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輪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采用并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yōu)椤胺帧偂被颉翱偂帧偂钡慕Y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然后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fā)展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jù)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fā)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后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后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條理,指思想、言語、文字的層次,也指生活、工作的順序。文章有條理,是指文章的內容有合理的層次,合適的順序。文章有條理,脈絡才會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會清晰地表達出來。
怎樣使文章有條理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以時間為序安排層次。以時間為序安排層次,就是要依據(jù)時間的推移安排內容的順序。這樣,線索清晰,時間感強,文章的條理清楚?!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這篇文
章,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組織文章的結構的。它在開頭先交待了戰(zhàn)斗任務——奪取“三九一”高地,隨后就以時間為線索一步步展開:
這篇文章,時間的標志十分明顯,內容的層次非常清楚。
(2)
以空間為序安排層次。以空間為序安排層次,就是依據(jù)地點的變化安排內容的順序。文章的內容隨地點的轉移而變化。一個地點,對應一個內容;幾個地點,就相應
地寫出幾個內容。這樣的文章,空間的線索清楚,內容的層次清晰?!秴⒂^劉家峽水電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就是按地點的變化安排層次的。
作者以地點的變化為線索,分四個空間的位置,寫了四個參觀的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3)以事情發(fā)展過程為序安排層次。以事情發(fā)展過程為序安排層次,就是依據(jù)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階段安排內容的順序。事情本身的發(fā)展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文章就分幾個層次?!独茄郎轿鍓咽俊愤@篇文章,就是這樣安排層次的。
作者按事情的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即接受任務——誘敵上山,痛擊敵人——吸引敵人,走上絕路——引上頂峰,英勇殲敵——臨危不懼,跳下懸崖,文章也自然分成了五個部分,層次感強,多而不亂。
(4)以材料性質為序安排層次。以材料的性質為序安排層次,就是依據(jù)作文內容的不同類別來安排內容的順序。作文內容有幾個類別,就寫幾個部分,讓它們并列排列,不重復,不交叉,各自獨立。老舍先生寫的《貓》,就是這樣安排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