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哪怕讀懂兩三句話,也已經不得了了,這是終身受用的智慧。
群經之首《周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道德經》中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是萬事萬物所遵循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而太極則是天地未開、陰陽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道”生了“易”,易就生了一個宇宙,叫混沌(太極)。《易經》就是描述這個宇宙形成以后的核心框架、運動變化狀況。
而《道德經》中的宇宙來源于什么?
老子說是“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謂“無中生有”,才有了宇宙,但老子不僅僅提出“無中生有”,他又提出“無和有,同體而異名”,這里面體現(xiàn)了老子辯證和哲學的宇宙觀。
如果說兩者各有什么偏重?我的理解,《周易》講的是整個宇宙一直在變化不停,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而《道德經》中,老子強調的更多是人在天道變化中應該秉持的態(tài)度,“天人合一”,世間萬物都有跡可循,我們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所謂“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都是指向人要“順應天道”。
如果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宇宙生成及運行的一個大思維,以及對社會歷史整體的、極具概括性的描述,僅用了五千言,是非常精妙的學問。
那么你讀《論語》會覺得是在背“校規(guī)”,是在學習并遵守一種“行為規(guī)范”,不是說不該學習《論語》,而是說讀《論語》時會有一種被教育的感覺。但是讀《道德經》不會。
所以說,老子是把自然人格化,而孔子是把人格自然化。老子關注的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孔子更關心的是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老子、孔子,他們都在“求道”,只是體悟的角度不同。
當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錄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很有趣,故事中老子將孔子批駁地面紅耳赤,大致意思是“孔夫子你不夠沉穩(wěn)、欲求太甚、不能內涵”,孔子回來后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今日見到老子,他才是真正的龍嗎?)
這個故事很有爭議,引起后世數(shù)千年的爭論,甚至胡適和錢穆為此論戰(zhàn)了三十多年,故事的真假暫且不論,但司馬遷的立場何在,一目了然。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作品,相傳是老子過函谷關時所作。又稱《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即《道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
其中幾個關鍵概念,暫且膚淺記錄:
什么是道?“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
什么是德?“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這個“德”不同于儒家的“德”。
道和德的關系?- 道為體,德為用。即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南懷瑾說《金剛經》是遮法?其實《道德經》也是遮法,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說的道,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道,所以老子用了很多哲學語言,莊子用了很多寓言故事,都是告訴你,什么”不是道“,把這些遮住了,剩下的“道”就慢慢去意會。
《道德經》的主題是“道法自然”。這個“自然”,不是20世紀從西方舶來的“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老祖宗文字里“自然而然”的“自然”,這里的“法”,是動詞,不是名詞。
老子的宇宙觀:無中生有。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說“無為”。“無為”不是說什么都不做,而是說不要刻意為之,要順其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與天下萬物融為一體,達到“無我”和“忘我”的境界,更強調的是先天的本性。莊子說“坐忘”,不是要你刻意去忘記,是要忘掉“生活是一場秀”,忘掉刻意的“表演”,做到表里如一。
《道德經》是眾妙之門,王德峰說,五千言道德經哪怕讀懂兩三句話,也已經不得了了,終身受用的智慧。其實你可以不讀完《道德經》,但如果掌握它所表述的幾種智慧,或者說幾個思維方式,就會讓人受益終身——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無論是禍是福,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相互轉化。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個方向走到最極端,就回到了它的對立面。注意,老子不會講儒家“過猶不及”這樣的語言,因為按照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定律,是和非、“過”和“不及”,天地并不會對那一邊有過分的偏愛,兩者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這一點對于理解老子的辯證很重要。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仁義孝慈忠義,將人的思維進行了道德上的綁架,恰恰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xiàn)。
就像那句著名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其實有兩種解讀:一種理解是如果天下人都知曉美的事物是美的,這就顯露出丑來了;都知曉善的事物是善的,這就顯露出惡來了。另一種理解是:如果天下都是人為的標準化的“美之為美”,美反而成了“惡”,有點繞,但在這樣的哲學思維里轉圜思考,很有趣。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爭的本質就是論輸贏。輸贏,也是人的欲望,凡是欲望,皆不是大道。真正不爭的人,就是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的人,天下便沒人與他爭。比較、攀比、執(zhí)念(我非要做…,我非要完成…)、用別人的尺子量自己、用自己的尺子量別人,都是爭。“不爭”,不是逆來順受,任人宰割,而是在我們生命那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的人生大智慧。
水利萬物,上善若水。《道德經》極其推崇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水是利他的,萬物都離不開水。這實際上是一種價值思維,你越有價值,你就越利于他人,你越沒價值,這個世界就會把你拋棄。從水的物理特性上看,它總往低處流,去人所不欲往之地,形人所不能成之形,卻又很難被壓縮,還真有一點“內圣外王”的哲學氣質。
如果一定要爭,就和“自己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只能說這個人有能力,而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柔弱生之徒,堅硬死之徒”,人之生也柔軟,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就會變成堅硬。草木生長的時候,那是柔軟,死后以后變得干枯。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強大,是為了保證強大后能好好活著,強大不是目的,而是我們活著的一種手段。
所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以陰柔的方式“有為”,這是老子”無為“背后隱藏的真正內涵。
要重視無的價值,“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盆子、杯子等器皿,內部是無的,但是能裝東西;人造的房子內部也無的,但能住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span>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人與物的關系,關鍵在一個欲字,無人則無欲,有人則有欲。前者是無我之境,后者是有我之境。萬物生生不已,所有奧妙,都是萬物本身的奧妙。這種奧妙,只有無欲,才看得到;有欲,看到的只是你所求,你所要。有用無用,全看有欲無欲。無欲,看到的是無用之物;有欲,看到的是有用之物。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對內,守住內部的規(guī)律;出奇對外打破外部的條件,內不正則亂,外不奇則不勝。
其實《易經》已經把“謙”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了。
你看易經中的“謙”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一個每個爻都是吉的卦,也從中看到謙卑是最有益的處世為人之道。所以《道德經》中說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說:“天下谷”、“天下溪”、“天下之牝”,甘居下流,不爭上游(第28和第61章),都是在說“謙虛”。
《道德經》精妙五千言,洋洋灑灑,其實一直在講“有”和“無”的關系。
先前的老子通過玄妙的理論、后來的莊子通過生動的寓言,揭示的就是此與彼、是與非、黑與白的樸素辯證法。
我們讀《道德經》,不用糾結它借用什么來描述“道”,其核心的要義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立統(tǒng)一樸素辯證的規(guī)律之下,如何秉持抱樸守一、和光同塵的智慧去行事,從而做到“道法自然”,“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也是《道德經》全書的最后一句點睛之語。
知易行難,“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愿你我能從老子的智慧中窺見一二,勤而行之,便能大為受用了。
三個石頭
2024.3.8
參考閱讀:
《國學開講》范曾
《道德經》李若水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