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為較常用中藥,是治療胃熱嘔噦、呃逆的良要藥,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出的中間層。關(guān)于竹茹炮制方法,在歷代本草中記載較少,最早從宋代開始就采用不同方法進(jìn)行炮制,自古有炒制、姜制、醋制、朱砂制等幾種,現(xiàn)今常用的炮制品主要為生竹茹和姜竹茹等兩種,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有別。那么,中藥竹茹是怎樣炮制的呢?不同炮制方法在臨床應(yīng)用又如何選擇呢?
一、竹茹現(xiàn)代常用的炮制方法
1、竹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和硬皮,切段或揉成小團(tuán)。
2、姜竹茹:取竹茹段或團(tuán),加姜汁拌勻,稍潤(rùn),待姜汁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如烙餅法將兩面烙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竹茹每100kg用生姜10kg。
二、竹茹的炮制性狀
1、竹茹:為彎曲絲條狀小段或小團(tuán),呈淺綠色或黃綠色,質(zhì)柔軟而輕松,有彈性,氣微,味淡。
2、姜竹茹:為彎曲絲條狀小段或小團(tuán),表面顏色加深,有少許焦斑,微有姜的氣味。
三、竹茹的炮制意義
1、竹茹:味甘,性微寒。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生品長(zhǎng)于清熱化痰、除煩。多用于痰熱咳嗽或痰火內(nèi)擾,心煩不安。
2、姜竹茹:姜制后能增強(qiáng)降逆止嘔的功效,多用于惡心嘔吐。
四、竹茹炮制的臨床應(yīng)用選擇
1.生用
(1)肺熱咳嗽:常與黃芩、瓜蔞同用,具有清化熱痰,清熱除煩作用,可用于痰熱咳嗽,咳痰黃稠,痰火內(nèi)擾,心煩不安。
(2)心煩失眠:常與陳皮、茯苓、半夏、枳實(shí)等同用,具化痰清熱除煩作用,可用于膽火夾痰,犯肺擾心所致的胸悶痰多、心煩失眠、驚悸等證,如溫膽湯(《三因》)。
2.姜制
(1)惡心嘔吐:常與黃連、陳皮、半夏等同用,具除煩止嘔作用,可用于痰熱互結(jié),胃熱嘔吐者。配伍陳皮、人參、生姜等益氣和胃藥,可用于胃虛有熱而嘔吐者。如橘皮竹茹湯(《金匱》)。
(2)妊娠惡阻:常與黃芩、白術(shù)、蘇梗等同用,具安胎和胃作用,可用于妊娠胃氣不和,脾運(yùn)失常,胸脘痞悶,惡心嘔吐等。
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