它這個轉化過程是有條件的,它也不是平白無故地轉化,它是順從了某種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轉化,所以以叫“從化”。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圖形演示:3:20)
〈1〉從陽化熱
第一種是“從陽化熱”。所謂從陽化熱,是濕熱邪氣順從了屬陽的因素,而向熱的方面轉化:
一般有三種情況。1.熱邪偏盛。一種情況是濕和熱兩種邪氣里面熱邪偏盛。它本來就熱重,在病變的過程中,熱越來越明顯,最后熱把濕給化沒了,比如說暑溫、伏暑,它這種病本身就是暑熱盛而夾濕嘛,就容易向那方面轉化,當然濕溫也可以。
2.陽盛體質。再一種情況,和人的體質有關。人的體質它就是素體陽盛。陽盛體質的人,陽氣充足啊,容易把濕邪最后化掉,由于陽氣的作用使?jié)裥白詈蠡瘺]了,只剩下熱。陽盛嘛,當然它不可能把熱化沒了,它可以把濕給化掉。
3.過用溫燥。再一種情況,和治療有關。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使用溫燥藥物。當然治療濕熱病,肯定要辛溫開郁,苦溫燥濕,但是你要掌握一個尺度,能夠把濕化沒了,燥沒了,就達到目的了。如果過量地使用,濕是化沒了,但是熱起來了。一般的情況下,熱和濕裹在一起,有形之濕去了,無形之熱就不獨存,它和濕就一起散掉了。但如果大量地使用溫燥藥,濕雖然燥掉了,熱起來了。這三種情況()最終都可以導致濕熱病化燥成溫。什么叫成溫呢?就是濕沒了,就變成了溫熱病。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在熱邪偏盛、陽盛體質、過用溫燥階段)是在氣分濕熱,特別是在中焦,中焦脾胃的氣分濕熱這個過程進行的,這個過程化燥成溫以后,它可以出現(xiàn)氣分的溫熱證,溫熱病的氣分證。進一步發(fā)展,可以入營、入血,按照氣、營、血傳變,那就完全和溫熱病一樣了,就按溫熱病辨證論治,它不再是濕熱病,性質變了,轉了以后,它的歸屬,歸于溫熱病。
〈2〉從陰化寒
第二種情況是“從陰化寒”,順從了屬陰的因素,而向寒的方面轉化。
屬陰的因素:
濕邪偏盛。比如說,它感受的邪氣就是陰邪,陰邪是指濕邪。本來就是濕邪偏盛,或者就是濕。
陽虛陰盛。另外一個因素,和體質有關,陽虛陰盛的體質。陽虛一般來說是指脾陽虛,脾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陰盛的原因是由于陽虛。
過用寒涼。再一種情況,濕熱病啊應該是以辛溫、苦溫藥為主,辛開苦降,如果熱也盛,可以加苦寒。在一般情況下,濕邪重的時候,應該是辛溫、苦溫。但如果用寒涼藥用得太早,或者用得太過,寒涼藥就損傷陽氣。因為沒有那么大的熱,它就損傷陽氣。最終的結果導致熱沒了,濕不去,而且脾陽損傷了,陽氣不足,最后轉化成寒濕病。濕并沒有解除,濕還在,但是由于陽氣不足了,它不可能是熱了,所以最后變成了寒濕病。寒濕病不是濕熱病,也不是溫病,因為沒有熱就不是溫病了,變成寒濕病就按照寒濕病去治療,干姜、附子、肉桂、桂枝、川椒,這一類的藥,這就不是溫病的治法了。吳鞠通的《溫病條辨》里邊,在濕熱的后邊,在濕溫病的后邊,或者在前邊,他都有寒濕病,為什么呢?因為濕熱病最后可以從陰化寒,轉化成寒濕病,雖然那個不是正文,應該說是附篇,它不屬于溫病,但是因為它是從溫病轉變來的,所以他附在里邊了。
這個叫做轉歸,轉化以后歸屬發(fā)生了改變,它(從陽化熱)變成了溫熱病,它(從陰化寒)變成了寒濕病,都不是原來的濕熱病了。
在這個(從化)過程中,轉化是有前提的,是要順從屬陽的因素,或者屬陰的因素,它才會發(fā)生轉化,所以叫從化。
這里濕熱病的一個特殊的情況。
概念
下邊啊開始講濕溫病。
前面咱們大概地介紹了一下濕熱病的辨治規(guī)律。濕熱病包括暑溫、濕溫、伏暑,也包括濕熱疫,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濕溫,可以說,濕溫是濕熱類疾病的代表,因為什么?暑溫和伏暑以熱為主,是溫熱夾濕,而最系統(tǒng)地演變的還是濕溫。下面咱們就開始講濕溫病。
首先它的概念,什么叫濕溫?濕溫病多發(fā)生于夏末秋初雨濕季節(jié),其它季節(jié)有沒有呢?可以有,其它季節(jié)有不叫濕溫,叫伏暑。所以吳鞠通說:“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如果發(fā)生在夏末秋初、雨濕季節(jié),有這種表現(xiàn)的,就是濕溫,它是外感濕熱病邪引起的,首先它的病因是外感濕熱邪氣,引起的以身熱不揚,氣機阻滯,脾胃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溫病。要具備這些特點,它就是濕溫,是溫病里面的一類,一個類型。
濕溫病多發(fā)于夏秋雨濕季節(jié),它是外感濕熱邪氣所引起的,以身熱不揚、氣機阻滯,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溫病。
它的特點包括在濕熱病的特點里邊,因為它就是濕熱病嘛,有這么四個方面:
第一,季節(jié)性強。多發(fā)生在夏秋之交,夏末秋初。
第二,以脾胃為中心,彌漫周身,阻滯氣機,導致水液代謝失常,中心在脾胃,但是不局限于脾胃,它有彌漫的特點,彌漫到周身,三焦都有濕,三焦的氣機不通暢,水液代謝失常。
第三個特點,多出現(xiàn)矛盾癥狀,就是有熱,但是熱又顯現(xiàn)不出來,出現(xiàn)了一系列和熱病不相符的癥狀,有矛盾。從根本上說矛盾不矛盾呢?從本質上說不矛盾,因為它就是濕、熱兩種邪氣所造成的,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邪氣就是兩種,所以它反應出來的就是兩種表現(xiàn),濕要表現(xiàn)濕的特點,熱要表現(xiàn)熱的特點,這兩種邪氣各自都要表現(xiàn)特點,那癥狀還不矛盾嗎?而且是以濕為主,熱裹在濕中,它自然是濕邪的癥狀突出。所以看似矛盾,從本質上說,從病因病機上去分析不矛盾。也可以說它矛盾,因為它邪氣就是矛盾,一陰一陽。
第四個特點,病程長,纏綿難愈。因為濕邪本身就是重濁粘膩。它粘,粘滯在人體,不容易速除,不能很快去掉,所以病程長,纏綿難愈。
關于濕溫病的病名,《難經(jīng)》里邊就已經(jīng)提出來了,“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它是五種傷寒里邊的一種。后世也不斷地對這個病有描述,最后到薛生白和吳鞠通描述得最清楚。薛生白的《濕熱病篇》,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對濕溫的辨證論治提出了一系列的方藥,薛生白主要是提藥,吳鞠通呢列了很多方,這樣濕溫病的辨證論治就形成了一個體系,給后世提供了臨床的基礎,我們就可以使用這些方劑。(這)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什么???西醫(yī)所說的傷寒,因為這個名詞當初翻譯的時候,翻譯西醫(yī)名詞的時候就翻成傷寒了,這個傷寒呢和中醫(yī)的《傷寒論》里邊的傷寒容易混淆,所以一般習慣上給它加個“腸”字,因為它是腸道的疾病,習慣上叫腸傷寒、還有副傷寒、鉤端螺旋體病,前面暑溫里面咱們講過,鉤端螺旋體病可以表現(xiàn)為暑溫的特點,有的時候它也表現(xiàn)為濕溫的特點,濕也重,也有,還是會出血,但是呢它不是溫熱性質的,它表現(xiàn)為濕熱性質。還有流行性感冒,還有血吸蟲病,以及其它沙門氏菌屬感染的疾病。傷寒、副傷寒就是沙門氏菌,沙門氏菌屬種類很多,它除了可以導致傷寒、副傷寒之外,還可以導致其它感染性疾病。
1.病因病理
圖2
下邊咱們介紹第一部分,病因病理。病因不復雜。濕熱病,外感濕熱邪氣,作為濕溫病來講,它初起是以濕為主,濕和熱兩種邪氣以濕為重。同時這個病的發(fā)生,從病機上來說它和人的脾胃功能有關,如果脾胃功能健全,正常,不容易發(fā)病。最容易發(fā)病是脾胃功能不好,平常就有水濕內(nèi)停,這樣外來的濕熱侵犯人體之后,脾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它不能正常地把它排除,邪氣就更容易進入體內(nèi),所以更容易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內(nèi)外因結合起來分析。就是吳鞠通所說的,“內(nèi)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內(nèi)蘊水谷之濕的人,最容易感受時令之濕而發(fā)病。濕熱病侵犯人體以后,初起它先侵犯上焦,在上焦階段應該說初起是在衛(wèi)分,但是因為濕熱是彌漫性的邪氣,它可以同時向里彌漫,表現(xiàn)為衛(wèi)氣同病,以濕為主,衛(wèi)氣同病。
在上焦是不是就僅限于表證?或者衛(wèi)氣同病?也不一定。它還可以釀生痰濁,(釀痰蒙蔽心包),熱和濕互相糾纏,在糾纏的過程中熱邪煎熬了濕,把濕邪凝聚、濃縮,生成了痰。這時候濕還在,就是濕痰蒙蔽了心包。病也在上焦啊,所以這又是一個類型。(圖形演示:20:22)
初起上焦有兩個類型:一種是衛(wèi)氣同病,表現(xiàn)為惡寒為主,身熱不揚。另一種就出現(xiàn)神志的改變,都屬于上焦病。
上焦(病邪)不解,就傳于中焦,中焦的濕溫病初起是濕重于熱,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人體的陽氣虛,平素就陽氣虛,或者是過度地使用了寒涼藥,它可以向寒濕轉化,變成寒濕病。
如果說陽氣不虛,使用藥物也不寒涼,它可以向濕熱并重轉化。就這么發(fā)展了,出現(xiàn)濕熱并重。
再進一步發(fā)展,如果你仍然使用大量的溫燥藥物,人體的陽氣也盛,它就表現(xiàn)為熱重于濕。
這么三種(濕重于熱、濕熱并重、熱重于濕)類型,一般來說,濕溫病初起見這種類型(濕重于熱),再發(fā)展(濕熱并重),再發(fā)展(熱重于濕),越來熱越重,開始是濕重。
發(fā)展到這個階段(熱重于濕),由于熱為主了,它可以從陽化熱,轉化成溫熱病。
它沒有向這邊(化寒或化熱)發(fā)展,可以傳入下焦。傳入下焦是指大腸和膀胱,導致水液代謝的障礙,或者是飲食物代謝的障礙,出現(xiàn)大、小便的失常。
下焦啊也有一個濕重、熱重的問題。就是說下焦的濕熱也有的偏于濕熱,也有的偏于濕重,就是從這邊就來了,(從中焦的濕重于熱就轉化成下焦的濕重于熱),它沒有這么轉化,(中焦的濕重于熱沒有轉化成中焦的濕熱并重或熱重于濕),這個中焦的濕熱直接就傳到下焦了,也有這個情況。
或者是逐漸地轉化,熱重于濕,都有可能。(圖形演示:23:42)
總歸啊,濕熱病的病機演變就是這么個規(guī)律,初起,上焦,衛(wèi)氣同病,可以蒙蔽心包,也可以向中焦傳變。中焦傳變,首先出現(xiàn)濕重于熱,然后是濕熱并重,再發(fā)展熱重于濕。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由于人體的陽氣盛,或者陽氣虛,或者大量地使用寒涼藥,或者大量使用溫燥藥,有兩種從化的形式可以轉變。如果它沒有轉變,可以再向下焦傳,濕重,可以出現(xiàn)下焦?jié)裰氐淖C(候),由中焦的濕重傳入下焦還是濕重,或者下焦出現(xiàn)熱重于濕。無非就這么幾種類型。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濕邪為主,一般來說不傷陰,它不化燥成溫,不入營、血,始終是在氣分留連,是濕熱留連氣分,不管是上焦、中焦、還是下焦,都以氣分證為主。不化燥,可以說它不出現(xiàn)營分證、血分證?;镆院竽蔷妥兞?,性質就變了,可以入營、血。
2.診斷要點
第二個,診斷要點。根據(jù)什么診斷它是濕溫?
首先,發(fā)病季節(jié),夏末秋初,也叫夏秋之交,這個季節(jié)要高度警惕濕溫病。濕溫哪是腸道傳染病,它容易從消化道傳染,這個季節(jié)如果飲食不潔,接觸病人,很容易傳染。
第二個方面,它起病緩慢,初起雖然有惡寒發(fā)熱的表現(xiàn),但是它惡寒重,熱勢不揚,頭身重痛,不可作感冒看,因為沙門氏菌屬也可以導致感冒啊,沙門氏菌屬感染很類似感冒,但是要注意,要高度警惕,不能作為一般的感冒看,因為這種病人,他從開始就表情淡漠,反應遲鈍,人發(fā)呆。吳鞠通說呀,“伏暑、濕溫,吾鄉(xiāng)俗名秋呆子”,說我們老家叫秋呆子,北京叫秋傻子,“悉以陶氏《六書》法治之”,說一般的醫(yī)生啊不認識這個病,都按照《傷寒六書》的方法,用傷寒的方法治療,“不知從何處學來”,不知從哪學來的,一般都采取傷寒的方法,就是“醫(yī)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誣乎”?是醫(yī)生呆,反說人家這個病呆,你不懂,說人家呆,這不是誣蔑人家嗎?這是表現(xiàn)遲鈍,反應遲鈍,呆傻。這個就不是感冒了啊,感冒的病人精神不振,但是它并不呆啊。這要提起高度的警惕。
同時還有消化道的癥狀,胸脘痞悶,或者惡心,舌苔垢膩,又厚又膩,脈濡緩,你要把它鑒別開來,因為這個季節(jié)的病也挺多,病人也挺多,初起都是濕熱,感冒也可以有濕熱病,濕溫也可以有濕熱,它反應不一樣。
三,它傳變較慢,病勢纏綿,所以病程長。在這個病程長的過程中,以濕熱留戀氣分階段時間最長,得持續(xù)大概二十多天,這時間最長。不著急,治這種病不能急,一急就壞事。這熱老不退呀,是不是我用的藥不對呀?石膏、黃連、黃芩上吧,一上,濕邪冰伏了,越冰伏時間越長。它這個病的特點就是長,所以醫(yī)生要有耐心,囑咐病人也要有耐心,不要著急。
第四個方面,在病變過程中,可以見到白?,但是呢現(xiàn)在不容易見到了,現(xiàn)在濕溫就少,不用說白?,就更少了,基本上見不到了。第二周、第三周,也就是第十四天到二十一天這個階段,可以出現(xiàn)腸出血,腸出血當然從大便出來了。這個便血是鮮紅的,或者是紫的,紫紅的。不是大便里邊帶血,它就直接就下血了,可以出現(xiàn)嚴重的出血。如果嚴重了,止不住,可以導致虛脫亡陽,氣隨血脫,陽隨血亡,而且這種出血止不住,手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注意。上午我跟大家說,飲食一定要注意,二到三周的時候,是腸粘膜廣泛潰瘍,整個血管都暴露,一吃硬的東西,不好消化的,腸道的血管破裂,就可以大出血,因為它是廣泛的潰瘍,面積特別大,沒有辦法止血,很難。為什么說像這種病人飲食要特別控制?要流食、半流食,就是這個道理。過了三周以后,潰瘍面開始修復了,逐漸地就恢復了。就是說,病變過程中可以出現(xiàn)白?,也可以出現(xiàn)腸出血,腸出血大概是占濕溫病人的百分之十五,六個人里頭有一個,就這么個機率,所以一定要注意。
再有一個鑒別。暑濕病和伏暑,和本病很相似,它都有濕有熱。但是暑溫起病急,初起高熱,口渴,大汗,心煩,脈洪數(shù),脘悶身重。它是以熱邪為主而夾濕。另外,季節(jié)靠前,它是在夏季。
濕溫病發(fā)生在夏秋之交。暑溫初起雖然有濕有熱,是以熱為主,熱象重,濕輕。濕溫病初起,濕重,熱象不顯。伏暑病和本病也很相似,這可要注意了,伏暑病和濕溫的區(qū)別就是季節(jié)不同,伏暑發(fā)生在秋后,或者是冬天,秋、冬發(fā)病,它的臨床表現(xiàn)和濕溫很相似,特別是濕熱并重和熱重于濕,而且呢從病程上來說,伏暑病也包括腸傷寒、鉤體病,特別是腸傷寒,伏暑晚發(fā)嘛,實際上就是濕溫病,不過就是發(fā)病季節(jié)錯后而已,可以說啊,濕溫病多發(fā)于夏秋之交,就是在八月中到九月中這一段。這一段時間因為自然界濕熱熏蒸,是腸傷寒的高發(fā)時節(jié)。到了秋后、冬天,也不是不可能發(fā)生,散在的也有,實際上是一個病,就是季節(jié)不同。要注意,主要是和暑溫(相)鑒別,伏暑咱們后邊要講。
3.辨證論治
關于濕溫病的辨證論治,那就簡單了,上節(jié)課咱們給大家作了一個概括的敘述:濕熱邪氣在上焦,辛溫宣透,芳香化濕,簡稱辛宣芳化法,它的作用是使腠理疏通,通過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氣機通暢,微有汗出,邪從汗解,小汗,通過小汗逐漸地向外透發(fā)濕熱邪氣。因為它是小汗,不可能一次把邪氣排清。所以它病程就長啊,就慢哪,你治療要有耐心,不能著急。如果說用大汗,麻黃、桂枝,不僅發(fā)不出汗來,把濕熱給發(fā)起來了,上蒙清竅,內(nèi)閉心包,“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
濕熱傳到中焦,以辛味和苦味為主,辛能開郁,苦能燥濕。如果濕重,應辛溫配苦溫,辛開苦降,燥濕降濁。如果濕熱并重,加入苦寒,還是辛開苦降,清熱、燥濕、降濁。如果熱重,那就以清為主,那是暑溫里邊咱們已經(jīng)講過了,可以用白虎加蒼術湯。
熱邪深入下焦,導致了大、小便的排泄失常,因勢利導,用淡滲利濕的方法,使?jié)駶釓男”阃饨?,熱呢也就隨著濕出去了。如果說熱也重,可以加清利的藥,苦寒清利的藥,比如梔子、竹葉,這樣淡滲清利,消除下焦的濕熱。
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脾主運化水濕,胃主受納水谷,要加入健脾醒胃的藥,促進脾胃功能的振奮,濕邪就容易排除。要加健脾益氣,醒胃消導藥。因為濕熱病它彌漫三焦,容易導致氣機阻滯,氣不通則濕邪不能去,氣化功能恢復不了啊,濕邪沒有通路,排不出去,所以一定要加理氣行滯的藥。這里邊還要考慮到肺主通調水道,要宣肺。
這幾個方面都照顧到了,還要考慮到,濕熱邪氣它是彌漫性的,它雖然在上焦,也彌漫中、下;它在中焦,也向上、下彌漫;在下焦也向中上焦蒸騰,也彌漫。所以治療要兼顧三焦,治上不忘中、下,治中不忘上、下,治下不忘中、上。所以選藥的時候要配合一下。這就是說治療濕熱病的方劑為什么多相似?每一個方都差不多,僅一、兩味藥之差而已,因為它都要兼顧三焦。
濕熱病治療好之后,還要注意飲食方面的禁忌,尤其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在它的中、后期,第二、三周,或者是剛剛立痊愈,一定要節(jié)制飲食,油膩、甜、粘、生冷,凡是不易消化的食物,一概要控制。說秋傻子,這種人他不想吃飯,不饑不食,“餓不死的傷寒”,一個禮拜不吃沒有問題,因為他脾胃呆鈍,當然現(xiàn)在住院肯定要輸液,要給他補充養(yǎng)分,但是從口腔進入的食物,一定要注意,要流食或者半流食,千萬不能吃生冷、油膩、甜、粘這一類的食物,如果進入腸道,加重負擔,很容易導致出血。在生活上,除了吃飯之外,還要注意其它的護理,因為他即使是已經(jīng)熱退了,開始痊愈了,他脾胃功能沒有恢復,正氣沒有完全復原,所以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受點涼就容易感冒,感冒可以(引起)復發(fā)。飲食不適當可以復發(fā),過度的勞累可以復發(fā)。不管哪種情況導致復發(fā),復發(fā)后的病都比原來重,為什么呢?原來他是健康人得病,復發(fā)(后)他是虛人得病,所以治療起來更為困難,這個后果一定要考慮。
講義對濕溫病的分類,辨證論治,是按照濕和熱的比重,按照濕重于熱、熱重于濕、濕熱并重,按濕和熱的比重分類。咱們就按照這個分類講,但是在這里邊還要考慮,不管是濕重、熱重,還是并重,它一般都是從上焦到中焦,到下焦,逐漸傳變。所以咱們還是按照這個分類,濕重于熱、濕熱并重、熱重于濕,底下呢,按照上、中、下三焦,是以濕重、并重和熱重為綱領,底下呢再按照三焦傳變。,,
①濕重于熱
(1)濕遏衛(wèi)氣
表里同病(上焦)
臨床表現(xiàn)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第一個證候類型啊,大類,是濕重于熱,在這一類里邊所講的都是濕邪為主,但是因為它的階段不同,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和治法都不同。
第一個類型是講濕遏衛(wèi)氣。,它是濕熱兩種邪氣,以濕邪為主,阻遏在衛(wèi)分和氣分,為什么呢?因為濕邪是彌漫性的邪氣,它是侵犯衛(wèi)分,但是從衛(wèi)分向里彌漫,影響到氣分,按照八綱領辨證來說就是表里同病,部位在哪兒呢?在上焦,結合三焦辨證來說呀,部位在上焦,表里同病。
臨床表現(xiàn),惡寒少汗,或者無汗,身熱不揚,午后熱甚,頭重如裹,身重肢倦,面色淡黃,發(fā)熱面不紅色,淡黃,表情淡漠,反應遲鈍,人發(fā)傻,四肢發(fā)涼,胸悶脘痞,納呆不饑,甚或嘔惡,甚至于可以出現(xiàn)惡心嘔吐,這不是主癥,可有可無,所以是或有癥,主癥是必有癥,或有癥是兼癥。那就是說呀,作為這個證候,必須有主癥才能成立,比如說像這個證候,沒有惡寒發(fā)熱,它就不叫衛(wèi)分證了,這是必有癥,主癥;惡心嘔吐有的病人有,有的病人沒有,有沒有?不影響這個證候的存在,是兼癥,或有癥是兼癥。大便溏滯,溏滯不爽,小便不利,色黃,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為什么說它在上焦?為什么說它是衛(wèi)氣同?。繛槭裁凑f它濕重?這個證候啊你要分析它,得從這三個方面分析,它出現(xiàn)惡寒身熱,所以說它有表證。肺主表,因為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你不管從皮毛而入,從口、鼻而入,都首先犯肺,肺在上焦,所以說它是上焦,所以說它是上焦證。它這一系列表現(xiàn),都是濕重,熱象不顯,所以說它是濕重于熱。
怎么分析這個證候?惡寒、身熱不揚,寒和熱比較起來,熱象不顯而惡寒突出。原因,濕邪粘滯,阻滯氣機,體表氣機不暢,陽氣不能宣通,所以它突出的表現(xiàn)惡寒。有沒有熱呢?有,寒熱是同時存在的,但是不明顯??梢?/span>有汗,因為它是濕熱病,它不是寒,邪氣不是寒,是濕熱,可以有少量的汗,但是不會多,而且是粘汗,那是濕邪。午后熱象較重,因為午后是陽明主令,申時啊,也就是日晡潮熱,但是它沒有那么明顯,因為它本身就不是高熱,所以不叫日晡潮熱,日晡的時候體溫更高一點,因為午后申時是陽明主令,陽明多氣多血之經(jīng),這個時候正氣充盛,抗邪有力,而體溫相對來說較高,這種病人初起體溫一般也是在三十八度左右。這些表現(xiàn)都類似感冒,你就包括頭重如裹,身重肢倦,都類似于一個暑濕感冒。怎么鑒別?他出現(xiàn)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總而言之都是因為濕,濕是有形之邪,重濁粘膩。體內(nèi)進了濕了,那不就加重了嗎?所以周身覺得沉重,頭也覺得發(fā)沉。氣血不通就通,就頭痛,但是痛和重比較起來,重為主,痛沒有重明顯。它和感冒不同點在于,面色淡黃,表情淡漠。感冒的病人它不影響神志啊,這種病人從開始就發(fā)傻,所以叫“秋呆子”嘛,這是濕濁蒙蔽。它雖然沒有完全把心包蒙蔽住,但是因為濕濁像一團霧一樣,籠罩在胸腔,這神志也就不正常了,神志不能自由來往了,神不能象正常人一樣那么清醒,昏昏乎乎,所以濕濁彌漫在胸部,上焦嘛,它蒙蔽了清陽,清陽不宣,神志活動發(fā)生了障礙,但是并不嚴重,反正雖然遲鈍,他并不昏迷,說什么都知道,他也能說,你也能問,都能應答,但是他表情淡漠,無欲貌,形容腸傷寒的病人沒有任何欲望,給就吃點,吃也吃不多,不給也不要,三天沒人理他,他也不著急,什么欲望都沒有。這和感冒就不一樣了,這要高度警惕。四肢發(fā)涼,是因為陽氣不通,濕阻氣機,陽氣不能正常地宣發(fā)。濕邪彌漫在里,氣機不通,胸脘痞悶。因為氣機不通,胃氣不降,胃也呆鈍,里邊有濕啊,它就納呆不饑,不想吃飯,沒有饑餓感,甚至于胃氣再不降,上逆,還可以出現(xiàn)惡心,再嚴重還可以吐,但是不劇烈,這個癥狀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嚴重點,有,輕的就沒有。
由于濕邪下注到大腸,大便就溏泄;因為濕阻氣機呀,腑氣不通,所以它雖然稀,它又不爽,排便哪不通暢,出來的是稀便,但是排的時候有困難,一點點往外擠,而且完了以后很不容易擦凈,粘粘糊糊。小便不利,水道不利啊,氣機不暢啊,顏色發(fā)黃,舌苔是白膩的,因為它熱蘊濕中,以濕為主,所以不黃膩,脈象濡緩,緩怠無力,懶洋洋,軟綿綿,不數(shù)。
這是它初起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來啊,它雖然是初起,是在衛(wèi)分,已經(jīng)彌漫到氣分,所以說它是衛(wèi)氣同病,它這一系列的表現(xiàn),熱勢很不明顯,都是濕阻氣機,濕蒙清陽,這類的表現(xiàn)突出,所以診斷它濕重于熱,在上焦,是衛(wèi)氣同病。
休息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