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虛詞,又稱步虛洞章,步虛歌、步虛子,簡稱“步虛”,是道家齋醮時(shí)娛神的樂章,《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故曰步虛”。步虛猶言飛升,道家指神仙飄渺虛步輕舉之狀。步虛詞所配樂曲,由模擬仙人步行虛空誦經(jīng)聲而來?!渡教每妓痢ふ魉摹芬秴窃贰罚骸瓣愃纪?曹植)游魚山,忽聞崖里有誦經(jīng)聲,清遠(yuǎn)寥亮,因使解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边@種聲曲為漢魏乃至唐樂府所采納。唐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卷下載:“步虛詞,道觀所唱,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薄兜狸啊范葱抠濏烆愂沼小队褚舴ㄊ隆?此書編纂于北宋時(shí)期)三卷(第333冊)卷上、卷中收有以曲線記譜的步虛詞,每字下便注有音符腔調(diào)。曲線記譜是一種古老的記譜方式,《漢書藝文志》稱其“聲曲折”,一唱三嘆,襯詞較多,具有南曲風(fēng)格。后世道士齋醮,散花燒香、繞壇吟誦的多是步虛詞章。步虛詞為道教重要聲樂之一,據(jù)任半塘考證:它在最初它曾吸收一部分佛曲,后演化為獨(dú)立的聲樂系統(tǒng),“《唐會(huì)要》于林鐘宮(即道調(diào))列《步虛》而個(gè)宮調(diào)之所屬顯然為道曲者,不下二十曲。其聲一部分仿梵唄,用云璈、笙、磬諸器,以縹緲清遠(yuǎn)、紆徐寥亮為主,有別于一般俗樂。然歌者由道士而女冠,而女伎,則仍然與俗樂混。清《九宮大成譜》猶以七絕之辭傳其聲。”(《唐聲詩》第十三《步虛辭》)
步虛詞起源一說起于東晉,一說起于南北朝時(shí)期。據(jù)《崇文總目》四“道家類一”列《靈寶步虛辭》一卷、《步虛洞章》,其中的《步虛詞》為東晉道士陸修靜所撰。署名陸修靜所撰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受》,也收錄此《步虛辭》,故有人據(jù)此認(rèn)為《步虛詞》成于東晉時(shí)期。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步虛詞成于唐之前,約在南朝梁、陳時(shí)期。這由《洞玄靈寶玉京步虛經(jīng)》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又稱《靈寶步虛》)、《空洞》一首(見《道臧》330冊“養(yǎng)”字門上,引《玉音法事》)可證?!恫教撛~》的文字體式與北周時(shí)庾信《步虛詞》相一致。每句五個(gè)字,句數(shù)不定。內(nèi)容是對天上仙宮以及道士舉行法事的描繪,如:
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岧岧天寶臺,光明焰流日。
騫樹玄景園,煥爛七寶林。天獸三百名,獅子巨萬尋。
控轡適十方,旋恚玄景阿。仰觀劫仞臺,俯盼紫云羅。
嚴(yán)我九龍駕,乘虛以逍遙。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遼。
眾仙誦洞經(jīng),太上唱清謠。香花隨風(fēng)散,玉音成紫霄。
文人撰寫步虛詞的,以北周時(shí)期的庾信所作《步虛詞十首》為最早,也最有名。他的《步虛詞》也是一組十首,每句為五言,而每首句數(shù)多寡不定。十首中,十二句的四首,十句的五首,八句的一首。如:
無名萬物始,有道百靈初。寂絕乘丹氣,玄冥上玉虛。三元隨建節(jié),八景逐回輿。
赤鳳來銜璽,青鳥入獻(xiàn)書。壞機(jī)仍成機(jī),枯魚還作魚。棲心浴日館,行樂止云墟。(一首十二句) 道生乃太一,守靜即玄根。中和練九氣,甲子謝三元。居心受善水,
教學(xué)重香園。鳧留報(bào)關(guān)吏,鶴去畫城門。更以欣無跡,還來寄絕言。(一首十句)
北閣臨玄水,南宮坐絳云。龍泥印玉策,天火練真文。
上元風(fēng)雨散,中天歌吹分。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一首八句)
唐代道教因皇室的重視,道教音樂詩歌得到進(jìn)一步發(fā)展。唐玄宗曾令宮內(nèi)樂工以及道士、大臣作道曲與歌詞,如令太常卿緯絳制《景云》、《九真》、《紫極》、《承天》、《順天樂》、《小長壽》六曲等;他自己也親創(chuàng)道曲并教授于樂工、道士?!秲愿敗肪砦迨妮d:(天寶十年)“四月,帝于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庇捎谒呐?,使《步虛詞》“平上去入,則備體于正聲;吟諷抑揚(yáng),則宛仍于舊韻。使詠之者審分明之旨,聞之者無偽舛之嫌。”(元辨:《謝親教道士步虛聲韻表》,見《全唐文》卷九二七)步虛聲首先作為宮廷樂曲之一,漸遍及當(dāng)時(shí)全國的道觀,而后則及女冠、女伎,普及民間成為俗唱。據(jù)劉復(fù)輯《敦煌綴瑣》記載:唐時(shí)“觀內(nèi)有婦人,號名為女冠。朝朝步虛贊,道教數(shù)千般”。薛濤也在《試新服裁制初成》中說:“長裾本是上青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huì),折腰齊唱步虛詞?!弊阋姟恫教撛~》到了薛濤之時(shí),《步虛詞》演唱時(shí)還伴有舞蹈。在唐代,唱《步虛詞》時(shí),能以辨別平上去入為“正聲”。
《步虛詞》作為一種詩體在唐代已基本形成。從南北朝時(shí)道士齋醮所用步虛歌詞,到唐敦煌道教齋醮的文獻(xiàn)里出現(xiàn)的《神咒步虛詠八首》(見北圖8459《洞淵神咒齋儀》),其歌詞體式開始都是齊言體。即每句五言,而每首句數(shù)則多少不定。如南北朝時(shí)的《洞玄步虛吟十首》是每句五言,而句數(shù)則四句、八句、十四句不一。唐敦煌道教齋醮的文獻(xiàn)里的《神咒步虛詠八首》,八首四十八句,每首六句;《云笈七籤》卷九十九所載的《步虛詞》五首,每句五言,每首八句,共四十句。唐道士杜光庭所輯的《步虛詞》二十一首(《太上黃箓齋儀》,見《正統(tǒng)道藏》。其中有一部分與《洞玄步虛吟十首》相同),每首則八、十、十二、二十二句不等,每句五言,句式與庾信的《步虛詞》相同。杜光庭所輯的《步虛詞》今舉第一首,可見一斑:
旋行躡云綱,乘虛步玄紀(jì)。吟詠帝一尊,百關(guān)子調(diào)理。俯命八海童,仰攜高仙子。
諸天散香花,蕭然靈風(fēng)起。宿愿定命根,故致標(biāo)高擬。歡樂太上前,萬劫猶未始。
道士所用的《步虛詞》基本上是較成熟的五古形式。從六朝的庾信開始,到唐宋,《步虛詞》的作者由道士擴(kuò)展到帝王與詩人。隋煬帝楊廣作過《步虛詞二首》、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都親制《步虛詞十首》,宋人張商英編輯《金箓?cè)促澰亙x》時(shí),將其收錄,宋徽宗的《步虛詞十首》配有樂譜收錄《玉音法事》卷下,一直為后世道教舉行齋醮儀式時(shí)所用。劉師培在《讀道臧札記》中,指出,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所制道教贊頌詞章:“雖系道場所諷,然詞藻雅麗,于宋詩尚稱嘉什?!?
除帝王外,道人吳筠、杜光庭,僧人皎然、文人劉禹錫、白居易、顧況、陳羽、韋牟渠、高駢、陳陶等,都曾寫作過《步虛詞》。這就促使《步虛詞》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獨(dú)立的詩體?;?yàn)槲逖裕渴姿木?、八句、十句、十二句、十四句二十句不等;或?yàn)槠哐?,每首四句、八句。有的以組詩形式,一組十首。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將《步虛詞》“雜曲歌辭”。七言句式在唐代才出現(xiàn),如劉禹錫的《步虛詞》每首四句:
阿母種桃云海際,花落子成二千歲。海風(fēng)吹折最繁枝,跪捧瓊盤獻(xiàn)天帝。
華表千年鶴一歸,凝丹為頂雪為衣。星星仙語人聽盡,卻向五云翻翅飛。
陳陶的《步虛引》卻是一首八句:
小隱山人十洲客,莓苔為衣雙耳白。青編為我忽降書,暮雨虹蜺一千尺。
赤誠門閉六丁直,曉日已燒東海色。朝天半夜聞?dòng)耠u,星斗離離礙龍翼。
由于詩人也參與寫作《步虛詞》,遂使這種詩體更加講究修辭與表現(xiàn)手法,使其向格律化靠攏?!恫教撛~》出現(xiàn)了樂府歌行體以及五古(如皎然、吳筠)、七古(如陳陶)、五律(隋煬帝所做已近五律、此外唐顧況、韋牟渠之作)、七絕(劉禹錫、蘇郁、陳羽、高駢)諸體。另外,庾信的《步虛詞》已為排律。任半塘在《唐聲詩》下編第十三章中,列唐蘇郁平韻七言絕句之《步虛詞》為聲詩常體:
十二樓藏玉堞中,鳳凰雙宿碧芙蓉。流霞淺酌誰同醉,今夜笙歌第幾重?
又列高駢仄韻七言絕句為聲詩別體:
清溪道士人不識,上天下天鶴一只。洞門深鎖碧窗寒,滴露研朱點(diǎn)周易。
唐代“步虛詞”雖配樂歌唱,但尚屬樂府而非曲子詞。唐五代詞曲興起后,《唐詞紀(jì)》已將蘇郁、劉禹錫、施肩吾、高駢、司空圖的《步虛詞》收錄為“唐詞”。任半塘在《唐聲詩》下編第十三章中說:“自唐代道家與俗家競唱《步虛》后,其辭乃由齊言漸入雜言,此項(xiàng)雜言調(diào)在唐仍曰《步虛歌》,在宋已另創(chuàng)《步虛子令》,并曾流入高麗,亦有入《望江南》或《西江月》等調(diào)者。”由齊言變?yōu)殡s言,始于唐李德裕,他的《步虛詞》如:
仙女侍,董雙成。桂殿夜寒吹玉笙。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空月明。
河漢女,玉錬顏。云軿往往到人間。九霄有路去無跡,裊裊天風(fēng)吹珮環(huán)。
這首詞爭議較大,人或認(rèn)為是《送神》、《迎神》兩首詩,或?yàn)椤豆鸬钋铩吩~二首,也以為李白所作,后世學(xué)者多疑此不是《步虛詞》之作。五代鹿虔扆有《女冠子二首》(其二)已明顯是詞體《步虛詞》,如:“步虛壇上,絳節(jié)霓旌相向。引真仙,玉佩搖蟾影,金爐裊麝煙。 露濃霜簡濕,風(fēng)緊羽衣偏。欲留難得住,卻歸天。”宋詞中的《西江月》,程珌直接名之為《步虛詞·壽張門司》:
休怪頻年司鑰,仙官長守仙宮。東風(fēng)未肯到凡紅。先舞云韶彩鳳。
都是一團(tuán)和氣,故教上苑春濃。群仙拍手過江東。高唱紫芝新頌。
《欽定詞譜》說:“《西江月》,唐教坊曲名。《樂章集》注‘中呂宮’。歐陽炯有‘兩岸蘋香暗起’,名《白蘋香》。程珌名《步虛詞》?!鼻迕仁嬖凇短钤~名解》中說:吳任臣以“《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屬。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质俏羧酥`。予謂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調(diào)取新耳目,非是誤也?!薄恫教撛~》自唐進(jìn)入教坊曲,逐漸演變?yōu)殚L短句的詞曲,于是同《西江月》、《望江南》有某種淵源,是可能的。宋代詩人作《步虛詞》,或以詩的形式,如范仲淹、范成大、朱熹、陸游、翁卷等,或以詞體形式,以《西江月》出之,如晏幾道、蘇軾、李之儀、辛棄疾等。
元代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派,道曲音樂風(fēng)格稍有不同。明代道教經(jīng)過整飭,齋醮科儀逐漸規(guī)范,清代沿襲明代舊制。但道樂與地方民間聲曲相融合?!恫教撛~》一是尊用規(guī)范舊制,另一方面則與詞曲相結(jié)合。宋以后道觀齋醮一般都尊用《玉音法事》中的《步虛詞》,文人所作《步虛詞》。其體式不超過詩與詞曲兩種,如金元好問《步虛詞三首》是七言絕句。元代虞集、韓明善、馬虛中劉汝弼等人的《步虛詞》皆為五言體,而張獻(xiàn)的《效呂洞賓步虛詞》、袁桷的《迎真送真詞》卻為七言絕句或七古體式。明宋濂《步虛詞五首》是五古,而劉基的是五言排律體。其他也有以《西江月》詞體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