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常說:“百善孝為先?!?br>
孝順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宣揚奉行的傳統(tǒng)美德,是判定人性的標準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承擔的責任,更是必須執(zhí)行的義務。
每個人對孝順的定義是不同的,很多人覺得努力賺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不再為錢財發(fā)愁,不再為生活瑣碎煩憂,這就是孝順。
但其實這種孝順是比較膚淺的,往往只能感動自己,不會給父母帶來本質(zhì)的寬慰。
真正的孝順并不僅僅是靠錢就可以做到的,或許人到中年才能明白,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其實就兩個字,那就是“理解”。
01
理解父母的難處
有人說:“沒有過共同經(jīng)歷就做不到感同身受。”
這句話是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最好詮釋。
年輕時,我們對父母總持有諸多埋怨,對他們的嚴苛態(tài)度,繁重工作,忙碌生活,都不能理解,更多時候會覺得與他們有代溝,做不到貼心相處。
但其實這一切感受都源于角度立場的不同,我們不曾經(jīng)歷他們所在經(jīng)歷的,所以根本做不到體諒。
只有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壓力,有了牽掛之后,才能理解父母的難處,才能理解那種萬事全壓在自己肩上的苦痛。
當自己身為人父人母時,最大的體驗其實是迷茫,畢竟我們沒有任何經(jīng)驗,并且在擁有新身份時,還得兼顧其他的社會角色。
不僅要應對工作的壓力,還得承擔起養(yǎng)育之責,處理家庭生活的瑣碎。
面對這種迷茫,忙碌,必然會暴躁,會崩潰,會情緒失控,這種負能量或許會波及到身邊的家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此或許會怨恨,但人到中年,親身經(jīng)歷過才明白這個過程有多艱難,父母做得已經(jīng)足夠好了。
因此,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其實是能理解他們的不易,對他們多一些體諒和寬容,耐心相待,真心相陪,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
02
理解父母的需求
很多人對父母的愛,只是自我感受的一味付出。
他們往往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以自己的需求來想象父母,覺得只要給父母足夠的資金,豪華的房子,高端的生活,他們的后半生注定會在幸福滿足中度過。
但這一切只是他們個人的想法而已,很少人會詢問父母,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有的父母想要享受生活,想要物質(zhì)上的滿足,那你的這一切付出就將富有意義,不管對他們還是對你,都是一件好事。
而有的父母卻不在意生活的質(zhì)量,錢財?shù)亩嗌?,在他們看來生活能正常運營就已足夠,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是精神世界的滿足。
這個需求,是你給再多的錢都無法滿足的,只能靠你的真誠實意去實現(xiàn)。
所以,想要做到真正的孝順,一定要先理解父母的需求,無效的付出只會給彼此都造成困擾。
就像是一個喜歡吃蘋果的人,你卻每天給她送香蕉,最終,你會委屈自己的付出,她會抱怨你的不理解,雙方都得不到正向反饋,自然會產(chǎn)生矛盾摩擦。
對父母也是如此,與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強加給父母不需要的東西,不妨與他們積極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爭取做到投其所好,對他們來說,才是有效的滿足,更是孝順的體現(xiàn)。
曾國藩曾說過:“事親以得歡心為本?!?/p>
孝順父母,最本質(zh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們感覺到從心的快樂。
很多人目前只停留在對父母錢財上的供養(yǎng),比如帶他們吃大餐、到處游玩、送他們昂貴的禮物等,但這些都只是物質(zhì)層面上的孝,其實真正難做到的,是對父母精神上的藉慰與尊重。
只有真正理解了父母的內(nèi)心所想,才能使他們的晚年生活過得舒心。
人生最大的善,莫過于孝順父母,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對父母百般恭敬,會讓父母心生歡喜。
只有父母順心順意了,我們才能得到無量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