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王莽的改制,嚴重脫離了社會實際,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干擾,進一步激化了西漢后期以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他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對象,成為眾矢之的,造成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如綠林、赤眉起義等。
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fā)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nóng)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guī)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王莽也意識到政策的失敗,改革三年以后,王田,奴婢可以私自買賣了,他又想把國內(nèi)矛盾轉(zhuǎn)移到對外戰(zhàn)爭中去,確遭到了臨近部落氏族如匈奴的反對,在戰(zhàn)爭中他增加賦稅,強征民夫,使得社會,階級矛盾加劇,因此各地造反軍隊紛紛起義,赤眉綠林軍才得以誕生。
總而言之,王莽改革沒有從實際出發(fā),忽略了國情,也沒有以正確方式解決國內(nèi)矛盾,反而使矛盾加劇,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當王莽實行改革時,為了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不惜得罪所有的人。例如,對社會矛盾的焦點土地和奴婢問題,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
每個不足八個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過一井,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里,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根據(jù)制度受田。還規(guī)定,對膽敢說“井田圣制”壞話的人,違反法令造謠惑眾的人,都要押送到邊疆去。
擴展資料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鄲大名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tǒng)”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quán)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quán)。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tǒng)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quán)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凈,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
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jié)交賢士,對內(nèi)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后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于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于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
兩人于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quán)的不滿。不久后,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后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于是他主動巴結(jié)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坠馐侨?,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于謹慎。王莽于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
于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后又以各種罪名陸續(xù)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nèi)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guān)內(nèi)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
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jīng),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后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xiàn),由于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于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fā)生蝗災、旱災,饑荒時,各地農(nóng)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wèi)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
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后隨從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戰(zhàn)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于宛市之中,數(shù)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體。 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后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