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后有一棵碩大的苦櫧樹,要三四個大人合抱才能圍攏。究竟樹齡有多長,誰也不知道。奶奶曾說過,她嫁過來時,這棵樹就有這么大。
印象之中,這棵樹永遠(yuǎn)都是這么枝繁葉茂,樹冠猶如巨大的傘蓋,遮天蔽日。樹下是一片寬闊的空地,地上打了很多樹樁,用來拴牛。可能牛糞尿肥料滋養(yǎng)了樹的根系,所以樹長得特別茂盛。
苦櫧樹是常青樹,一年四季葉片綠油油的。
春天,新老葉子更替,老葉子簌簌落下,嫩黃的新葉子爭先長出。谷雨時節(jié),草長鶯飛,樹上開滿一簇簇粉白的小花。綠葉叢中,雪花點點,花開正濃,蜂蝶飛舞。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清香撲鼻。
初夏,枝丫上結(jié)出一串串小苦櫧果,只有綠豆大小,全被殼包裹著。到了五六月間,小苦櫧果慢慢長大如黃豆,露出半邊果實。七八月間,苦櫧果如花生米大小,果實完全露出,外殼慢慢退變成一個帽子似的,緊貼在果實后背。
金秋十月,苦櫧果基本成熟了。晚上秋風(fēng)一吹,果實沙沙落下,掉滿一地。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撿到很多苦櫧果了。
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叫我去樹下?lián)炜鄼焦?。撿來的苦櫧果堆在一起,過了幾天,背上的外殼便脫落了,成了光溜溜的圓球果。將苦櫧果放太陽底下曬,曬得內(nèi)殼開裂,就可以剝殼。
苦櫧殼非常難剝,我們將曬裂的苦櫧果鋪在地上,把凳子反過來,用凳面碾壓苦櫧果,將果殼碾破,就可以輕松剝殼了,挑揀那白嫩的果肉。
把苦櫧果肉曬干,和水磨成漿。磨好的漿呈渾黃色,倒入大瓦缸里,裝半缸水,進行漂白去澀味。每天換一次水,連續(xù)換七八次,直到水清粉白。將水倒掉,留下潔白的苦櫧粉沉淀結(jié)塊。然后將粉塊用鍋鏟鏟出,放竹匾里,拿到太陽底下曬三四天。待濕粉完全干了,用手一捏成粉末,就可以收起來藏好備用。
苦櫧粉是純天然食品,可做多種美食,苦櫧粉蒸肉,苦櫧粉溜滑肉片,做苦櫧豆腐,打苦櫧糕,調(diào)苦櫧羹等。
苦櫧豆腐是美味菜肴,做法簡單。燒開半鍋水,盛小半碗苦櫧粉,加水調(diào)成稀稀的糊糊,倒入鍋中,快速攪拌均勻。等變稠后,打入盆中,攤涼成豆腐狀,切成塊即大功告成。用井水養(yǎng)著,吃時取出兩塊,如煮豆腐一般,調(diào)味即成美食。
苦櫧糕一般是把尚未漂白的果漿,舀一勺加點水,調(diào)勻,倒入沸水鍋中,調(diào)成塊狀軟糕,取出放涼水中冷卻成型,可做菜煮著吃。可涼拌,加點糖,清熱解暑,吃在嘴里,味道清滑可口,略帶苦澀。
苦櫧羹有很好的止瀉作用,小孩拉肚子,調(diào)點苦櫧粉羹,立馬見效,不用打針吃藥,猶如靈丹妙藥。
苦櫧樹下,是我們兒時的歡樂谷。
在這里,我們跨上牛背,樂顛顛出發(fā)去放牛;在這里,我們撿苦櫧果,爭先恐后,甚至為一個果爭得面紅耳赤;在這里,我們挖土窯,用火煨烤苦櫧果吃;在這里,我們把苦櫧果后背的殼剝掉,把苦櫧果當(dāng)玻璃球滾彈子。歡樂多多,趣味無窮。
苦櫧樹下,是我們兒時打鬧的主戰(zhàn)場。春天,在這里追蝴蝶,捉蜻蜓,你追我趕,有時還跑到附近山上撿蘑菇;夏天,捉迷藏,粘知了,玩老鷹抓小雞,追追打打,玩累了就光著屁股跳進旁邊小河里游泳;秋天,撿苦櫧果,摘毛栗子,模仿電影里玩抓鬼子游戲;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不亦樂乎。
我們在苦櫧樹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吃著苦櫧粉長大。這棵古老的苦櫧樹,滋養(yǎng)了我們祖祖輩輩,是我們村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