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自覺時間還多,對待萬事均不以為然。
就算說了錯話,做了錯事,都覺得有的是機會彌補挽回,等到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后,才恍然以往種種都沒辦法抹滅。
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就像是玄鐵烙印一般,傷口愈合后,仍會有丑陋的傷疤存在。
特別是對家人所造成的傷害,更會銘記一生。
但就像王小波所說:
“人到了中年以后,會發(fā)現(xiàn)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
當你看多了外界的勾心斗角,當你被工作的苦、生活的難折騰得疲憊不堪,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家,就是你在這世上最后的去處?!?/strong>
為了后半生的幸福安逸,年輕時,不管有多大本事,都別得罪這三個人,老了,會有報應(yīng)的。
不要辜負含辛茹苦的父母
俗語常說:
“心懷善意,能利人;心懷感恩,能利己?!?/strong>
學(xué)會換位,人生才能平衡;知曉感恩,歲月才有溫情。
對待有生育之恩的父母,更該如此。
年少時,他們不畏苦難,用堅實的臂膀,為我們遮風(fēng)擋雨,護佑我們成長。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但有時也是“啰嗦”的,“聒噪”的。
他們無法適應(yīng)我們的猛然成熟,面對世俗的險惡,他們總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囑咐,勸導(dǎo),干涉。
一心想證明自己的我們,會將這份關(guān)心誤認為是不信任,被親人否認操心,是成年人的難堪。
因此,面對父母的叮囑,我們會厭煩抵觸,甚至惡語相對,說出一些不尊不敬的話。
不耐煩的語氣,不和善的表達,會變成一把利刃,狠狠刺進父母的心,成為父母心中無法淡忘的傷害,也會成為你無法釋懷的遺憾。
與其讓它成為雙方都不愿觸碰的危險禁區(qū),不如從根本阻絕。
對父母多一些諒解,多一點感恩,不辜負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才是首要。
不要傷害同甘共苦的愛人
有人說,晚年生活幸福與否,從伴侶的狀態(tài)便能感知。
若是人到暮年,仍能攜手相伴,和善相處,那便是早年正確處理情感的體現(xiàn),反之,若是人到晚年,卻矛盾不斷,相看兩厭,那必然是因果使然。
早些年對伴侶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晚年的狀態(tài)。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兩個很有意思的新型詞語:滋養(yǎng)型伴侶和消耗型伴侶。
什么是滋養(yǎng)型伴侶呢?
實際上就是完完整整地了解彼此后,依然能體諒包容對方,欣賞她的美好,也能接受她的不堪。
以最真實袒露的模樣,依存同行。
而消耗型伴侶就更好解釋了,他們并沒有將妻子看作是同甘共苦的親人,而是把她當成免費的保姆,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毫無溫情可言。
有的男人還會將自己的失敗歸結(jié)在妻子身上,對其冷言嘲諷,將她的自尊隨意踐踏。
年輕時種下的惡果,終會在晚年體會到報應(yīng)。
因此,善待伴侶,才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父母離世,兒女遠行,身邊仍有良人陪伴,才是人這一生最大的福氣,不是嗎?
不要遺棄天真爛漫的子女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領(lǐng)路人,是未來人生走向的決策者,但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才是真正的因果循環(huán)。
比起領(lǐng)導(dǎo)服從的關(guān)系,他們更像是彼此成長,彼此成就。
畢竟人生漫漫路中,他們都是“新手”,子女是第一次做孩子,家長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jīng)驗可談。
真正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就應(yīng)該像是照鏡子,她對我好一分,我對她敬一寸。
情感天平始終維持平衡,生活才能安穩(wěn)幸福。
但有的人卻妄為父母,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卻不顧子女的感受。
孩子一出生便不管不顧,直接甩給奶奶或外婆,甚至有的家長,連母乳都不喂,直接讓喝奶粉。
對孩子的生養(yǎng)不負責(zé),對孩子的教養(yǎng)更不上心。
對于子女的需求依賴,他們更多的是無視,反感。
常處于壓抑氛圍下的子女,只會對父母產(chǎn)生抵觸,恐懼。
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無法愈合,所形成的隔閡,亦無法消除。
年輕時對子女的作為,就是老后子女對你的態(tài)度。
《華嚴經(jīng)》上說:
“一切諸報皆業(yè)生起,一切諸果皆從因生?!?/strong>
人生就是一個輪回循環(huán),生活的點滴福報,都是我們自己修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