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利的方法很多,理論一套套的,口號滿天飛:英語是背出來的,英語是聽出來的,壓碼,肌肉口腔訓練呀.....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英語不過是一種語言,一種工具而已,為什么要搞得這么復雜呢? 對于高級應用如翻譯之類的,這些方法遠遠不夠用;對于一般的來說這些方法又overdo了,而且是在語言的某一局部overdo.
對細節(jié)的過于關注,會忽視整體,語感的形成不利;特別是象背誦法和逆向法這樣一遍遍地背/聽,很容易產生厭倦感和局限性,反而很難在更廣闊的英語世界馳騁.當然如果你能象胡敏這樣的,在背完新概念之后又看了近1萬本書的話(他在一次采訪中親口說的),你也能成功;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根本做不到,就是能做到的話也不一定要放在英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對細節(jié)的過分追求把一種語言變成了數(shù)理化一樣的科學,浪費了很多時間和腦力,對絕大多數(shù)人反而更難取得突破。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不要追求完美的,特別是在初期不要,先掌握大局,再慢慢悟出細節(jié),其實就是我們學母語的過程,也是我們一下子到了美國之后學英語的過程,因而叫正向法:
快速泛讀圖文并茂的原版英語報刊雜志,不回讀,不查字典,一氣呵成;
大量泛聽有圖像的原版英語電視和電影,不回聽,不看字幕,狂猜狂說(加點影子練習);
對著錄音機象節(jié)目主持一樣狂說,再回聽來改正錯誤(也可以用視譯,關鍵是要快)。
要“圖文并茂”,是為了增強樂趣和可猜性;
“有圖像”才有參與感,更加把人物的動作、表情、口形和周邊環(huán)境結合在一起??傊褪敲撾x文字的干擾,把圖像和聲音直接結合在一起。
前兩項就是把看中文報刊換成了看英文報刊,把看中文節(jié)目換成看英語節(jié)目,本身就是充滿娛樂和知識性,算不上學;其實英語除了"說"要特別學之外,"聽"和"讀"都不必太刻意去學。對于不是想把英語學得太好的人,可以用簡單一點的雜志和聽力資料.但最關鍵是要開口說。
在二戰(zhàn)的太平洋戰(zhàn)場,日軍盤踞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數(shù)百個大小島嶼,如果美軍對這些星羅棋布的島嶼逐一攻占、層層推進,不僅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美軍的傷亡可能達到天文數(shù)字。面對這樣的困難,美軍制定了“跳蛙戰(zhàn)術”,即通過空中和海上的快速跳進,避開無關緊要的小島,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對于其它島嶼上的日軍,用麥克阿瑟的話來講,“讓葡萄在枝條上自行枯萎”。結果當美軍已經(jīng)跳到了日本本土的時候,在太平洋島嶼上的上百萬日軍自行餓死或投降。這就是著名的“跳蛙戰(zhàn)術”。
我的英語學習就是運用了這一“跳蛙戰(zhàn)術”。
本人是學工科的,因為很喜歡讀書,所以三天二頭往圖書館里跑,大一的時候偶然在圖書館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本薄薄的好像臺灣出的書叫《速讀學英語》,被里面大量泛讀的境界所折服,于是拿起來了一本時代周刊啃了起來。大一的我充其量只有2000多單詞量;而時代周刊是3萬詞匯量基本讀懂、5萬詞匯量才完全懂的嚴肅雜志(比新概念4和八級的閱讀難多了),當時我就象讀天書一樣,按照書里面說的“不查字典、不回讀”,猜著讀下去(這才是真正的用右腦學習),時代周刊精美的圖文和印刷是我能堅持下去的原因。一年之后開始慢慢有所悟,知道大概講了什么;后來越讀越有味,《新聞周刊》、簡單一點的《讀者文摘》、小說,讀多了很多單詞就自然明白意思了,語感也形成了,才就好像武術中的“內力”一樣,無論學什么都容易了很多,常用單詞量保持1萬5以上,書面考試基本上不用復習,學口語、練口譯、查閱英文文檔…, 快速泛讀成為我一直不會放棄的利器。
在聽力上我一樣是用了“跳蛙戰(zhàn)術”。當時是為了考人事部的二級口譯,我于是在自己的房里買了一部電視,從此只看英文電視(香港的兩個英文電視臺,放的都是英美熱門的電視節(jié)目并配上字幕,是無與倫比的學口語和聽力的工具,李陽稱其為世界上最好的兩個英文電視臺,可惜這里多數(shù)人都不會拿這個來學英語)。一開始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連很多動畫片我都聽不懂(其實有的動畫片比常速英語還難)!而且是越想聽懂越聽不懂,后來索性就不設法去聽懂了,反正看著圖像猜,能挺懂多少是多少。兩年之后,基本上大部分都聽懂了(百分百聽懂對于沒在美國生活過的人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才真正體會到了英語世界的廣博,肥皂劇、真人秀、脫口秀、財經(jīng)時事、名人時尚、歷史地理等等,決不是什么Friends之類的就能概括了的。高級的聽力是很講知識/文化背景的,這一點只有泛讀和泛聽做的到,當你看的電視節(jié)目多了,很多東西看著圖像猜都能猜得出來,聽力就是要達到這個水平“不用每個單詞都聽,就能整體聽懂”或者“抓住了關鍵詞,其它的詞不用關注就整體聽懂了”,甚至“聽了這一句,下一句能知道他大概說什么”,這一點用在口譯上是非常有用。
英語不過是一種語言,何必循序漸進呢?沒必要去死記硬背、更沒必要去用什么逆向法去聽寫,能正向學的東西為什么要逆向呢?我們母語就是這樣學會的,假設你突然去了美國也是這樣學的。
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除非有特別需要如做翻譯什么的,正向法足夠了.其實就象“跳蛙戰(zhàn)術”一樣,抓住關鍵的語言點,細節(jié)部分就自然浮出水面了,常用的重復多了就自然掌握了(不常用的可以先不理會)。就象我們學母語一樣:在一片混沌里面慢慢悟出條理,不斷使用中鞏固。
背誦文章,特別是背誦60年代的過于生硬書面語化的新概念4,我認為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學習方法,句型復雜有余而單詞量又嚴重不足,相比之下,現(xiàn)在的原版報刊無論深度、廣度和口語化上都比新概念4強的多,也更生動的多。用背誦新概念4這樣的文章來學口語只會令口語變得文縐縐地煩瑣不地道,難以流利。
過于關注細節(jié),總是想聽懂每一個音和字是很多人聽力很難提高一個原因,特別在聽比較快的英語、或有很重口音的時候,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忽視了閱讀和開口說。其實聽力就是要聽懂大意就即可,細節(jié)的東西給閱讀和口語去解決;三管其下方為上策。
一般的聽說能力是可以速成;對付考試也可以速成.但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是無法速成的,至少是在1,2年內無法速成的,學英語的人最關鍵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學到什么水平,想用英語做什么,要面向對象。